摘 要:語文教學離不開文學教育。開展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文學教育。進入到高中階段之后,隨著學習內(nèi)容的不斷豐富,我們需要對文學教育予以更高的重視。但是隨著高考壓力的不斷增大,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往往會更加注重學生的成績,因而忽略了文學教育的滲透。實際上,文學教育和語文教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滲透文學教育對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guān)鍵詞:高中生;高中語文;文學教育
學習語文,能夠促進學生理解民族精神和語言文化,進而推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學習語文,能夠促進學生用心去感悟文學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感情。學習語文,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隨著網(wǎng)絡信息的不斷泛濫,學生對于文學的注意力已然被分散。對此,教師應當注重在教學過程當中滲透文學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 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舉動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因此在滲透文學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以身作則,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夠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對文學知識進行探索。通過學習,我們對文學的理解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與此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所以說,學習是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只有教師自身擁有了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夠使學生受到熏陶,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文學的魅力。具體來說,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對文學作品進行研讀,借助豐富的資源來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以便于在課堂教學當中促進學生文學水平的提升。
《離騷》是戰(zhàn)國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并且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具有寶貴的文學價值。在開展教學之前,為了能夠為大家?guī)砀玫奈膶W感悟體驗,我提前對這一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緣由以及后世的評價進行了充分的了解,為之后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
二、 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
雖然說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在不斷地推進和發(fā)展,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理念對我們的影響過于深遠,導致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仍然會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利用灌輸式教學的方法來將課文中的重要內(nèi)容傳授給大家。在這樣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更加注重的是課本中的有限的內(nèi)容和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很顯然,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不利于文學教育的滲透。所以我們應當對原有的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說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豐富導入環(huán)節(jié),借助文學作品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比如說可以以網(wǎng)絡上對某一文學作品的評價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研究,進而促進學生在課余時間里主動學習和探索文學知識。
《祝福》這篇課文之中,魯迅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個飽滿的人物——祥林嫂,為了能夠促進學生準確地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我在教學過程當中收集了許多網(wǎng)絡上對于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并將其一一展示給大家。有的人說,祥林嫂代表的是悲慘弱者的呼號,是被侮辱被損害的形象;有的人說祥林嫂是一個喪失自我意識的人,由此可見反抗的無奈。還有的人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悲劇性。由此我組織學生對祥林嫂這個人物進行交流與分析,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體會《祝福》這部作品當中的文學情感和價值。
三、 正確引導學生感悟文學作品的美
經(jīng)過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深度的挖掘,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文章都具有濃厚的文學價值。因此在滲透文學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重視挖掘教材中的文學因素,采用恰當?shù)慕虒W手段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學殿堂,感受文學的美好。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發(fā)展過程當中的促進者和引導者。為了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學體驗,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循循善誘,正確引導。比如說,可以利用文字和圖片來讓學生感受文學的美感,可以利用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感受文學作品,進而得到熏陶和啟發(fā)。
以《想北平》這篇散文為例,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這篇散文的情感,我引導學生從老舍先生的文字當中來進行深入的感悟。比如說在文中的第二段一開頭,作者就情不自禁地說“我真愛北平。”但他又說“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說不出”這三個字在文章當中多次出現(xiàn),于是,我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體味老舍先生對北平說不出的愛。老舍對于北京的感情并不是對一座城市的熱愛,而是類似于兒子對母親的愛,北平是他夢中的牽掛,是他戒不掉的思念。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文學的滲透,為了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我們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的多個環(huán)節(jié)滲透文學教育,對于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斷地創(chuàng)新優(yōu)化,開啟學生獨特的文學意識及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人情操。
參考文獻:
[1]李丙鋒.探究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3(16).
[2]李欣欣.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經(jīng)典文學教學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1.
作者簡介:魏倩,浙江省嘉興市,平湖杭州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