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本文從物理課例研究的實施和注意的問題兩方面闡述了對提升校本教研的實施的認識。
關鍵詞:課例研究;校本教研;物理
一、 我校課例研究的實施方式
(一) 同一課多輪教學的案例研究
同一課多輪教學的案例研究是指教師對某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經過反復準備后,在不同班級多次教學中發現問題,并反復修改,調整和完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活動。這種研究方法簡單實用,便于個人研究操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能夠獨立進行,并培養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我校教師一般要承擔兩個以上平行班級的課程,在一個班級上課結束后要及時填寫教學反思,對本節課設計的優缺點、教學流程上的得失、突發事件處理等作詳細記錄,提出改進方案,修訂教學設計,在其他平行班級再講解,再反思再修正,直至達到教學目標。
【案例:刻度尺的使用】在刻度尺的使用教學中,一位教師在一個班級進行中首先向學生展示刻度尺,介紹刻度尺上的單位、量程、零刻度線,然后演示刻度尺的測量過程,指出測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之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測手邊的文具盒、課本、作業本的長度,師生共同小結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這節課教師講解思路清晰,環節齊全緊湊,全班學生認真專注,但教師感覺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明顯不高。
在下一個基礎較好的班級上課時,教師將演示實驗改為小組實驗。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課堂不再枯燥,新穎有趣。但是,出現了新的問題。首先,各組間交流報告一直很混亂。其次,教學時間不夠。下課的鈴聲響起,小組交流報告仍在繼續,老師還沒來得及總結。
對這一節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備課組的老師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小結,并提出了課堂教學改進建議。
(二) 備課組內相同課頭不同結構的課例研究
備課組內相同課頭不同結構的課例研究是同一年級同學科的幾位教師在不同的各自所教班級講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師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切入點,基于對三維目標和教材內容的理解基礎上,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教學環節,以提高課堂效率。同一年級同學科由備課組長組織聽課,課后同學科教師一起進行比較分析,這不僅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互助,而且促進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案例:動能 勢能 機械能】同樣是執教“動能 勢能 機械能”這節內容,兩位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和側重點。第一位教師利用邊實驗邊講授法的傳統方法講授新課,首先是結合限速牌和平面碰撞木塊演示實驗,讓學生猜想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并提出:如何比較小車的動能大小?如何控制小車的速度相同或不同?學生提出可以讓小車從斜面上滑下,比較木塊被撞后移動的距離的方案來解決。接著課堂教學中討論設計實驗,分組進行實驗,并分析數據后得到結論。另一位教師采用的是多媒體課件演示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方法,教師利用課件和信息技術知識將實驗過程形象地展示出來,學生利用觀察到的現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而產生思維沖突,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現象并記錄數據,各小組把實驗結論利用多媒體來展示,各小組交流討論,最后總結并得出結論,學生參與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 集體備課的課例研究
【案例:聲的利用】這節課教學內容較少,但由于學生對聲波的理解比較模糊,思維由直觀到抽象,現象由宏觀到微觀,怎樣才能教好這節課,一些教師讓學生自己閱讀學習,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聲的作用,還有一些教師反而認為難教。在這種情況下,備課組長召集全體物理學科教師,集體研討這節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思路,首先由一位主備人寫出交流研討后的教案,推選兩名骨干教師按組內討論的方案實施課堂教學,其他教師參與聽課,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課后進行了交流研討,糾正了一些錯誤做法,提出來改進方案,大家一致認為受益匪淺。其中將課堂教學內容系統地歸納梳理,對學生理解內容幫助很大;其次,教師課堂教學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使課堂氣氛活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全員賽課的課例研究
全員賽課的課例研究是指所有專業教師參與賽課、聽課、評課,賽課教師說課,其他教師評課,指出本堂課教學中的優點、不足,集體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教研活動。全員賽課的活動模式是組織聽課——研討反思——改進教學策略——組織二次聽課——交流再反思,直至問題解決。可以是針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某個教學行為,對全體教師進行的跟蹤式調查,可以是針對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某個環節進行跟蹤式聽課。全員賽課校本教研的實施基礎是教師在他人的幫助下針對性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真實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授課教師進行反思,尋找解決真實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二、 校本教研的有效實施應從課例研究抓起
(一) 非賽課狀態下的常態課是課例研究的基礎。課例研究的案例只能從平時的課堂教學抓起,通過隨機組織教師聽課,將同一教師的常態課、示范課和觀摩課進行對比分析,準確地找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真實問題,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課例研究才具有一定的實施價值。在常態課堂教學中總結出的經驗、方法,才適合本校教學的實際,才具有借鑒性和可操作性。
(二) 課例研究要以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作為保證。在課例研究促進校本教研的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和主體性。由于不同教師的理論知識、教學方法、教態、幽默感和經驗不同,但他們都是課例研究的參與者和實施者,因此,學校要建立課例研究的常態化管理機制,以各備課組為切入點,加強集體備課,以課堂實施為研究過程,挖掘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對問題展開針對性的研討,尋求改進優化方案,并落實在常態教學過程中,打造高效課堂。
(三)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實施課例研究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到課堂就是充分關注、尊重學生,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保障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加強課例研究,促進教師成長的最終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校本教學研究的實踐形式[J].教育研究,2005(12).
[2]潘涌.論“科研興校”的著力點——校本教學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9).
作者簡介:
苗小偉,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