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段時間內國內外所發生的大事件便是時事政策,在高中政治學習的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可以對當前的時事政策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從而強化對高中政治課本內容的理解程度。由于高中政治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而通過對時事政治的學習可以彌補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局限性,同時將時事政策與高中政治知識相融合還可提高高中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從而有效提高政治學習能力。本文探討了時事政策在政治學習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時事政策;政治學習;重要性
在高中生學習政治知識的過程中,傳統的學習模式較為單一、機械,而高中政治課本中理論知識較為固定,因此在做政治題目時將相關理論知識進行陳列,也可獲得不錯的成績。但這種學習方式并不適用于高中政治中的所有題目,例如在學習高中政治課本中《時代精神的精華》這節課程時,需要學生結合自身對時代精神精華的理解進行自由發揮,從而開展自由探討,各抒己見,最后教師再從文化、政治、哲學以及時代經濟等方面將所有學生的思想進行融合。而時事政策的學習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鍛煉政治思維方式,感受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所體現出的文化實力以及政治變化,從而強化學生對于時事政治的認知。
一、 時事政策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
與高中學習中的其他科目相比,高中政治課程的學習知識量較大,同時在學習政治知識的過程中還將出現多種影響因素,因此高中生在學習政治知識的過程中無法對每個案例進行精確記憶。例如在學習《環境治理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一節課程時,其擁有數十種案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記憶難度。而在學習高中政治知識的過程中融入時事政策的學習可為高中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從而確保其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的提高。在高中學習的過程中,智力的高低影響較小,學生之間所比拼的應是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方式。高中生與初中生相比,其辯證思維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因此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積極轉變自身地位,將自身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學習者,將自身作為學習的主體來進行學習,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水平。而在對時事政策進行學習與分析的過程中可培養其學習意識,由于時事政策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同時發生的時間較為及時,因此學生科使用豐富的學習方式例如課本、手機、電視以及報紙等方式獲得最新的時事政策,從而提高自身的政治思維,進而提升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
二、 對時事政策進行解讀可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知識的學習目標是不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進行機械化的記憶,而是在對高中政治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深入體驗實際學習生活中所發生的各項事件,在面對問題時有將其有效解決的能力。因此高中政治的學習目標便是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等綜合素質。因此高中生在學習時事政策的過程中應拋棄傳統的學習方式,將互相討論的學習模式轉變為深入思考的學習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用心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而在學習時事政策的過程中,不僅應熟讀課本教學內容,還應積極對時事政策進行有效分析。第一,學生應在課下重視對時事政策的學習,對一段時間內發生的各項時間進行分析探討,或者可與教師進行討論與溝通,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社會經歷將給學生提供十分重要的幫助,同時其思考方式較為成熟,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較高,因此學生在與老師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對政治知識的掌握能力。
三、 時事政策的學習可體現高中政治學習的生活化
政治理論可有效指導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因此在學習高中政治知識的過程中融入時事政策的學習可增加學生對于政治理論的了解程度,而時事政策可體現出高中政治學習的生活化特點。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社會環境不斷變化,因此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生,增強對政治信息的了解,學習時事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社會意義。而目前全球化進程加快,人們對了解世界的要求越來越高,時事政策的學習可滿足高中生的這一需求。因此高中生在學習政治知識的過程中應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習慣相結合,使課堂所學知識與時事政策進行融合,從而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構建全面的政治學習知識體系,在探討時事政策時揭示其政治內涵,使用課堂學習過程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對時事政策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通常而言,時事政策是高中政治學習內容的延續,可對其進行有效補充,可幫助學生自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四、 結語
在學習高中政治知識的過程中,分析時事政策可有效推動學生的思維開發進程,并提高其政治素養。高中高考與時事政策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在構建系統化的高中政治知識結構體系中也離不開時事政策的參與。所以在學習高中政治知識的過程中應與時事政策進行有效融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李海納.淺析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學習中的應用[J].東西南北:教育,2017(16):38.
[2]向猗.充分發揮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作用[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3):35.
作者簡介:
謝澤宇,湖南省長沙市,湖南長沙同升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