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育并濟,德育為先”,在奉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何種形式的教學更能有效促進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并能從小培養小學生的優良思想品德,這是每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究的課題。加上當今社會發展與科技時代的沖擊,對于當前各階段學生造成不小的影響。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民族地區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展開科學正確的引導,促使他們茁壯成長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關鍵詞:民族地區小學;運用主體實踐活動;促進德育實效;案例集分析
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去促進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是當前較為行之有效的教育舉措之一。它是以某個特定的主題作為實踐活動的牽引,在主題牽引下進行自主性的綜合型實踐活動,通過生成合理活動目標、開發活動資源、安排活動內容、選用合理方式實施活動、科學評價這幾個環節去達成德育教育的目的。本文針對民族地區小學以主題實踐活動促進德育實效性進行簡要探析,以拋磚引玉,共促教育大計。
一、 基于德育實效性生成主題實踐活動的目標
主題實踐活動目標的生成需要依據教育對象的年齡、個體差異性、學習實際等因素去設定。另外,也需聯系主題活動的特點,基于德育教育實效性的角度出發,確定德育目標,加強主題實踐活動德育教育的自主性與實效性,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設定與之相符的德育標準。例如,設計基于德育實效性生成“我能行”的系列主題實踐活動目標。此系列主題實踐活動是針對四年級這個學齡段所要展開的,第一個主題確定的是“十歲的我”征文比賽活動,目標是想通過征文比賽活動促使小學生實現更深入的自我認識,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的個性特點、愛好、興趣以及個人能力,進而更善于表達自己,更樂于表現自己,更注重于發展自己。第二個主題是“不一樣的我——我的小名片”班會活動,通過對自我的個性介紹活動,促使小學生加強對自身的關注度,體會“我能行”的切身感受。第三個主題是“課余集體生日會”,活動目標在于,通過活動讓小學生體味到成長的驚喜與快樂,感受源自家人與同學的集體關愛,進而刷新對身邊親朋好友的認識了解,并對他人給予的關愛存有感激,知道用同樣的關愛與幫助回饋他人,感悟與他人友好共處與互助互愛“我能行”的真諦。
二、 基于德育實效性開發主題實踐活動的資源
課堂內的一些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學內容與資源的提供。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前的設計階段,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這一主體的需求與個性特點,再結合相應教學資源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整合。其教學資源包括:課程教學內容、實際生活資源、社會資源、文化、物質、電子信息等一些資源。每一種資源都蘊藏著德育教學的相關內容,如:英雄事跡、科學、歷史、自然等等,每一項都需要教師去挖掘并將其整理與設計發揮其效用。根據臨夏地區的革命歷史和我校地處的地理環境設計“走近革命先烈胡廷珍”的大型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偉大人物的精神思想與出色品格,感悟其個性魅力,感受偉人的無私精神,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學校對這一主題實踐活動詳細部署分年級進行開展:
三年級學生的活動主要以欣賞胡廷珍的紀錄片為主。
四年級學生的活動以參觀胡廷珍年幼的學習、讀書環境為主。
五年級學生的活動為參觀胡廷珍故居、紀念館、并深入體驗胡廷珍的生活環境。
六年級學生開展演講比賽等活動,活動中心以紀念隴上英烈胡廷珍為主題進行。
教師與學校充分的將周邊資源進行挖掘與利用,同時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并設計可行性方案,發揮出育人的效用。
三、 基于德育適用性安排主題實踐活動內容
學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能夠具有優良的道德情感與素養。為此,學校選擇德育教學的內容與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都是提升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上需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并綜合考慮,同時還應當注意教學內容的結合,達到德育教學的目標。如何將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篩選與整合并達到教學目的,適應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和生活習慣等都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詳細分析與思考。
例如:教學活動“校園中的我”
主題:以學校、同桌、老師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
此實踐活動案列,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身邊的情感并學會感恩,同時產生積極情感和學生最初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例如,可以利用金秋九月的教師節,開展“我和我的老師”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擔任一次教師,體驗教師為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體驗活動結束后,讓學生擁抱老師對老師說一句感謝話;學生在體驗中學會責任、承擔、辛苦、無私、尊重等精神。而換位活動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師,對日后的教學活動有重大意義,促使學生在日后的課堂活動中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我和我的同桌”“家鄉的八坊十三巷”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能讓學生以多種角度去理解社會、感受身邊的情感、觸發心靈,讓教學變得直觀,從而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四、 基于德育實效性實施主題實踐活動評價
學生在小學階段正是身心發展地成長時期,也可以說是一天一個變化,他們的身心都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對此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之產生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同時,用辯證的思維方式育人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向。為此要對主題實踐活動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根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如德育發展、遵章守紀、保護環境、身心健康等進行自評、學生間互評、教師評價、總結等。通過學生自評能夠讓學生產生自我約束、自我反思的自主約束力;學生互評能夠讓學生明白他人的評價標準,更正確地面對自己;教師評價應以學生個體差異性特點為依據,對學生多加鼓勵,激勵學生挖掘自身優良品德,發覺每一名學生的閃光點加以肯定,使德育活動更具實效性。總結要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并將評價結果記入學生成長檔案,為日后的教學做重要的個性化依據。
五、 結語
總之,民族地區小學通過主題實踐活動促進德育的實效性是科學而合理的,它可以實實在在讓小學生感受到德育的熏陶,提高他們的德育水平,成為國家德智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鐘東平.提高中小學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德育實效性理論綜述[J].當代教研論叢,2015(4):57.
[2]達淑寧,徐璞等.提高德育主題活動實效性的行動研究[J].寧夏教育科研,2016(2):17-19.
作者簡介:
王翠花,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市前河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