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利用手機視頻慢拍、現場投屏播放、隨時停幀觀察等信息技術手段,將“平拋運動的水平方向為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為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論證過程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讓各位物理同行在課堂上重現實驗過程,更好服務于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平拋運動;物理;實驗;慢拍;投屏
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要求:高中物理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理解物理學本質,增強科學探究能力。隨著生活中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直觀性、豐富性、可重復性等特點,突破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器材、技術的限制,巧妙地化抽象為形象,變動態為靜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使教學的目標得以實現。
本文以作者開設的一堂市級公開課《平拋運動》為教學實例,介紹應用信息手段來突破原有實驗論證的瓶頸,將教學過程實錄成文,供大家探討和交流。
一、 教材提供的實驗論證方法
作者使用的教材是山東科技出版社的高中物理《必修二》,在“第三章第3節:平拋運動”教學中提供兩個實驗論證,第一:平拋運動水平方向的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第二:平拋運動豎直方向的分運動為自由落體運動。
教材在這兩個實驗論證中,應用“圖一”所示的平拋器材來論證第一個結論,其論證的依據為觀察到“兩小鐵球同時到達E處,發生碰撞”,即得證;應用“圖二”示的“平拋豎落儀”、“圖三”示的“頻閃照相”兩種方法來論證第二個結論,其論證的依據分別“聽到兩個小球同時落地”、“看到頻閃照片兩球在同一時刻的高度相同”即得證。
二、 上述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困難
以上3個實驗,從理論上都可以很好地進行實驗論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都存在一些不足:第1個實驗,由于兩個小鐵球從平拋到相碰的所用時間極短,兩球碰撞的那一瞬間捕捉也較為困難,特別是后排的大部分同學不易觀察;第2個實驗只聽其聲,無法觀察其過程,缺乏過程中任意位置兩球的對比,學生不一定信服;第3個實驗“頻閃照片”確實能非常好地展現出運動過程中的兩球位置關系,但由于頻閃照相機器材費用貴、拍攝暗室環境要求高、沖洗照片技術麻煩且論證周期長等因素,大多數的中學無法實施等問題。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結合日常生活所用的信息技術,為本節課的實驗呈現方式重新開發與整合,做到過程透明、直觀,結論自然而然,令人信服,具體過程如下:
三、 實驗硬、軟件要求
(一) 實驗所需器材
具有視頻慢拍功能手機一部(如蘋果、樂視等手機)、iTools3.0電腦軟件(下載地址https:∥www.itools.cn/),筆記本電腦一臺,J2154平拋運動實驗器(網絡購物平臺有售),無線路由器一臺。
(二) 投屏環境要求:
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必須連在同一個wifi下才能投屏,wifi可以不連接網絡。
(三) 投屏操過流程
(1) 在筆記本上安裝itools電腦軟件,完成后打開;
(2) 確保筆記本的wifi連接和手機wifi連接使用的是同一個局域網;
(3) 打開itools電腦端,在“工具箱”找到“錄屏大師”入口,點擊進入;
(4) 開啟手機,手指從手機屏幕的底部向上滑動,拉出“控制界面”,點擊“屏幕鏡像”選項,選擇需要連接的電腦,成功后就可以將手機屏幕投影到筆記本電腦上;
(5) 打開手機的照相機功能,選擇“慢動作”拍攝,手機攝像頭相當于移動投影儀。
四、 實驗的論證過程
實驗論證一:“平拋運動的水平方向的分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一) 實驗儀器J2154(圖四)簡單介紹
1. 電磁鐵C、D、E通電時,具有磁性,能夠吸引小鐵球,開關控制電磁鐵C、D同時接通和斷開電源。
2. 接通電源,在電磁鐵C、D上各吸住一個小鐵球,然后斷開電源,兩個小鐵球從同一高度同時滑落,當兩小鐵球分別滾落到其水平軌道時,它們的水平速度相同,此后B軌道上的小鐵球近似地作勻速直線運動,A軌道上的小鐵球離開水平拋道后,將作平拋運動。
(二) 實驗操作過程簡要記錄
1. 按投屏操作要求連接好手機和電腦后,打開手機“慢動作”視頻拍攝功能,設置成1秒鐘拍攝240幀,正常播放速度1秒鐘24幀,這樣就相當于在播放時,視頻放慢了10倍。
2. 請一個同學上臺協助控制電磁鐵的開關,教師給予開始的口令,進行視頻拍攝,全班同學也可以通過投屏功能,在班級大屏幕觀察拍攝過程,拍攝完成后,馬上進行現場播放。
(三) 視頻播放的兩種方式
1. 視頻直接投屏播放:點開錄制的視頻,直接播放,由于放慢10倍,大家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兩個小球在運動過程中,視覺能捕捉的各時刻,兩球基本都處于同一豎直線,并且兩個小鐵球最終碰在了一起。
2. 手動控制逐幀播放:點擊一下已拍攝的視頻,在視頻下方會出現拍攝的連續幀,用手按住幀進行拖動,并可隨時停幀觀察,隨意多停幾個位置,可見兩個小球都在同一豎直的線上(圖五),并且可以拖出相碰在一起的幀進行清晰展示。
實驗論證二:“平拋運動的豎直方向分運動為自由落體運動”
首先介紹電磁鐵C、E和光控開關M的工作原理:光控開關M擋光時自動切斷電磁鐵E的電路,滑離水平軌道的小球作平拋運動的同時,使被吸在電磁鐵E上的小球作自由落體運動。
教師重復上述過程中的慢拍過程、視頻直接投屏播放、手動控制逐幀播放等過程,學生清晰得看到兩球在空中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在同一高度,直至兩球相碰,進而使“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為自由落運動”得到驗證(圖六)。
為了更好地對比,在三個電磁鐵上均吸住小球,重復以上操作,可觀察到平拋運動的小球在任一時刻與自由落體的球在同一水平面,同時與勻速運動的球在同一豎直線上,并且三個小球最終同時碰到了一起(圖七),讓論證更完美。
以上是平拋運動實驗論證部分的文字實錄,在教學過程做的三個演示實驗,每個實驗實際完成時間約為0.3秒,加上與學生一起慢放觀看、重復觀察、停幀對比等操作,每個實驗實際用時不到1分鐘,總共用時不到3分鐘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利用手邊的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達到了文化知識上的理解、學習欲望上的提升、處理問題上的開拓、實驗態度的嚴謹等效果,也正符合當前教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五、 結束語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去研究如何利用新技術突破原有的教學瓶頸,即使所作的突破似大海中的一滴小浪花,但只要大家都去探索與改進,一定可集慧成河,終流成海。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黃甫全.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及其基本原理[J].教育研究,2002.
作者簡介:
許林民,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閩侯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