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巖,李 寧,張娟玲,西團結,尹桂超
(1.中國化工集團正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東營 257342;2.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海淀 100080)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是企業雙重預防機制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險預警信息化是信息科技與安全管理工作融合,做好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科學化的有力支撐。通過敘述企業安全綜合風險預警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分析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結合工作經驗,提出了安全風險預警信息化發展的思路,就如何融合信息化建設工作提出了良好的建議措施,對推進企業安全綜合風險管理和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016年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發布《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安委辦〔2016〕11號)》,實施安全風險公告警示,對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工作場所和崗位,要強化危險源監測和預警。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在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推進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的深度融合,都是倡導借助信息化手段,把控安全生產中的風險管理。2018年應急管理部發布《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2018-2022年)》(應急函〔2018〕272號)推進應急信息化建設;2019年5月全國應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實現網絡強國戰略,推進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跨越式發展;6月繼續推進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和“互聯網+監管”系統建設工作。因此安全綜合風險預警信息化建設非常可行、刻不容緩,更是國家多年來積極推動的一項重要任務。
安全綜合風險主要是針對生產經營單位或組織機構評估對象,按風險辨識內容形成的影響評估對象安全的綜合性風險,包括固有風險、動態風險、外部環境風險、社會風險、其他風險等。
固有風險指在不考慮內部管理控制的前提下,為保證生產經營單位生產經營目標,客觀存在的一些風險因素,如涉及"兩重點一重大"的易燃、易爆、有毒的?;贰⒎磻资Э氐墓に嚰爸卮笪kU源等。固有安全風險計算時,不考慮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直接計算危險有害因素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程度,確定風險的大小和等級,可參照應急管理部關于印發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安全風險評估診斷分級指南(試行)的通知(應急〔2018〕19號)分級。一般地,生產經營單位若未發生變更,其最大的固有安全風險通常是恒定的。
動態風險是企業內部固有風險外的剩余風險。按照關于全面實施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研判與承諾公告制度的通知(應急〔2018〕74號)涉及的內容,對當天生產運行狀態和可能引發安全風險的主要活動和運營狀態進行分析,企業生產裝置運行或停產,處于開停車、試生產、方案調整、超負荷運行等;存在特殊作業及作業的種類、次數;是否存在檢維修及承包商作業等。動態風險計算時,結合風險矩陣對每項作業計算風險后果和引發事故的可能性,累計計算。
外部環境風險多指因生產經營單位所處的海拔、地質等地理位置和氣象、氣候因素引起帶來的風險。如大風時影響高處作業,大雪時影響人員外出活動;作業環境中的風速、溫度、氣流等氣象參數,也會對事故發生的嚴重程度造成增加。地質災害、洪水等會對裝置安全平穩運行造成災害。因此需要考慮增加當天動態氣象預警數據。外部環境數據計算可參考氣象部門分級給予一定的賦值。
社會風險主要體現在社會因素造成的影響。如政府產業政策、上市信息、企業并購、新的管理制度實施、防恐治安等,對企業干部員工帶來的影響,間接對企業的生產運營和安全生產產生風險。如由于城市規劃原因,部分企業會根據搬遷入園政策涉及到搬遷帶來的綜合風險,會對企業戰略風險帶來影響。再如企業員工等個人家庭事務對上班工作的帶來影響,心思是否集中工作也對安全與否非常重要。這部分風險容易被忽視,但確實存在,并會帶來人的不安全行為。
目前企業內部根據產業規劃發展需要,陸續上建不同的生產裝置或設備設施,對應的DCS控制系統、SIS安全儀表系統、可燃有毒氣體報警、火災報警系統、在線腐蝕監測系統等,存在上建時執行的標準規范不同,安全信息化層次不齊,多數均能對所上建的工藝運行指標或現場安全狀態有不同側重點的監測,發現問題報警。但各個系統呈現"零散式、孤島式",各部門依托的服務系統不兼容,導致信息相互獨立、資源分散、接口難兼容、數據難利用、控制能力不強等問題。
各級地方行政管理監管平臺較多,以廣饒縣某企業為例,省級層面僅從安全方面除了負責安全監管審批的山東省政務服務網平臺外,還有省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監管巡查信息平臺,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控及事故預警系統,對企業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工作進行在線監管巡察。市數字化監管平臺,市安全承諾公告系統,市化工企業一卡通智能裝卸綜合監管平臺,涉油儲罐信息系統。目前縣級安全應急管理平臺也正在建設。各地在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建設初期,未先對信息化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并充分論證,上建存在資源上的浪費。企業作為數據采集終端,在數據采集和錄入時造成工作量嚴重增加。這些系統平臺數據主要是基層安監人員通過日常普查方式采集,因企業數量較多,數據采集的周期較長,對企業變更及安全生產狀況的動態變化做不到及時跟蹤、更正和監管。
信息化系統在建設過程中,容易與上建初始愿景脫節。有的系統僅靠收集數據,達不到監目標。多數通過基層企業人員錄入,數據的采集來源單一、數據混亂及冗余、數據不更新等問題,最終導致采集數據的可利用度低。如危險化學品企業的每日承諾公告對特殊作業情況收集、公示、上傳系統,可追溯性不強,但起不到實時監管的作用。信息系統的數據采集主要基層錄入而不去現場監督,容易出現“兩層皮”。
按照國家“一張網、一張表”的指導意見,風險預警系統理應協調統一、信息交互連通,整合國家以前上建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信息監管、職業衛生、隱患排查治理等風險系統,對標業務模式及相關流程標準,在“一張圖”上實現安全綜合風險預警分布圖,終端用戶精簡輸入內容,完善信息人工錄入。繪制區域“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圖,簡潔顯示風險預警的級別。
安全綜合風險涉及面較廣,對生產經營單位的影響程度不一,在計算綜合風險時需要賦一權重系數,企業風險進行量化評估,根據各企業安全風險指數評估結果,建立企業的安全風險數據庫,結合每個企業的KPI績效考核情況對所管轄企業進行風險評估,并對所轄企業的安全風險指數當天評估情況做好督促管理。尤其是對風險指數較高的企業,及時跟蹤檢查相關風險控制措施的落實是否到位。
安全風險安全綜合風險預警實施后,可快速、準確、高效地推進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業務開展,通過遠程監測、自動化控制、自動預警和緊急避險等的實現,實現政府、企業、協會、評價公司等多個機構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動態更新、綜合應用,為構建雙重預防機制提供信息化強有力支撐,最終達到實現綜合安全風險的管控。
通過研究安全綜合風險預警信息化建設工作,得到如下結論:
(1) 安全綜合風險預警信息化建設是非常必要,可有效推進科技信息化在雙重預防機制工作開展。
(2) 分析了風險預警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結合工作經驗,提出了安全風險預警信息化發展的思路。
(3) 就如何融合信息化建設工作提出了良好的建議措施,對推進企業安全綜合風險管理和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