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應
摘? ? 要: 高校網絡文學課程,作為通識教育課程,承擔著育人的重要使命。 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應充分發揮該課程的育人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建設中。本文以皖西學院為例,審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網絡文學課程的不足之處,提出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 網絡文學課程?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3年12月,《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方針: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對中國老百姓在思想方面的正確引導,也是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
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韓振峰教授指出,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位于統治地位,具有指導作用的價值理念。國家層面多次在政府報告中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實踐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各級學校成為培育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學校工作中,教學是主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自然要承擔培養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任務。
網絡文學課程已經被國內很多高校列為課程。皖西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從2014年開始,陸續在本學院開設了網絡文學課程,筆者承擔了網絡文學課程教學工作。2017年,筆者又成功開設了面向全校的網絡文學通識選修課程。經過多年教學工作實踐總結,筆者認為網絡文學課程此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中存在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教師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文學課程教學中,促進大學生群體樹立積極、正確、科學的核心價值觀,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這是當前開設網絡文學課程的高校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當下我國高校網絡文學課程教學在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教學實踐層面薄弱,師資力量不足。
網絡文學通識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模塊分為網絡文學基礎理論與網絡文學實踐兩個密切聯系的領域,網絡文學理論部分側重于解決學生對學科基礎理論的認知問題,實踐部分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和重點分為文學批評實踐和創作實踐。由于網絡文學課程是在二十一世紀互聯網迅猛發展下應運而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很多高校師資比較缺乏,主講教師大都是從學院原有專業的老師中遴選的,例如筆者所在的皖西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當年就分別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和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挑選了兩位授課教師,筆者就是其中來自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對于很多高校老師來說,網絡文學的課程教學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教學中避重就輕,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偏重知識點與文學審美方面的講解,忽視或回避網絡文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步步融入教學中,影響網絡文學課程教學育人功能的發揮。
(二)教法比較單一,學生主體淡化。
國內部分高校開設了網絡文學課,教師在網絡文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有選擇地進行網絡文學作品閱讀與鑒賞,比如挑選一些網文精品,尤其是能夠體現出核心價值觀思想的作品,在課堂內外展開閱讀與討論,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一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被動接受內容。這種授課方式,導致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采取“滿堂灌”方法,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或蜻蜓點水,零散地分布于教學當中,一筆帶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難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
(三)網絡監督、網絡文學傳播中的問題。
2011年2月11日,國家文化部發布了《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旨在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督及凈化網絡文化的市場環境,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在網絡文學的門檻監管方面缺乏相關法律機制。國家網絡監管部門和文化主管部門針對復雜的網絡文化環境應該出臺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加強網絡文學管理與監督,監管網絡文學平臺的商業行為。目前的網絡文學主要分布在一些著名的中文網絡文學網站,例如起點中文網、縱橫中文網等。文學網站要定期檢查,把血腥、暴力及色情的內容擋在門外,禁止不健康的網絡文學在平臺上傳播,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嚴格。
二、關于網絡文學課程從具體的課程目標中融入價值觀的幾點思考
網絡文學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培養學生以下素質:一是了解網絡文學發展的基本輪廓與發展狀況,樹立正確的文學史觀;二是閱讀相關的網絡文學作品,獨立分析、評述其思想與藝術特征,培養健康向上的文學審美觀;三是培養網絡文學的鑒賞能力與寫作能力。這三個不同的目標可以概括為:網絡文學發展歷史、網絡文學閱讀與鑒賞、網絡文學創作實踐。由于在網絡文學發展歷史學習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不適合,因此,筆者從第二部分即網絡文學的閱讀與鑒賞階段開始,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在教學中適時全方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閱讀鑒賞部分。
1.課前引導學生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選擇性閱讀,啟發思考。
由于網絡文學作品數量不計其數,個人很難讀完目前所有的網絡文學作品。那么,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選擇網絡文學作品展開閱讀就非常重要。教師可以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字方針,圍繞教學進度,穿插設置一些教學專題,課前為學生定期提供網絡文學閱讀書目。北京大學中文系邵燕君的做法值得其他高校教師學習。她從2010年開始在北京大學開設了“網絡文學研究”課程,幾年下來,課程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結合學生的閱讀情況,邵燕君總結多年的網絡文學研究與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從浩瀚的網文中遴選一些三觀皆正的網絡小說作為學生的課下閱讀篇目。
她的教學效果證明:只要教師努力把學生引導到具有健康價值觀的閱讀領域,那么一些三觀皆正的網絡文學作品同樣可以得到大學生的青睞。
網絡文學課程能否實現教學、育人的雙目標,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課前閱讀是重要基礎與前提。網絡文學教師預先為學生指定網絡文學閱讀書目,并且對學生閱讀提出一定的學習要求與目標。經過循序漸進的學習,高校網絡文學課程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也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課堂引導學生反思部分網絡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觀沖突。
網絡文學是迅猛發展的科技對文學的影響與結果,是電腦的普及應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產物。和傳統的文學作品有很多不同,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它的出現是一次重大的文學變革。其在創作手法上推陳出新,語言風格更符合互聯網新新人類的口味。但是,在海量的網絡文學領域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價值觀方面有問題的作品。如深受女生歡迎的網絡小說《小時代》,緊密地把青春愛情和財富、物欲捆綁在一起,這和人在文明進化后升華的理想與情操完全不搭界。我們要特別警惕這一類作品,可能導致一些大學生的愛情觀念與金錢觀念產生偏移,最終可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背道而馳;再如,男生中盛行的網絡玄幻小說,如起點中文網點擊量極高的玄幻小說《朱雀記》,講述的是一個普通人如何逆襲,最終大放異彩的故事。這部作品把個人英雄主義、個人崇拜表現得一覽無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強調的愛國精神、集體觀念相違背。
當然,網絡文學的創作有網絡的自由,它的創作也是自由的。許多網絡寫手暢快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張揚個性。反映了社會主義自由平等的核心價值觀。但是,只求興之所至,表現自我,很容易脫離歷史與現實。然而,虛幻的故事經不起推敲,就像夜空中的煙花一樣絢爛而短暫。這樣的思想情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相違背的。
通過網絡文學課堂內外教學,逐漸培養大學生的鑒賞與批判能力,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既能發現網絡文學作品中可以汲取的優秀思想與獨特風格,又避免受到不良網絡作品思想的消極影響。
(二)寫作實踐部分。
網絡文學的實踐部分也是本課程的重要內容。實踐部分分為文學批評實踐與創作實踐。其中,文學批評實踐在前面關于閱讀鑒賞目標中已經涉及,這里重點談談寫作實踐。首先,網絡文學的創作門檻很低,在一些大、中學校里,有些學生已經具有在網上寫作的創作經歷,還有些學生逐漸有了創作網絡文學的想法;其次,引導學生涉足網絡空間進行創作,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學生既了解網絡文學的創作規范,又深切把握網絡文學的產業化模式;最后一點是最重要的,因為創作實踐是觸及心靈世界、加強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習最終的目標。
1.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鼓勵學生進行網絡創作。
寫作實踐可以結合地方高校所在地的社會歷史與現實,鼓勵學生創作。皖西學院是位于大別山區的一所院校,紅色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皖西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校史校訓進行網絡文學創作。
皖西紅色文化資源以皖西革命戰爭年代遺留的紀念地、紀念物、紀念館,還有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為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在皖西的革命斗爭歷史體現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集中表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
中國的很多地方每年舉辦紅色文化紀念活動時,很多人都喜歡寫紀念文章、心得與感想等,但是這些創作一般都是用傳統的寫作方式與途經傳播,影響力很有限,群眾熱情尤其是青年人的熱情是不容易持久的。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教師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網絡空間編寫手機短信、QQ、微信、博客、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紀念紅色節日,例如清明節在網上寫文章祭拜皖西革命先烈,國慶節在網上緬懷皖西革命前輩,國家公祭日期間,在互聯網上寫文章哀悼烈士,八一建軍節緬懷人民軍隊建造者……通過多種新穎的形式,鼓勵學生抒寫積極向上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拓展皖西網絡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渠道。
2.利用高校的校史與校訓,鼓勵學生進行網絡創作。
皖西學院前身是“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是由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朱蘊山先生在1918年創辦的。百載披荊斬棘,薪火相傳;百載弦歌不輟,碩果芳華。作為皖西學院的年輕學子,有義務和責任在網上進行創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網上查閱相關資料,然后教師指導創作,在皖西學院論壇或皖西學院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發布。這個創作過程能夠逐漸對大學生在核心價值觀方面進行教育,很容易激發他們愛校、愛國的思想情感。
(三)教學過程,注重師生互動。
網絡文學是“自由”與“平等”的產物。傳統的單向教育灌輸顯然與互聯網時代的即時性、互動性及青年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產生一些對抗。
首先,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表現為在教學中應圍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做出相應的策略,安排各項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如今很多“00后”大學生習慣在網絡空間閱讀與創作,有著新新人類獨特的審美口味,自我意識很強。因此,高校教師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變化,加強網絡技能方面的培訓,適應大學生教育模式的新趨勢,實現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
其次,為了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興趣與心理,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閱讀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努力擴大閱讀面,并從中遴選一些好的作品與學生分享和探討。具體到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共享性與即時性與學生進行雙向互動。例如,在校園網上開設網絡文學論壇空間,或者開設微信公眾號推送網絡文學,把一些健康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定期發布在網上,方便同學們隨時隨地閱讀、思考和討論。另外,教師還可以在部分班級里建立網絡文學鑒賞QQ群、微信群,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閱讀現狀,另一方面師生、學生間相互交流逐漸提高學生的網絡文學鑒賞能力和判斷力。
在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中,價值觀占據重要的位置。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核心價值觀對人們在生活底線上的設定會引導人們向善,人的生活才富有意義,整個社會才會充滿溫暖與希望。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公民為人的重要原則,特別是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精英階層的新生力量,引導和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更迫切。教育途經有很多,高校學生學習思政課程是一方面,但是如今很多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意識到這種方式的單一。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網絡文學課程可以發揮互聯網環境下網絡文學獨特的育人優勢,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網絡文學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從而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12-09(1).
[2]韓振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是一回事嗎[N].光明日報,2011-1-11.
[3]馬匯.網絡文學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J].名作欣賞,2016(8):76-78.
[4]王昱娟.雷鳴.當代大學生文學閱讀調查報告[R].中國圖書評論,2017(9):78-84.
[5]王春華.高校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113-114.
[6]黃祖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探究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2(13):133-135.
[7]鄭佳然.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基金項目:2018年皖西學院教學研究一般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文學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皖西學院為例(項目編號:wxxy201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