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潔
摘? ? 要: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兩種尺度”理論。通過對比動物的“種的尺度”和人的尺度,馬克思指出人是類存在物,有意識的活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核心特征,是與動物活動最本質的區別。資本主義制度模糊了動物的活動和人的活動的界限,把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動貶低為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必須通過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恢復人的活動的自由。“兩種尺度”的提出,不僅在當時為指導工人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當今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也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 馬克思? ? “兩種尺度”? ? 哲學意蘊? ? 當代價值
“兩種尺度”理論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規定性過程中提出來的,旨在通過對比動物的“種的尺度”和人的尺度,說明有意識的活動是人的本質特征。馬克思指出有意識的自由自主的活動是人與動物的直接區別,資本主義制度模糊了動物的活動和人的活動的界限,將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貶低為無異于動物式的僅僅為了滿足肉體需要的手段。馬克思“兩種尺度”理論內涵豐富、意義深刻,不僅在當時為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指導工人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當今社會的發展也有深刻的啟示。
一、“兩種尺度”的內涵
(一)動物的“種的尺度”
其一,動物與自身生命活動的直接同一。“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1]。生命活動指的是為滿足肉體生存需要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比如為維持機體生長而吃喝,為機體免受風雨侵蝕而建造住所等。動物和人都需要通過維持生命活動保障生存,這是動物和人的共通之處。然而動物與人的根本區別在于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人在實踐中超越了自身的生命活動。動物能夠從事維持生命活動的活動僅僅出于它的自然規定性。動物所有的活動,無論是覓食還是筑巢,都是它自然的本能的活動,都是天生的本性,都是在生理需要的直接影響下進行的,它將生命活動與自然直接融為一體。動物無法意識到它活動的對象和目的,因此它無法超越自身的生命活動。
其二,動物生命活動的片面性。“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1]對于動物來說,它始終局限在自身的生命活動之中,無法意識到自身的生命活動和活動的對象,也無法意識到其他物種的生命活動及對象。受自身“種的尺度”的限制,它所生產的產品僅僅用于滿足或者說僅僅適合于它這個“種”的需要,與其他物種形成明顯的分界。蜜蜂筑的巢無法供鳥兒和它的幼仔使用,獅子捕獲的獵物不能成為羊的食物。這種生產的片面性使動物的活動深深地打上了“種的尺度”的印記。
(二)人的內在尺度
其一,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也是動物,也要依賴生命活動保障自身的生存,這一點與動物毫無區別。重要的區別在于人的生命活動從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出發但是又不僅僅止步于此。在維持機體生存之外,人還在意識的影響下進行各種各樣的其他創造性活動。人能夠意識到自身的生命活動和活動的對象,他在滿足了基本的需要之后還會產生新的需要,他通過使用工具使自己需要的層次更加豐富。需要的不斷積累和不斷更新使人的活動超越了自身的生命活動,是人的意識讓人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其二,人的生命活動的全面性。與動物生命活動的片面性不同,人的生命活動是全面的。這種全面性一方面體現在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活動,他的生命活動不僅僅止步于滿足肉體的需要,他超越了自身的生命活動而使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既可以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活動,又可以意識到其他物種的生命活動。人不受“種的尺度”的限制,人可以自由地把握任何一種尺度。因此,人生產的產品不僅可以為自己所用,還可以為其他物種所用。
二、“兩種尺度”所包含的哲學意蘊
(一)人的活動是規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動物和人的直接區別在于人擁有自覺自主的意識,使人既能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又能在主觀意識的指導下運用規律,體現了規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進行生產”[1]強調的是人對于規律的發現。每一物種的尺度都各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規律可循。動物只局限于自己“種的尺度”,無法意識到其他尺度,更無法掌握這些尺度的內涵和規律。區分各個“種的尺度”就是發現規律的過程,這是人的活動所特有的。
人“懂得處處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1]強調的是人對于規律的自覺的有意識的運用。人的活動不僅僅止步于發現規律,發現規律是為了運用規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把主觀需要、目的體現于生產活動中,通過主觀能動地改造自然界,進行生產,讓自然界為自身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人對美的追求即是對自由的向往
人的活動是規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機統一,這種統一所要實現的目標便是對“美”的實現,即“人也按美的規律來構造”[1]。何謂之“美”?馬克思從勞動和生產出發指出了“美”的內涵。動物不能同自己的生命活動相分離,它的生產只是為了滿足肉體的需要,它的產品完全屬于自身。相較而言,人的生產雖源于肉體需要又超越它的限制,人可以自由地按照任何一種尺度進行生產,并且自由地面對所生產的產品。這里體現的區別便在于自由,馬克思所講的“美”便是自由之美。
馬克思指出,人通過自身的活動改造客觀世界,運用外部規律滿足自身的需要,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表現為人類活動的結果。對自由的追求即是對“美”的實現。在勞動中,人不再局限于滿足肉體需要,而是將自己的有意識的活動對象化于外部現實世界,使之具有感性的形式,打上人類活動的印記,對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進行美的藝術創造。因此,人作為類存在物與動物相區分,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活動對于直接肉體需要的超越,進行自由自覺的美的創造。
(三)私有制對人自由、自覺的活動的抑制是對人發展規律的違背
私有制的出現使生產資料在少數人手中積聚而大多數人處于貧困,掙扎在貧困深淵里的人不得不深陷生存斗爭,為資本而生產。工人在資本的控制下失去的不僅是生存資料,還包括生命活動的自由。
自然界為人類自由自覺活動的實現提供了充盈的物質資料,是人類活動的起點和基礎。失去自然界的供給,人類活動將無從開展。私有制使少數人占有生存資料,它的存在便是對大多數人用于實現自由自覺活動依賴的生產資料的剝奪。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被剝奪了生產資料的工人不得不為生存的需要而被迫為他人勞動,工人的勞動只能賺取滿足肉體需要的少可憐的工資。在生產面前,毫無自由可言,完全聽從他人的命令;面對他的產品,他無能為力,只能眼看自己的勞動成果被他人所占。工人的活動此時與動物毫無區別。
私有制的存在一面使社會物質生活充盈一面使人類精神生活荒蕪,它使工人退化到喪失人的類本質的境地,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被完全禁錮。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完全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只有將其消滅才能重新恢復人活動的自由。
三、“兩種尺度”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從動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的區別,揭示出人是類存在物,人的活動是自由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能夠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認識規律,并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造福于人類自身。馬克思揭示出私有財產的存在把人的有意識的活動降低到僅僅為了維持肉體生存的活動,是對人的發展規律的違背,指出了消除私有制的必要性。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的“兩種尺度”的理論,從哲學角度出發概括了人類活動的規律,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對人類活動規律的違背,為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指導工人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國當今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充分發揮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兩種尺度”理論有許多共通之處,彰顯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對人的發展規律的尊重;與此同時,馬克思揭露私有制是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是對人發展規律的違背,啟示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始終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人發展規律的基本尊重
“人民”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促進社會發展關注的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十九大報告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列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2],成為指導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重點在“人民”。馬克思曾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創造力量,各項政策的制定、出臺都以人民的利益為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奮斗目標。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人的發展規律。馬克思的“兩種尺度”理論指出有意識的活動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因此要尊重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人意識的能動作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關注人的發展,主張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這是對“兩種尺度”理論揭示的關于人的發展規律的基本遵循,并為其增添了時代色彩。
(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經濟發展存在短板、發展尚不平衡的特殊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黨的十五大確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多年來,非公有制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在促進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要始終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馬克思“兩種尺度”理論,對我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當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就資本和勞動的關系來講,私營企業中勞資關系緊張、沖突時有發生,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空間,對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也有所影響。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特征,我們必須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保持清醒的認識。非公有制經濟是為鞏固公有制經濟服務的,從屬于公有制經濟,而不是相反。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始終保持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5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