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晉倩
摘? ? 要: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使用,人們已進入大數據年代。新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開展高校統戰工作,是一個新課題。我們應該主動抓住大數據的新機遇,積極迎接新挑戰,找尋新時代高校統戰工作的新路徑。
關鍵詞: 大數據? ? 高校統戰? ? 路徑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統一戰線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是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是夯實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法寶。高校是黨和國家培養高精尖人才的主要場所,匯聚著多方位的統一戰線代表人士。新時代背景下,努力做好高校統戰工作,有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助于高校教育健康發展,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信心和決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移動終端的廣泛普及,人類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以其數據總量巨大、數據種類繁多、數據處理速度快等特點,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工作方法。在2018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給各國經濟發展、國家管理、社會治理、人民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高校統戰工作作為黨統一戰線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主動適應大數據的時代背景,積極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一、大數據時代高校統戰工作面臨的機遇
(一)為高校統戰工作搭建便捷的網絡平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黨內外人士的共同努力,統一戰線能讓黨內外各界人士凝心聚氣、共同奮斗,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貢獻。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人們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同時,高校統戰工作由原來的傳統模式變成現今的網絡統戰平臺,方便高校黨內外人士在網上建言獻策,共同討論,擺脫傳統模式下時間和空間上的束縛,高校黨內外各界人士可以利用移動終端,通過網絡方便快捷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想法,減少高校統戰工作的活動經費,提高高校統戰工作的時效性。互聯網因其傳遞信息速度快,以及能與不同人群共享信息的特征,成為當前高校統戰工作信息傳遞、反饋的載體及信息公開的手段。
(二)為高校統戰工作提供提高針對性
傳統模式下高校統戰工作者難以科學有效地了解統戰對象內心真實的所思、所需、所想,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統戰工作者走進統戰對象內心世界、了解其所思所想、把握其關注熱點成為現實,為提高統戰理論內容、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提供科學依據,為增強高校統戰工作的針對性提供技術支持,為幫助統戰對象抵御西方腐朽思想、凈化網絡輿論環境提供技術保障,為豐富校統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現實依據。一方面,應用大數據技術可有效了解當今高校統戰對象的關注熱點,為動態改善統一戰線理論內容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收集統戰對象近期網頁瀏覽、微博動態、網絡評論等信息數據,發掘其近期關注熱點、興趣方向,進而以此為參考,改善統戰工作切入點,提高統戰理論內容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應用大數據技術及時為凈化網絡輿論環境提供現實依據。面對國際國內的矛盾風險挑戰,不能掉以輕心,必須積極主動、未雨綢繆、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做好應對任何形式的矛盾風險挑戰的準備,確保我國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統戰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高校統戰網絡平臺亟待完善
目前全國各地方高校基本建立各自高校的統戰網站,意識到網絡平臺對于高校統戰工作的便捷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但同時各高校的網絡平臺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統戰網站內容更新不及時。部分高校僅僅是建立統戰網站,平臺內容更新速度緩慢,難以適應當今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有的網站甚至一年都不更新內容,有的僅僅是更新一些新的中央統戰精神,表現形式枯燥乏味,難以引起高校統戰對象的興趣和共鳴。其次,缺乏溝通與服務意識。高校統戰部門是為高校黨內外人士提供黨的統戰理論的教育服務的,部分高校統戰工作者僅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將黨的統戰理論簡單地傳達給高校黨內外人士,沒有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任何的溝通與交流,忽視網站的留言與評論,少數高校甚至未開通統戰網站上的溝通與評論模塊,難以適應當今的世界時局和大數據的時代背景。最后,高校網絡統戰資源共享率低。部分高校在網絡統戰平臺的建設方面,僅僅局限于針對自己高校內部的使用和更新,很少與其他高校進行信息資源的共享與交流,造成資源的浪費。
(二)高校統戰工作隊伍有待建設
高校統戰工作者是高校統戰工作的主體和主導者,其對大數據技術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統戰工作的落實和成效。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高校統戰工作者具備極高的黨的統一戰線理論素養,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但匱乏大數據的專業技術知識,缺少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力,造成高校網絡統戰工作在大數據時代步伐落后。因此,培養一批既擁有豐富的統戰理論知識素養又具備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力的人才顯得尤為迫切,但人才隊伍建設是需要培養周期的,難以滿足當下的高校網絡統戰需求,此為大數據時代高校統戰工作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大數據時代高校統戰工作的有效路徑
(一)完善高校統戰網絡平臺
完善全國高校統戰網絡平臺,實現優質統戰資源全面共享,及時更新網絡統戰理論內容和表現形式。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時代潮流的不斷前行,高校統戰對象的實踐、認知、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統戰資源必須實時符合統戰對象的實際需求,運用大數據的收集、分析和預測技術,把握統戰對象的思想發展趨勢,及時地對統戰對象進行心理疏導,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高校統戰資源并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符合時代需求、處于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中的。當前各國文化交流頻繁,互聯網應用普及,豐富多樣的文化信息影響著統戰對象的價值理念和政治立場。因此,高校統戰工作者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形式,改進方式和方法,及時更新高校統戰網絡平臺的理論內容和表現形式,使高校統戰資源充滿生機活力。其次,設置高校統戰網絡平臺的評價、討論系統,為進一步改善統戰資源提供依據。全國各地方高校統戰對象在瀏覽網絡平臺的過程中,必然會結合自身實際產生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設置便捷的評價和討論功能,建立實時地點評、建議渠道,有效地搜集各方的思維和見解。通過對這類信息數據的搜集,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及時對其進行整合、處理、分析,抓住矛盾重點,進而發掘網絡平臺統戰內容、表現形式的優點和不足,有效地為高校統戰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加強人力資源合理配置
高校統戰工作者應具備極高的統一戰線理論素養、堅定的社會主義政治立場和豐富的高校統戰實踐經驗,若缺乏大數據技術的核心運用能力,則難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進行準確的整合、處理、運算、分析。同時,培養擁有大數據核心技術運用能力的高校統戰工作者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必須經歷一定周期的學習和實踐。為解決現今高校統戰工作大數據的技術性難題,高校應當合理配置校內外大數據專業人力資源,使大數據技術切實有效地運用在高校統戰過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內計算機學院、信息與通訊學院的人力資源。工科類高校在計算機學院、信息與通訊學院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擁有先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高精尖的大數據專業技術人才,具備運用大數據核心技術的能力和條件。因此,高校應調動此類學院的積極性,讓擁有大數據技術能力的專業人才加入高校統戰工作隊伍,為統戰工作者提供技術支持,為高校統戰的大數據應用提供技術保障。另一方面,加強與校外大數據技術公司的長期合作。非工科類高校重點建設人文類專業,不具備在校內運用大數據技術的能力和條件。因此,高校應當建立與校外大數據技術公司長期合作關系,如阿里巴巴、百度等國內大數據知名企業,開拓高校統戰工作與大數據技術公司長期溝通渠道,確保大數據技術公司在發現高校統戰工作對象價值取向出現偏差時,及時將信息反饋給高校相關人員,從而提高高校統戰工作的時效性。
(三)保護統戰對象個人隱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加強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高校統戰工作,涉及統戰對象的家庭信息、個人信息及日常溝通交流、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須完善統戰對象隱私保護機制,確保統戰對象個人隱私不被公開,確保統戰對象個人信息不被動機不良者二次利用,實現高校統戰工作的大數據應用長期可持續發展。首先,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實現統戰對象個人隱私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到目前為止,我國隱私保護法正在逐步完善中,隱私保護逐漸受到重視。如《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明確了對公民的人格尊嚴、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護。因此,各地方政府應根據現有的法律條文,制定相關的暫行辦法。同時,國家應加快出臺專門的個人隱私保護法律法規,依靠法律的力量保護統戰對象個人隱私不受侵害。其次,高校在與大數據技術公司的合作方面,應簽訂信息數據保密協議。保護統戰對象家庭信息、個人信息在收集、處理、分析過程中的隱私安全,同時承諾對統戰對象個人信息的運用僅局限于高校統戰工作范圍內。如大數據技術公司未按照保密協議履行職責,高校則按照相關法規,追究其法律責任,并進行相應賠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劉娟.大數據背景下加強高校統戰工作信息化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9).
本文系廣西教育廳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大數據時代構建‘互聯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路徑研究”(2019 KY086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