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為一種常見性心臟疾病,主要由于冠狀動脈閉塞導致部分心肌持續缺血缺氧而壞死。AMI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等特點,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到來使得AMI發病率不斷上升。對于AMI院前急救及護理對于控制疾病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臨床數據統計表明Ⅲ,大部分AMI患者死亡時間為發病1h后,說明時間對于AMI患者生命的意義,病情惡化,由此可見及時院前救治在AMI治療中重要性。而AMI疾病發展及預后與患者心理狀態具有密不可分關系,故在院前急救護理過程中注重心理干預,進一步控制疾病惡化。
1.1一般資料來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樣本選擇標準:相關診斷參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可開展正常溝通。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按照收治時間將以上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14例患者中男女比為8/6,年齡58~81歲,平均(71.O±3.5)歲,發病至急救時間為20min~90min,平均(50.6±3.8)mln;觀察組男女比為8/6,年齡57~80歲,平均(70.0±4.8)歲,發病至急救時間為25min~88min,平均(46.9±4.2)min,數據差異不顯著。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開展一般性院前急救護理,急救人員接到電話后安排初診,并記錄患者地址、病情等信息,前往途中通過車載電話指導家屬采取初步救治,到達現場后立即采取常規救治措施比如給氧等、然后建立靜脈通道,根據醫生指示給以患者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控制心絞痛等癥狀,然后采取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尿激酶急救,控制疾病發展。經以上處理后患者患者病情穩定,送至醫院救治。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加入心理護理:接到急救電話后除了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其他基礎信息外還需要叮囑家屬保持冷靜,要求家屬將電話調至公放模式,采取鼓勵性語言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情緒,并叮囑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我們正在前往途中,會以最大努力開展救治。前往途中保持通話,讓患者保持堅定意志,安撫家屬不要哭泣、悲傷,影響患者心理。達到目的地后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交流、向家屬咨詢等方式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根據心理狀態采取對應性心理護理措施,告知患者我們已經達到現場會以最大努力幫助患者控制疾病,請患者放心,并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最快最好治療疾病,緩解其心理負擔。回院途中時刻詢問患者狀況,告知到達醫院后開展相關治療注意事項,并強調疾病獲得控制,回顧以往治療成功病例,進一步鼓勵患者樹立其戰勝疾病信心。
1.3觀察項目
1.3.1心理狀態評估標準:護理前后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者焦慮狀態,50分為臨界值,<50分為無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抑郁狀態,8分為臨界值,<8分為正常;8-20分為可能抑郁,20-35分為肯定抑郁,>35分為嚴重抑郁。
1.3.2護理滿意度分析:采取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評價患者對于護理服務態度,量表為百分制,90分以上為滿意,一般滿意為80分以上,低于80分說明患者對護理服務不滿意,需要進一步改進;滿意率+一般滿意率為總滿意率
1.4數據分析SPSS20.0負責樣本數據見比較,(均數±標準差)為計量資料表述方式,并以t檢驗分析,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并以F檢驗分析,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1不同時間心理狀態兩組患者經相應治療及護理后心理壓力獲得適當釋放,經分析顯示觀察組患者心理壓力較對照組輕,具體結果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14例患者中滿意7例,一般滿意6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率為92.8%(13/14),對照組滿意5例,一般滿意5例,不滿意4例,總滿意率為71.4%(10/14),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差異顯著(F=9.15,P=0.000)。
老齡化社會到來后導致心血管等常見老年性疾病發病率上升,相關統計顯示我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為120/10萬,導致老年人群死亡主要疾病為AMI。AMI具有發病急、病死率高等特點,患者起病后癥狀嚴重,心理恐懼,而家屬面對突如其來疾病具有慌忙以及不知所措等情況,但院前急救對于疾病控制及預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在院前急救中強調心理護理。本次觀察組院前急救中加入心理護理,通過護理后明顯緩解家屬及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并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該護理較一般常規護理獲得患者更高認可,結果與前人報道基本一致。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實施院前救治時加入心理干預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獲得患者高度認可,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