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明
摘? ? 要: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當代我國發展的重要理念,在我國當下的教育大環境下,培養人才仍然是重中之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想引領下,新時期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應當作為教育重點常抓不懈。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師資隊伍建設,當下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既有著勢頭迅猛、政策支持方面的優勢,又有著體系化、規范化、專家化、普及化欠缺等不足。認清當前形勢,保持發展勢頭,規避發展風險,明確發展目標,形成發展體系,是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培養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 創新創業? ? 師資隊伍? ? 發展方向
創新創業教育,是關系到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點,是針對當下環境、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舉措。人才培養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大計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和人才教育理應走在最前列,而在教育環節中,師資隊伍建設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師資隊伍建設不僅僅決定著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更決定著創新創業教育的資源與高度,本文將總結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與特點,找出優勢與不足,明確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發展方向。
一、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
“對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促使國家強大、民族進步的根本”[1]。前文提到,創新創業是我國當下教育的重要環節,近幾年引起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體系與規劃,從基礎教育階段到職業院校再到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都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近幾年國家政策逐漸向這一領域傾斜,通過舉辦競賽、資金投入等方式,切實向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方向邁進。而在諸多創新意識的培養途徑中,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是最基礎的環節,通過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的引領作用,真正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規范化、體系化做出貢獻。
從個人層面而言,創新創業素養的培養是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舉措,創新創業能力歸根結底是一種意識,創新精神是其核心,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當下社會中至關重要的素質之一。對于新時期我國模式與教育背景下培養出的人才資源而言,創新意識的培養已作為基礎和常態化的培養工作常抓不懈。在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及職業規劃中,創新意識都將成為其立足于未來社會乃至世界潮流當中的一個重要砝碼,擁有創新意識的人,才能更好地應對紛繁復雜的環境,具有更強大的競爭力。在個人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上,師資隊伍建設是最直接、影響最深遠的環節,優秀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直接影響學生的創新創業質量,從而讓學生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
從學校層面而言,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樹立學校的品牌,厘清或是形成新的學校發展方向,樹立學校的特色與典型,將創新創業從師資隊伍建設擴展到全校范圍內的資源整合,將創新創業團隊打造成一支能夠代表學校特色的師生團隊,借助師資隊伍建設的契機,摸索出一條嶄新的學校發展之路。近年來,多所院校將創新創業打造為校級特色培養計劃,從而找到學校發展的特色方向,取得顯著的成效,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對于院校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從社會層面而言,一大批具有創新創業教育背景的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助于社會人才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社會整體效率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有助于優化產能分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節約社會資源,緩解就業壓力,有助于形成社會合力,通過大批創新創業師資團隊建設,整合一大批教育資源,并通過召開研討會議的形式,將最新創新創業的方式方法進行共享,集全國之智,共同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圖景。
無論是個人、學校還是社會,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當然,其意義與價值遠不止上述幾個層面,對于創新創業工作的意義,早已上升到國家層面,受到我國政策的支持,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培養與建設,作為創新創業工作的重要環節,都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常抓不懈。
二、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發展現狀
上文論述了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意義,需要看到的是,在當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取得過一些成績,弄清當下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發展的現狀,是為未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奠定基礎。正如學者所說:“近年來,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始高度關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起步較晚等諸多原因,就目前來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在發展道路上仍然遇到諸多困難。”[2]
近年來,在全國院校的共同的努力下,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且發展趨勢迅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首先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與堅強保證,無論從經費支持的角度還是資源劃撥的方面,我國近年來對創新創業工作支持力度均較大,使得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以十分迅捷的速度形成雛形。其次是我國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發展迅速,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提出之后,各大院校一呼百應,迅速組建師資隊伍,形成專人培養、兼職培養相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保證創新創業隊伍的普及型。再次表現在各類競賽及獎勵上,我國先后形成大大小小數量龐大的創新創業競賽,幾乎涉及各個領域,在各類大型共青團賽事及其他科技類賽事當中均增加創新創業項目的比例,并大多貫徹指導教師制度,指導教師與學生形成團隊,以比賽的形式帶動創新創業團隊的發展,帶動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
在看到取得的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當下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發展的薄弱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系化不強、規范化不夠、專家化不足、普及化不佳。
體系化不強,主要表現在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雖然發展勢頭十分迅猛,近年來形成龐大的創新創業教師指導隊伍,但各自為戰的情況仍然存在,創新創業教育,雖應保留不同的教育觀點和指導方法,但作為一種學科,就具有其學科相關的科學規律與教育方法,是有章可循的,在保留個性化的同時強調體系化,更好地發揮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意義與社會價值,也能夠避免誤人子弟的情況發生。正如學者所說:“創新組織管理,做好制度和服務保障工作,構建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打造穩定的專職‘雙師型師資隊伍,抓好環境氛圍建設。”[3]在體系化的基礎上進行師資隊伍的培養,將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質量關把好。
規范化不夠,主要表現在當下的教育體系存在一些弊端,部分教育方式不夠規范,因此體系化的過程同樣也是需要規范化的過程,在規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要提倡構建優異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這對于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對于加快經濟的發展,緩解社會就業的壓力也具有重大的意義”[4]。構建優異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就是要增強體系化的同時,增強規范化,將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專業性、規范性保證好,切實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專家化不足,主要表現在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中,缺少帶頭人的引領作用,每一個學科都應當有一個專家級的帶頭人進行引領,創新創業教育雖然多點開花,但是被全國或被某一區域認可的現象級專家仍然較少,整體專家化程度不強,因此缺少量變到質變的催化劑,缺少化零為整的核心力量,因此,建設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專家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
普及性不佳,并非指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在全國不具有普及型,而是在某一院校的全體學生群體當中,參與創新創業的人數不足,部分參加相關項目或者比賽的學生為同一組或者同幾組,部分仍處于不關心、不參與、不了解的狀態。
只有認清了上述現狀與不足,才能更好地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才能將這項工作進一步推向前進。
三、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未來發展方向
正如學者所說:“創新是民族不斷前進的動力和靈魂……分析現階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缺陷,闡述構建以實踐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具體方案。”[5]這是當下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應有的發展方向。未來,認清當前形勢,保持發展勢頭,規避發展風險,明確發展目標,形成發展體系,是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培養的應有之義。
認清形勢,就是認真分析當下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了解其優勢與弊端,充分分析當下問題,尋求更加合理的發展路徑。繼而“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教學體系,滿足國家與社會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6]。
保持勢頭,就是要鞏固當前成果,將我國當下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的勢頭保持好,發展好,在發展改革的過程中,在提高體系化、質量化的同時,不能放棄當下迅猛的發展勢頭。
要規避風險,明確目標,形成發展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定的發展風險,做好風險預警,將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預案,切實解決,明確目標,逐漸體系化、規范化,大步向前。
縱覽全文,當下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有著勢頭迅猛、政策支持方面的優勢,又有著體系化、規范化、專家化、普及化欠缺等不足,未來,認清當前形勢,保持發展勢頭,規避發展風險,明確發展目標,形成發展體系,才能夠真正建設好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要理念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堃.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問題與對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4).
[2]郗艷梅,任紅霞,李國芹,岳紅新.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探析[J].河北水利電力學院學報,2018(01).
[3]劉勇強.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新鄉學院學報,2018(09).
[4]魏義桃.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8).
[5]方瑜.以實踐導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4).
[6]糜莉,余樂,吳文浩,姜宗慶,徐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