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璐
摘? ? 要: 近年來,研究微課如何應用于傳統課堂教學已成為信息化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本文指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組織與指導”課程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該課程的特性,探討如何在以課堂為主的情況下利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
關鍵詞: 微課? ? 高職學前教育? ? 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組織與指導
近些年,隨著信息化教學理念的大力推廣,微課以“短、小、精、便”之利,迅速成為信息化教學中的一項利器。將微課運用于教學中確實解決部分在以往教學模式下的問題,比如降低學生學習的疲勞度,提升知識的復現率,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但對應不同性質的課程,微課教學設計會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將結合“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組織與指導”這門課程在傳統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對于該課程在微課教學設計中的一些設想。
一、課程授課現狀
“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組織與指導”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技能課程,是一門介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涉及0歲—6歲學前兒童的語言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實踐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及教育評價等有關知識。因此,該門課程的授課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并掌握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而且要讓學生組織、設計、評價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
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大多采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并組織模擬試教或利用片段教學的方式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這樣的授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生上課積極性較低
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對知識呈現有趣度的追求大于對知識本身的追求,在傳統課堂上,學生積極性低,參與度不高。再加上課堂時間有限,對于一些知識點,教師只能涉及而無法深入,導致一部分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難以跟上老師的思路,難以參與課堂討論,自然越來越脫離課堂。
(二)學生教學設計雜亂無章
教學設計的框架已在課堂上做過詳細的介紹和講解,但部分學生依舊不知道從何下筆,寫出來的教案條理性差,缺乏可操作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對知識理解得不透徹,二是缺乏對相關教學案例的學習。
(三)學生模擬教學缺乏對象感
學生在模擬試教時,缺乏與“幼兒”的交流,缺乏幼兒化的表現。原因一是相關經驗的缺乏,原因二是教師給予的情境性認知不夠。這兩點在傳統課堂上難以得到較好的解決。因為模擬試教占用時間長,學生人數多,但課時數有限;模擬試教雖然是實踐,但畢竟是一種虛擬教學,臺下的“幼兒”即為同學,所在的環境僅僅是大學上課的教室。但目前很多學校都建立了幼兒園仿真教室,力求給學生們提供接近真實的模擬環境。
(四)對學生作業點評不及時
學生的作業大多放在課后完成,教師常由于工作繁忙而無法及時批改;即使批改好后也無法對學生進行點評。長久下來,學生容易滋生失落感和挫折感,甚至會對寫作業這件事應付了事。這樣的情緒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及對知識認知的升華。
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組織與指導”微課教學設計
針對該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借助微課教學的形式提出一些建議。
(一)精選課程內容進行微課教學設計
1.精簡課程內容
該課程中與其他前置課程有重復的知識點無須再講,如“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規律”這一內容。因該內容在前置課程“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已有涉及,并做了詳細講解。針對該內容,我們應該在后續進行活動目標和內容的設定時,揭示它與相關內容的聯系性。
2.精選課程內容
本文討論的微課設計的目的是輔助傳統教學,并不是代替傳統教學。我們在選擇內容進行微課設計時,要考慮到它能否提高傳統授課的效率,能否在傳統課堂中留給師生更多的交流時間。一是選取一些難點,特別是細小的難點進行微課設計,如幼兒故事的選材要點、早期閱讀文本的選擇、聽說游戲的特點、幼兒語言教育評價的方法等;二是選取一些理論性偏強的內容,通過微課中的視覺沖擊和知識點的集中剖析,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減少傳統課堂上長時間講理論帶來的枯燥與乏味,例如幼兒語言教育概述,這一章中的內容都可以用微課進行展現,內容包括語言的本質與功能、幼兒語言教育的意義與基本觀念。
(二)擴充學生課后學習資源
1.提供幼兒園實景教學視頻
在學生學習教學設計的最初始階段,我們會介紹給學生一個大體的教學設計框架。在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幼兒文學作品活動、幼兒談話活動、幼兒講述活動、幼兒早期閱讀活動——都對應不同的設計框架。但即使我們給出了如此明確的設計思路,部分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依舊無從下筆。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學生對框架中對應的教學過程沒有理解。這提示我們,學生缺乏對實際教學行為的感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優秀的教學視頻。最重要的是,提供的教學視頻中的教學思路要吻合我們介紹給學生的教學框架,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使得她們自由運用。這一做法實際上便于學生模仿,讓教學更具對象感,有幼兒化的特質。因此,教師在先期進行教學視頻的錄制時,要確認教學設計是否符合教學的需求。這符合情景化教學理論的要求,為了實現有效教學,我們統籌考慮了教育者、學習者、教學內容、社會環境等各個要素,將學習與發展置于與外界互動的系統中考慮。
2.提供相關知識點的音頻資料
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教學目標的設定非常重要。教學目標的設定受到兩個大的教育目標的影響:一是幼兒語言教育總目標的限定,即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在這個教育時期的具體體現;二是幼兒語言教育年齡階段目標,是總目標在各年齡段上的具體體現。符合這兩個上層級目標限定的具體活動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目標才是合理與合適的。可我們發現,學生對于這兩個上層目標的記憶非常困難,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利用聽覺進行記憶。
魏雪峰、楊現民、張玉梅(2017)認為,碎片化學習是在泛在學習環境下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碎片化內容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明顯特點是時間碎片化、內容碎片化和媒體碎片化。幼兒語言教育總目標、幼兒語言教育年齡階段目標的內容并不難以理解,不屬于系統化的知識,適合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記憶。我們將這些內容錄制為一些小音頻,學生可以利用這些音頻進行碎片化學習。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音頻為何算作微課呢?微課最早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他認為,微課(Micro-lecture)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基于某個簡要明確的主題或關鍵概念為教學內容,通過聲頻或視頻音像錄制的60秒課程。我們發現,在微課這個概念提出的初始,音頻同樣是一種手段。只不過,現代社會更多的是用視頻進行微課的展示。
(三)通過微課進行作業的講解
教師可以在布置作業后讓學生通過相關微課了解到作業的一些注意事項,這樣可以讓學生的作業完成更有方向性,更具有鞏固知識提升認知的價值。教師批改完學生上交的作業后,可以通過微課的方式錄制對作業中一些典型問題的講解和分析。這樣,無須占用課堂的時間也可以將作業問題理清楚。同時,對于一些實操作業的點評,如某一學生的上課實錄、某一學生的教學設計都可以邀請幼兒園工作一線的骨干教師和園長進行點評。這也是在當今推行“校企合作”的良好合作方式。
(四)將微課教學與微信公眾號結合起來使用
授課教師可以開通一個公眾號,公眾號可以用于發布相關的微課;可以將各種教學資源在此平臺上分享;也可以將優秀的學生作業上傳,并請同班學生進行投票,期末獲得票數最多的學生會獲得相應的加分。這樣一種微課和公眾號相結合的方式,既方便了教師,又方便了學生,還激勵了學生。
三、結語
通過微課這一形式對“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組織與指導”這門課程進行輔助教學是十分有益處的。但正如我們所說,這篇文章探討的范圍僅在于“輔助”傳統課堂教學而不是替代傳統課堂教學,如果想進一步提升該課程微課教學的系統性有待更深入地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孫蓓.微課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考證考編中的運用——以“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微課建設為例[J].幼兒教育研究,2017(5).
[2]李少梅,羅喆.微課在高師學前教育課程建設中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
[3]王靜明.微課在高師學前教育課程建設中的設計研究[J].才智,2018(11).
[4]侯松燕.微課與“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教學模式改革[J].幼兒教育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