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君
(唐山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17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指出在未來的1~2年時間內,混合式學習與教學將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六大關鍵趨勢之一,移動學習也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六大教育技術之一[1]。目前混合學習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中,并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2]。
分析化學是化學類各專業的重要主干基礎課,是發展和應用各種理論、方法、儀器和策略以獲取有關物質在相對時空內的組成和性質的信息的一門科學[3]。課程具有公式繁多、邏輯縝密、計算細膩等特點,對學習者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學習者出勤率不高,缺乏主動性;教師無法對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師生互動在較低的水平上進行[4];教學評價方法過于簡單等問題。因此,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就是其中一種。本研究的目標是在國內外有關混合式教學研究的基礎上,借助WeChat移動平臺構建適合于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設計模型,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傳統課堂的面對面教學和線上學習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將“混合式教學”理解為:“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相結合”,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模式[5]。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啟發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國內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起步較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定義、模式、策略、原理等。但對其效果、影響因素、教學方法、實踐等研究較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和操作方法。雖然主流媒體對于高校課堂內外使用移動學習方式仍然持懷疑態度,但從事教育技術研究的學者卻對移動學習和混合式教學寄予期望。何克抗教授提出并倡導混合式學習的概念[5]。李克東教授深入的闡述了混合式學習的理論,并提出設計方法與要領以及設計的八個步驟[6]。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尤其是移動社交平臺的普及,移動學習被廣泛應用。
國外混合式教學研究開始于20世紀初,近些年隨著移動學習的興起,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又成為熱門。研究處于學習理論探索和教學應用實踐相結合的階段。實踐表明在高校的教學中,混合式教學的優勢逐漸顯露,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教學各要素的選擇也有著更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7]。美國馬里蘭大學于2011年啟動了10門課程和混合式教學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教育工作者發現,混合式學習增加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也促進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溝通技能[8]。
本課題的選題意義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探索基于移動社交平臺的移動學習方式與傳統課堂講授如何組成混合式教學環境,設計混合式教學模型。二是在該教學設計模型的框架下,開發適應課程教學的,基于移動社交平臺WeChat (微信公眾平臺)的立體教學APP。
目前在擁有智能手機的大學生中,微信APP的使用量基本達到100%,因此在眾多的移動學習支撐平臺中選定了微信公眾平臺,與傳統課堂相互補充,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形成“教”、“學”、“管”的三方立體教學舉措。
WeChat公眾平臺的構建包括賬號設置、編寫歡迎詞、設置版塊,上傳編寫內容等。
申請“分析化學混合教學”的賬號,介紹為“關于《分析化學》的混合教學WeChat端APP”。公眾號分為三個版塊:課前發布、課堂互動和課后拓展。課前發布包括預習資料和課前測驗;課堂互動包括點名、搶答和投票;課后拓展包括拓展閱讀、課后討論和調查反饋。
將該教學模式在我院15級化工專業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中進行試點研究。主要包含教學內容重組和教學活動設計兩部分。
2.2.1 教學內容重組
該教學模式的設計實施過程中,針對分析化學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存在問題對選用的武漢大學的《分析化學》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將內容分成三大部分,概論、分析試樣的采集與制備、分析化學中的誤差和數據處理、分析化學中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和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和富集方法作為第一部分基礎知識,酸堿滴定法,絡合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結作為第二部分四大滴定,將重量分析法和 吸光光度法作為第三部分其他分析方法。通過重組整合教學內容將整個課程的內容模塊化,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課程的基本結構知識脈絡。
2.2.2 教學活動設計實施
教學模式的實施主要按照課前預習、課堂講授和課后拓展三部分進行。以第二部分四大滴定中“沉淀滴定”為例具體說明。沉淀滴定主要包括莫爾法、佛爾哈德法、法揚司法三種。要求學生掌握三種方法的原理、適用條件和終點確定,以及混合離子的沉淀滴定法。最后進行四大滴定的小結,完善整個知識體系,小結主要分析各種滴定方法的異同點和滴定曲線。
課前預習主要幫助學生了解基礎知識。教師整理視頻和圖片資料,放入課程公眾平臺。學生登錄即可查看學習資源,預習之后限時完成測驗,之后把問題反饋給教師,教師通過整理和分析課前測驗及問題反饋,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
課堂講授是教師跟學生面對面交流的學習過程。先利用微信實時點名,然后根據課前預習反饋情況進行課堂講授和師生交流,擬定判斷和選擇題,學生通過公眾號進行搶答和投票,提高學生參與度,實時反饋學習效果。通過實時交流掌握課堂講授效果,及時對難點重點進行補充和加強。
課后拓展通過推送關于沉淀滴定和四大滴定小結的拓展閱讀材料,分組討論和調查反饋來加強和鞏固教學效果,促進知識遷移和深度思考,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調查反饋部分主要是評價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另外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解答,提高學生課后復習的效率。
我院15級化工專業共有72名學生,微信公眾號訂閱人數為72人,關注和參與度為100%。將頁面添加“百度統計”,通過UV的在線情況統計可知,學生積極參與平臺的互動,每次上課的當天交互的人次最多。學生對該教學平臺的參與非常積極,課前預習和課后拓展基本能達到93%以上。課堂上的搶答和投票參與率基本都能達到90%以上。
通過統計每個章節及課程結束后學生在平臺上的投票及反饋,學生對該混合教學模式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有80%的學生更喜歡利用微信公眾號學習,87%的學生認為混合式學習的方式更好,91%的學生認為該模式更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95%的學生對該模式在課程中的應用滿意。
學習效果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測驗成績組成。平時成績由出勤,課堂表現和作業組成,各占10%;測驗成績即試卷分數占70%。將15化工的成績與14化工進行了對比:出勤成績提高7%;課堂互動率明顯提高,學生參與度大大提高,成績提高12%,作業提交率及正確率也有很大提高,成績提高10%。測驗平均成績提高了將近5分,不及格率也下降了6%左右;總成績提高了8%。這些表明該教學模式在分析化學課程中的應用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研究引入WeChat移動社交網絡和移動教學APP等移動學習手段,形成了“教”、“學”、“管”的三方立體教學舉措,構建了基于WeChat平臺的的混合式教學模型。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的條理性,從而培養良好的創新能力和意識。另一方面,將傳統學習環境和移動學習環境相結合,實現兩者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為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