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思,王陳慶
(1.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州理工學院工學院,福建 福州 350506)
在工業設計興盛的時代,我國大力提倡創新創業.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開始,2015年6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后,“雙創”再度吸引了人們的注意.2017年4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設立“世界創意和創新日”,對眾創空間等給予優惠政策,為創業創新創造條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造信息、技術等共享平臺.
在此“雙創”背景下我國民間的傳統工藝,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大亮點,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道理是值得借鑒和延伸的.我們在做概念設計、創新設計前的頭腦風暴環節能有意識的加入傳統工藝元素,將傳統工藝作為現代設計中的文化內涵,相信會對后期產品的市場接受度、認可度有很大提升幫助.古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從而對于用具材質的選擇,更是與現代設計提倡的理念不謀而合,值得發揚光大.
在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的結合這一方面,日本設計師有較多研究.早在1940年前后就有《日本手工藝》一書,它是柳宗悅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據親眼所見寫成的,是日本手工藝狀況的一份詳盡記錄.讀來仿佛身臨其境,開啟了一次日本民藝之旅.手工藝的素樸真誠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第一步.日本今之為設計大國,緣自過去之為手工藝之國,其精神一脈相傳.可見傳統工藝對于民藝界、設計界人士,尤具參考價值.柳宗悅先生,從制造和使用的器物角度看日本地圖,從北邊到中央、還有西邊和南邊.這一切與地理有著很深的關系,氣候和風土決定了產生的土特產,在什么地區有什么東西,這個角度看到的地圖又出現了新的意義.設想一下,若是在地圖上畫出各地的特產,那將是一張很有趣的地圖.可以看到日本南面排列著美麗的陶瓷,北面是漂亮的蓑衣和高統草鞋等,在八丈孤島的位置上是黃色的華麗織物.柳宗悅先生為我們展現了這樣的日本地圖.
“將原產于外國的東西加以吸收,改良和應用,從而大力發展并超出原有水平,這就是日本人的專擅和特性.”日本的現代設計因其擁有獨特的民族特征而躋身世界設計強國之列,完全是得益于其對傳統文化的留存及應用[1].與德國產品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的設計理念不同的是,日本設計師認為每件物品都是有生命與尊嚴的,人在使用它們時不一定是器具適應人,而是人要去適應器具.這是日本設計師對自身設計理念與傳統文化的堅持.
最早提到設計概念的1588年出版的《牛津英文詞典》是這樣解釋“設計”的:由人所設想的一種計劃,或是為實現某物而作的綱要.而人們在改造已有事物以滿足自身需要時,預先在頭腦中改造這些事物,模擬使用場景和改造后的狀態[2].
在柳冠中為《設計,無處不在》寫的序中提到:設計是為了發現、分析、判斷和解決人類生存發展中的問題.所以人類從一開始就很自然的在設計,它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或更新技術,追求用更完美的方式、方法預先為達到目的所做的思考與實踐過程,是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而這一過程必然受到每個時代的生產條件所影響,有一種歷史的概念,因為設計這一工作需將當時社會的生產條件、審美、用品功能需要等幾方面有機結合、和諧統一,所以設計帶有時代的色彩[3].設計是人們對生活和生活用具的統一、整理、分類.
工業社會以前,設計與生產是互相匹配的,設計大多沒有從生產中單獨劃分出來,它只停留在生產者的頭腦里,但當新的款式第一次問世后,其實就是完成了我們今天的打樣工作,難免會被其他生產者學習,然后又根據不同需求有所改進直到更加完善.就像我們平時用的餐桌,大致上是圓的或方的,是因為這兩種存在方式經過長期使用和生活經驗的檢驗,證明了它存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同樣傳統工藝之所以可以流傳至今真是因為有其存在的價值,經過時間的洗禮去其糟粕,是值得借鑒和延用的.
在今天的工業時代,生產為設計服務,因為生產工具同樣是被設計出來的,設計應該成為一個全面塑造和構建人類環境的關鍵性平臺,它能改善人們的生活,增添生活的樂趣[4].設計變成一種可以拿出來互相交流汲取眾人意見的活動,生活條件越好,人們追求就越高,對設計的要求相應提高,人們對一舉兩得已經不以為然了,要的是一舉數得.隨著信息、知識、智力等觀念上的發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品味、消費觀念、價值取向都在發生改變,依照這樣的改變我們應不斷對設計進行改善.
二戰后,國外在設計教育中普遍意識到設計師需要掌握技術知識, 1983年第13屆國際工業設計會議的主題“從小匙到大城市”就可以看出,也證明了現代設計范疇之寬、內容之復雜.設計的基本觀念是不縱容不良惡習,不培養懶惰,需要采納他人意見,且在正確的價值觀下進行理性、科學的分析,當代設計更多是整合設計,所以在今天的設計界里每個領域都有專業的技術性人才,設計這個工作將不再是靈光一閃就有的機會,而更應該是不同領域的一群專業人士扎實學習研究的過程.數字化時代,科技如此發達,計算機、網絡給我們的設計提供無限便利,我們的概念設計不必自說自話,計算機上不斷更新的、更人性化的建模軟件,降低了設計表達的成本,縮短了時間,使我們相對無阻、逼真地表達每個設計細節與創意點,設計師使用計算機模型進行實驗,再不斷與其他專業設計師基于此模型進行討論交流,使設計這一群體化學習研究活動的過程更加有效的實現了.
日本設計師喜多俊之在《給設計以靈魂》一書中表達了他的中心觀點[4]:當今的工業設計品,除了需要“技術”之外,還要能為設計注入靈魂;此時,需要的是源于百姓生活與傳統工藝的“感性”.做傳統工藝的工匠憑手感,用一種“身體記憶的方式”,使欣賞者通過物件能感受到創造者的心靈,仿佛給物件賦予了靈魂,有著某種“離形神似”的美感與親切感.
關于應該傳承傳統工藝的觀點,英國人弗蘭克·惠特福德(Fl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書的前言里就寫道:“很顯然,包豪斯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設計我們生活環境的那些人,還是繼續從包豪斯的作品當中汲取著靈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許多藝術院校里,包豪斯的藝術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響著它們現在的教學.”這提醒我們對傳統工藝的重拾,甚至能對當代設計起到激發和指導作用.這也正是包豪斯始終遵循的文化精神,即不廢傳統文化與藝術的思想.傳統工藝正是傳統文化的表現與傳承方式之一,不廢傳統文化,即我們必須賦予傳統工藝以新的生命和成長的土壤.
正如臺灣地區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王志仁在《給設計以靈魂》的推薦序中寫到:目前,臺灣地區產業界在師法傳統創立品牌并建立深厚亦多有收獲,如茶具制造廠商如何從傳統的茶具研發及品茗出發,通過五感體驗由嗅覺雅致的茶香,味蕾上的甘甜醒覺,通過器皿濕潤的載具,通過運用服務設計的精神,在腦海中及實體的展演空間里,化為場場精彩的表演,成為創新品牌開拓海外市場的最佳武器.
中國臺灣有足夠的能力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只要用對方法,傳統也能創新,如何師法日本“工匠”精神,發揮以“小”搏大,以“質”制量,以“優美耐久”相對于“便宜便利”屹立于世界,不僅是本書中喜多俊之先生苦心耕耘并且匯整為本書之精髓,亦希冀借此期勉設計界共同努力,吸收日本的傳統再造經驗,通過設計魔法為產業點石成金,讓全世界都敬佩.
結合傳統工藝是一個方向,如何結合是難點和重點,這需要我們不斷過濾、歸納和總結,正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古希臘時期的藝術其實完全不一樣,所以雖然人們通常會說“文藝復興”就是古希臘藝術的復興,但準確的表述,應該說成是重新發現和認知古希臘文明比較合適[5].同樣,中國的傳統工藝也值得我們有意識地重新發現和認知,將它再次融入日常生活中來.而這方面設計首先不能生搬硬套,魯道夫.阿恩海姆曾論述:“一個物體用盡可能少的結構把復雜的材料組織成有秩序的整體,我們說這個物體是簡化的.”特征是事物的結構特質,結構特征因總體式樣而確定,局部成分的特征越少,其總體結構的特征的數目反而會越多,換言之,局部越簡單,整體反而越復雜.這就是 “極少主義(Minimalism)”的美學宗旨.就像iPad Mini的文案,英文是 There is less of it; but no less to it. 翻譯最恰當的應當是臺灣的——“簡,而未減”.這就是蘋果一直秉持的“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
傳統的中國文化里老子秉持“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5]……兩千年的中國藝術史,自然和本色始終是非常高的審美標準,告訴我們不要過于刻意的添加、不能“技術迷信”,這大概與“簡,而未減”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有共通之處.中國傳統美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無法追溯的,傳統工藝多種多樣,手工復雜,也是可以提取精華發揮新的價值的.現今有實際使用價值且沿用或是來源于傳統工藝制作的產品少之又少,大部分傳統工藝面臨失傳,是因為它們不適合這個“快速”的時代需求,或是制作工藝太復雜、或是制作用時過長.沒有與價格相匹配的功能,傳統工藝產品被迫束之高閣.傳統工藝的匠人產量少、價格高,銷量甚少.如果能將傳統工藝的造型元素或手藝原理帶入今后的設計,大量開發富含文化創意,又能多方位解決現有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問題的創新型現代產品.做到“簡,而未減”且有意識地傳化傳統工藝或汲取傳統工藝元素來解決實際需求,使其融入以人為本的現代設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