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紅
【摘要】目的 探討和分析中醫辨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以投擲硬幣的方法隨機均分為參考組與研究組,各38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4.7%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的7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過程中,采用中醫辨證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中醫治療更加安全,可在臨床上予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辨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1
慢性支氣管炎,一般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喘息,在秋冬季節發病更高。患者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病情不斷進展,可逐漸引發肺氣腫,甚至導致肺心病[1]。慢性支氣管炎對患者的健康有嚴重威脅,特別是直接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采用西醫治療,盡管能夠讓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緩解各種癥狀,然而患者治療后容易復發,并且西醫治療不良反應較多。我院近年來,采用中醫辯證治療該病癥,其治療效果有有顯著提升,現就此療法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過全面診斷,均與相關診斷標準相符[2],確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將其以投擲硬幣的方法隨機均分為參考組與研究組,各38例。其中,參考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33~75歲,平均(57.8±6.4)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8±1.8)年;研究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35~76歲,平均(58.5±6.8)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2±1.5)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以常規西醫療法治療參考組患者[3]。通過向患者提供抗生素、支氣管擴張藥物,以及糖皮質激素藥物,為患者實施治療。以中醫辨證療法治療研究組患者。
1.2.1 發病期與遷延其治療方案
(1)對于外寒內飲型患者,以具有解表散熱、溫肺化飲功效的藥方給予治療,藥方為:桂枝、厚樸、萊菔子、白芍各15 g;五味子、紫蘇子各12 g;炙麻黃、干姜、半夏、白芥子各10 g;甘草6 g;細辛3 g。(2)對于痰濕壅肺型患者,以具有溫陽健脾、化痰止咳功效的藥方給予治療,藥方為:云茯苓、白術、烏梅各15 g;桂枝、厚樸12 g;清半夏、干姜各10 g;陳皮、白芥子8 g;甘草6 g。(3)對于痰熱郁肺型患者,以具有清熱化痰、肅肺止咳功效的藥方給予治療,藥方為:全瓜萎20 g;浙貝母、茯苓、麥冬、桑白皮各15 g;黃芩、橘紅、桔梗各12 g;膽南星、枳實、清半夏、甘草、杏仁各10 g。
1.2.2 緩解期治療方案
(1)對于脾肺兩虛性患者,以具有補肺健脾、益氣固表功效的藥方給予治療,藥方為:紅參、黃芪各30 g;白術、桂枝、茯苓各15 g;炙甘草、半夏各12 g;防風、紫菀、款冬花各10 g,陳皮6 g。(2)對于肺腎陽虛型患者,以具有補益肺腎,納氣平喘功效的藥方給予治療,藥方為:太子參30 g;熟地黃20 g;麥冬、云茯苓各15 g;山茱萸12 g;五味子、制附片、肉桂、澤瀉、牡丹皮、補骨脂各10 g;山藥3 g。
1.3 觀察指標
對全部患者實施為其一年的出院后隨訪,對比接受西醫治療的參考組與接受中醫辯證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實際狀況。以如下標準判斷療效標準:患者癥狀完全消失,并且1年內未出現復發現象,視之為治愈;患者治療后針狀有顯著好轉,治療后偶爾會有發作,但發作程度較輕,視之為顯效;患者治療后癥狀有一定改善,發作次數和發作程度有所緩解,視之為有效;患者治療后無明顯變化甚至有所惡化,視之為治療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38例研究組患者中,15例患者獲得痊愈,16例患者治療具有顯效;38例參考組患者中,9例患者獲得痊愈,10例患者治療具有顯效;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綜上所述,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過程中,采用中醫辨證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中醫治療更加安全,可在臨床上予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 妙.中醫辨證與西醫治療慢性支氣管合并肺氣腫的療效對比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1,3(11):168-169.
[2] 劉 霞.中醫辨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療效觀察[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4):582-583.
[3] 劉愛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中醫辨證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7(29):298-29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