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琳
【內容摘要】現代社會環境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廣泛的應用,給人們的工作以及實際生活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關注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更加認識到初中階段學生們學習的重要性。語文課程作為一門非常特殊的學科,教育部門提倡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旨在創造現代化的教學環境,擴展教學內容,促進人才的多樣化發展,從而實現教育的價值。筆者在本文中分析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融合的必要性,并對相關策略展開初淺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現代信息技術 有效融合
引言
一直以來,語文這門課程在各個階段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信息技術這一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可以將傳統的語文課程內容進行轉化,給學生們呈現出更形象更加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這樣一來,便可以激發學生們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對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帶來很大的幫助。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對初中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融合的策略的探討。
一、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融合的必要性
1.豐富語文內容,推動教育發展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往往只能夠通過教材內容來吸收。語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更好地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好準備。可是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互聯網科學技術,卻能夠給學生們帶來非常豐富的知識內容,實現對語文課程的不斷豐富,從而能夠更好地推動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2.培養現代化新型人才
教育部門擔負著為全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重任。青少年們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應當與時俱進,以更加現代化的思想和理念,去提高自身的能力[1]。根據調查發現,當下的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進行融合,可以為社會上培養更多現代化的新型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們能更早地了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發揮教育的價值。
3.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般來講,老師們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無法獲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然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將各種語文知識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學生們眼前,使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知識內容,從而就能夠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加強初中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策略探討
1.借助信息技術,創造語文教學情境
現代信息技術是一種非常多樣化,具備多種功能的新型技術。老師在引導學生們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幾乎都是使用一些文字來給學生們講解。然而,信息技術可以將這些語文知識內容,轉化為更加形象和生動的場景,給學生們創造語文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們更好地融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
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節課程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給學生們播放關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相關圖片以及視頻,從而就可以給學生們帶來非常深刻的感受,讓學生們能夠在這種教學情境當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課文中所描述的內容,為教學發展帶來幫助[2]。
2.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初中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由于個人的能力限制,使他們對于課文知識內容缺乏正確的理解與認識。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們要尊重學生們的個體差異,正確認識不同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并且要以客觀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可以更好地簡化語文知識內容,從而就能夠全面地促進學生們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
比如,在《皇帝的新裝》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們播放關于這則寓言故事的視頻,以生動的故事形式,給學生們展現出該篇課文的內容,從而來加強學生們對故事所講述的各種理念,以及傳達思想價值的理解。
3.結合信息技術,拓展學生知識范圍
信息技術自身有著非常廣泛的覆蓋領域,涉及到我國的各個行業當中。將信息技術與教育事業進行結合,可以讓學生們從傳統的課本知識,投入到更加廣闊的世界當中。在信息技術的帶領下,能夠給學生們展現出更加豐富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們可以閱讀到更多世界名著,拓展學生們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范圍,從而就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更加豐富的思想,以及具備現代化的價值觀念。老師可以給學生們構建知識交流的網站,將各種文件資料上傳在該網站中,給學生們提供豐富的知識內容。
結束語
總之,語文這門課程的學習,給學生們能夠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之間的連接,對初中學生們來說有著巨大的價值。因此,老師們應當緊跟教育事業的發展步伐,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將兩者進行有效的融合,促進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蔚.初中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初探[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7,1510:56-59+75.
[2]王磊.初中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芻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20:163+164.
(作者單位: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