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才
【內容摘要】高中物理是一門研究物理運動和物理現象等一系列物理規律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方法,才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建立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面對物理問題時,才能具有清晰的解題思路,逐步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物理教學中應當如何培養學生建立清晰的思維方法,開展有效的物理學習。
【關鍵詞】高中物理? 思維方法? 學習能力
高中生的學業壓力比較繁重,若是沒有恰當的學習方法,就很難提高學習效率,尤其是在物理這門晦澀難懂的學科上,大部分的學生普遍反映物理難學,理解不了其中的一些物理知識,因此面對物理題目手足無措,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有清晰的學習思維和解題思路,才能高效的理解物理知識,在接觸物理難題時,所學的知識和解題思路來解決疑惑。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學習思維的邏輯性
學習思維的邏輯性是每一個學科都需要掌握的基礎思維能力,才有助于在課堂學習中輕松的掌握物理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熟練的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實際應用的操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深入挖掘物理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在課堂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情境當中,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思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能夠更好的發散自身的思維,理解情境中的一些物理知識,建立學習思維的邏輯性。例如在學習加速度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追擊問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為直觀的了解到加速度在其中產生的作用,明確加速度的定義和性質才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學習法
在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可逆性的物理過程,如果從正面解答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培養逆向思維方式,利用可逆性進行反向思考,才能使學生解答更多的物理難題,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信心,發散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學生在遇到難題時能夠自主思考并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改善了課堂教學的現狀。例如在學習物體的運動軌跡這一章節內容時,隨著知識點的不斷增多,問題的難度也在隨之增加,物體運動的軌道由單一轉向為多元化,在解決傾斜直軌道和半圓圓弧軌道組合問題時,一個小球以某一速度進入到圓弧軌道,再由軌道底部進入到傾斜的直軌道,在到達某一高度時,速度恰巧為0。可以采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假設小球是速度為0進入到傾斜直軌道,再進入到圓弧軌道中,利用這一思路解決問題,可以降低問題的難度,使問題變得常規,利用機械能守恒定律便可以解決。
三、物理知識學習的比較和分類思維的培養
物理老師要注重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上比較和分類思維的培養,比較意識能夠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來區分只有是存在的共同點和差別,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學習電生磁和磁生電兩個物理現象時,很容易將兩個實驗混淆,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整理電生磁和磁生電的相關基礎知識,并制作一個表格,用于比較兩者知識的區別。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有效的將電生磁和磁生電兩個實驗結合起來開展學習,明確了兩者的定義,掌握了兩者的基礎知識,在解決物理問題時,也能正確的使用相關的定理和法則。
分類思維是根據知識的差異性和共同點將知識區分成不同種類,可以分為現象分類和本質分類。現象分類指的是外部特征,本質分類指的是內部特征,根據知識的相關特征進行分類,使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網絡知識體系,根據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減輕繁重的機械記憶,使知識的學習更具有條理化。
四、物理知識學習的歸納和演繹思維的培養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建立歸納和演繹思維,建立了這兩種思維方式,能夠對物理知識產生一個新的認知,并能提高學習效率,解決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基礎問題,歸納推理可以稱之為物理知識的整合,例如在力的合成方面,可以運用歸納推理的思維,從具體的力概括到所有的矢量,從而有效的解決物理問題。而演繹推理則指的是從一般的原理定律出發,推導出一個新的知識,運用新知識來解決物理難題,掌握一種新的解題思路,可以有效的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對今后物理知識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培養學生演繹思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識,尋找可以用于推理演繹的教學素材。
總之,學習思維對學生來說是一項最重要的基本技能,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還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建立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滲透高效的學習方法,領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比較分類,并學會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培養學生的物理想象力,從而發散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并建立一個龐大的物理知識體系,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夠巧妙的運用網絡體系進行,提高學習水平,解決物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