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靜
摘 要:在社會變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人們的維權意識逐漸提高,就醫患關系而言,很多患者在與醫院產生糾紛時,會選擇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對醫療損害責任糾紛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決途徑,希望能夠有效保障雙方當事人的權利。
關鍵詞: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規責原則;舉證責任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于身體健康也越來越重視,患者與醫院之間的醫療關系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特征,矛盾和沖突也日漸加劇。由于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很多患者與醫院醫療行為產生糾紛時,會選擇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由于案件類型較多,處理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本文通過案例,對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若干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1 案情介紹
1)案件查明的事實。李某幼年時左邊臉頰被開水燙傷,后來分別于1995年5月和1997年2月在北京某醫院先后兩次接受手術治療,病史記載為:面部手術,已在本醫院做植皮手術,目前尚有右眼偏歪,邊緣疤痕明顯。2006年3月15日,李某在另一醫院下屬醫院“醫學整形中心”做了關于面部的美容整形手術,之后右臉疼痛不適,癥狀明顯。2006年7月9日李某前往蘭州軍區總醫院就診,診斷為:右側面部脫色素斑、下頜角索狀疤痕。2016年5月8日李某與“醫學整形中心”簽訂了一份協議,整形中心退還李某面部疤痕手術的治療費用,此后因治療引起的后果均由李某本人承擔。李某以醫療損害侵權糾紛將某區醫院訴訟至人民法院。案件經歷了一審、二審、再審、申訴等,窮盡所有程序,于2013年恢復審理。
2)原告和被告雙方當事人的觀點。李某認為某區醫院在2006年1月12日在廣播電視報刊刊登了“醫學美容中心”的廣告,宣稱該美容中心醫學整形技術優秀,是該醫院在本地區的唯一協作單位,可以進行毛發移植等美容項目。見此廣告后,李某于2006年2月7日到某區人民醫院進行毛發咨詢,中心責任人見到了李某的情況,稱可以使用最先進的面部電子激光祛斑法去除李某臉上的斑痕,保持臉部兩側的光澤一致,于是李某后期進行了美容手術。術后李某不僅斑痕未消,還滿臉血痕,并新添幾處刀疤,數月仍未見好。李某被毀容后,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工資銳減,并遭受巨大的精神痛苦,故某區人民醫院應賠償李某各種花費支出共計231856.50元。
某區醫院認為:1、李某因不滿該下屬醫院“醫學整形美容機構”的治療結果,美容中心負責人已經退還了治療費用,雙方并簽署了協議,約定治療后果由李某自行承擔,協議有效,駁回李某的起訴;2、本案發回重審后,李某以提起行政訴訟為由申請終止訴訟,后又自行委托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鑒定,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中止情形;3、對委托機構做出的鑒定意見有異議,鑒定機構選擇性的選取鑒定材料,不符合程序要求。
3)爭議焦點。針對本案,判斷醫院是否應該給予患者金額賠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考慮:第一,患者是否存在人身傷害,存在的人身傷害是否給患者造成了嚴重后果;第二,醫院的手術治療是否存在問題;第三,醫院采取的治療措施是否導致了患者受到傷害,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些條件和因素相互關聯,缺一不可,任何一個因素的欠缺都不能判定醫院有承擔損害賠償損失的責任。
2 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成因分析
1)患者自身的維權意識不斷提高。在國家法律不斷健全的背景下,老百姓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認知和了解法律知識,認識到自身與醫院法律地位的平等性。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可以采取合法措施收集證據,咨詢律師明確案件要點,通過規定的法律程序,拿起法律武器和醫院抗爭,通過法律渠道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這種現象說明國家普法措施得到了效果,老百姓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是法治社會進步的表現。
2)國家注重對患者權益的保護。對于醫療糾紛案,國家出臺了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當患者向醫院主張損害賠償時,醫院必須有充分證據表明自己無過錯,才能駁回患者的主張,避免承擔損害賠償。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患者不滿醫院的治療行為和結果,就會大膽的提起訴訟,加上社會報道以及成功案例的激勵作用,患者在受到侵害時,不再忍氣吞聲,而是用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舉證責任導致的出臺,使處于弱勢地位的患者得到了大力保護,增強了患者獲得訴訟勝利的自信心,醫療糾紛案件的數量隨之不斷增加。
3)醫療機構忽視了患者的知曉權。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有權知曉病情、治療方式、治費費用、后續風險等相關事項。但在實際中,醫院往往忽視了患者享有的權利,未能及時告知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存在的或者可能引發的一系列連帶事項,由此原因引發的訴訟案件數量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表明醫院在實務操作中存在較大的問題,未及時對患者進行告知,說明義務不夠充分,患者的知情權未得到保障,從而加大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產生的概率。
3 醫療損害賠償案件的解決途徑
1)加強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保障患者的知情權。醫療機構必須制定明確的醫患溝通制度,加大員工的法律知識培訓力度,在患者治療前,與患者進行及時、準確、有效的溝通,使患者明確即將采取的治療手段,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后可能出現的風險。為保障制度的嚴密性與合理性,在治療之前,醫療機構可以將相關內容書面化,交由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并簽字確認,并由患者或者家屬對治療行為以及可能引發的風險進行選擇,認可之后再進行治療行為。只有保障醫患雙方順暢的溝通,才能進一步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有利于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2)增強患者和醫院的舉證意識。依據現有的《證據規則》,相對而言,醫院在舉證方面承擔的責任要大于患者,雙方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正確的渠道和方法進行舉證,為法官的客觀判斷提供有力支持。如果雙方都沒有條件提供充分的證據,或者缺乏相關的法律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法院需要對雙方的舉證能力進行判斷,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分配舉證責任任行科學化的分配。在特殊情況下,法官應根據自身的閱歷和經驗,適當放棄中立和超然地位,找出最客觀最真實的法律事實,體現法律的權威性與人性化特征,有效保障受害方的權益。
3)加大案件的調解力度。訴訟是患者和醫院雙方維護合法權益的最后途徑,怎樣消除醫患雙方在訴訟中的矛盾,平衡兩者之間的利益,是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審判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醫院和患者從某種程度上的出發點具有一致性,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參與到調解醫患雙方矛盾的醫療糾紛中。衛生行政部門需要保持中立態度,邀請代表雙方利益的組織或者律師參與到調解過程中,對雙方陳述的證據和內容進行客觀判斷,嚴禁出現偏頗行為。同時可以聘請醫學專家作為人民陪審員,及時解答在審判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清晰劃分醫患雙方的責任,指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法律法規制度的不斷完善,患者越來越重視自身權益的維護,醫患之間的案件數量逐漸增加。在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的時候,一定要正確認識到案件的特殊性,法官在審判的過程中,應全面把控法律事實,增強法律和事實認定之間的適用性,妥善解決醫院與患者之間的矛盾。針對當前醫患雙方存在的問題,需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及時有效維護雙方的權益,為法治化建設作出積極有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范文進.醫療侵權因果關系舉證責任緩和制度的設計構想——以《侵權責任法》第58條為例[J].河北法學.2015(01):22-23.
[2]田平安,李戰.我國醫療損害證明責任的轉換配置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14(06):66-67.
[3]龔星.《侵權責任法》關于醫療損害責任規定的不足及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2(1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