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文化大花園,戲曲是重要的文化藝術形式,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發展,戲曲已經深深扎根在每個國人的心中,成為中華兒女重要的精神寄托。但當前,國內戲曲卻面臨著市場萎縮、無人傳承等問題,讓戲曲這一“古老的藝術家”獨自黯然神傷。為改變這一現狀,本文立足戲曲發展現狀,就如何推進戲曲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提幾點針對性意見建議,希望能為相關工作的開展帶來些許啟示。
關鍵詞:戲曲傳承;問題;對策
我國戲曲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文化底蘊、藝術底蘊深厚,尤其是山西的戲曲文化,作為中國戲曲的搖籃之一,山西當地的戲曲有著繁多的種類、鮮明的特色以及深遠廣泛的影響力,一直是中國戲曲史冊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在新時期背景下,山西戲曲文化在傳承與發展的路上同樣存在問題、難題。下面聯系實際,首先就當前戲曲傳承與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做簡要分析。
1 戲曲傳承與發展中的問題
1.1 優秀人才缺失
人才是推動戲曲傳承與發展的第一要素,在專業人才缺失的情況下,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根本無從談起。從古代開始,戲曲一直是國人最為喜愛的藝術形式與休閑娛樂方式之一,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看上幾場戲、聽上幾首曲兒來為自己白水般平淡的日子增資添彩,或是給自己已經幸福美滿的生活來一次錦上添花。戲曲,一直在國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隨著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的變化,人們的審美取向改變,流行曲、一些快餐性質的藝術表演成為人們心頭的白月光,但戲曲卻逐漸受到人們的冷落。當前,喜歡聽戲曲、懂得欣賞戲曲、愿意學習戲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戲曲逐步陷入后繼無人的境地。
如當前專門從事戲曲創作、劇本編寫的人員,其自身能力素質稍有欠缺,無法做到深入把握戲曲文化的內涵、要義,或是對相關地區的戲曲文化特點不甚熟悉,導致創作出的劇本在搬上舞臺后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另外,一些地方的劇團受資金等多方因素限制,劇團中并無燈光、舞美、編劇、導演等專業人才,導致搬上舞臺的戲曲節目質量不高,戲曲得不到很好的傳承與延續[1]。
1.2 戲曲教育缺失
當前,中國戲曲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職業教育缺失的問題。如部分地區缺少相應的戲曲專業,缺乏教育環境與條件,新人即使想學習也是到外省以及國家級院校進行進修,這一問題直接造成了相關有意向進行學習的后輩人才流失。除這一問題外,在當前的戲曲教學中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大部分學校戲曲表演班的學生在進校后大多是在整班制下進行學習與排練,在長久的學習與訓練過程中,學生之間可能培養出或多或少的默契,有了“表演團體”精神,但在“畢業”這一教師的訓導下,學生們各奔東西,于此間培養起的默契、合作意識、團體精神也大都隨時光散去,戲曲的“傳承群體”這一說將無從談起。因而這一教學育人模式并不利于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此外,在當前的戲曲專業教學中,教師們還不是十分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意能力的培養,這間接導致我國戲曲創新性不足,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2]。
1.3 宣傳推廣力度不足
對當前現象分析發現,導致戲曲社會影響力逐漸減小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有關戲曲的宣傳、推廣不足。當前,社會環境依然改變,00后、90后甚至80后們已不是生長在那個逢年過節就要聽一場大戲的年代,青年一代的人們對于戲曲的印象較為淺淡,在此情況下,若仍不大力宣傳推廣戲曲,加深年輕人對戲曲的印象,培養年輕人對戲曲的興趣,那么戲曲只能如風燭殘年的老人,跟隨時間的腳步一步步走向消亡。而恰恰的,當前社會對于戲曲的宣傳推廣十分缺失,并未能靈活運用多媒體、新媒體、融媒體等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提高戲曲在青年一代中的知名度,未能讓戲曲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也實現繁榮發展。
2 關于如何推進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針對當前戲曲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上述問題,這里提出以下解決對策:
2.1 完善戲曲教育,加強人才培養
新時期背景下,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到戲曲文化深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認識到其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政府相關部門、文化部門應加大對戲曲支持與引導力度,如完善相關教育教學機制,以穩固戲曲傳承與發展的根基。另外,人員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在推進戲曲傳承與發展方面,應加強人才培養力度,為戲曲文化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力與素質并重的優秀人才、真正喜愛戲曲文化又熱心推動其發展的人才,從而為戲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具體而言,在人才培養方面,有關部門一方面要下大力氣發現和培養戲曲表演人員,花費精力培養優秀的戲曲藝術家,為戲曲培養出高級人才,以確保戲曲發展的質量,提高藝術層次,讓戲曲的輝煌得以延續;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培養導演、編劇、舞美等專業性人才,從根本上推動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2.2 推進戲曲廣泛傳播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迅速,傳播方式多樣,傳播范圍也日漸廣泛,因此在推進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征程中,科學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加強對戲曲的宣傳與推廣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現代化背景下,人們的學習、生活、娛樂方式改變,獲取信息的習慣與意愿也得以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來獲取世界各地的訊息。在今天的影視圈內,各路明星藝人們也是熟練應用網絡媒體進行包裝宣傳,以獲得更高的知名度。因此,在推進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可靈活應用網絡技術,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與戲曲生態,建立戲曲文化交流與傳播網站,創建關于戲曲的論壇、公眾號等,通過網絡宣揚戲曲文化,推進戲曲走進當代人的生活,促進戲曲繁榮發展。
2.3 推動戲曲創新發展
創新是推動民族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推進戲曲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時期背景下,戲曲要想發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就應當敞開胸懷,積極學習、容納多方藝術形態,在堅守自身本身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有效創新,以此豐富自身文化內涵,豐富藝術表演形式,讓戲曲這一藝術巨人的身體里永遠有新鮮的血液滾動。而既然是講創新,那么相關人員的創新思維也就不能受限,除了結合當代人審美取向、審美需求對戲曲的劇本內容、藝術表演形式進行創新外,還可從多方面發展,如將戲曲的宣傳、傳承方式進行創新,通過創作、銷售戲曲藝術工藝品,來吸引年輕人的眼光,讓更多的人了解戲曲、喜歡戲曲,從而促進戲曲的傳承與發展[3]。
3 結語
綜上所述,戲曲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戲曲傳承與發展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針對當前戲曲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人才缺失、教育缺乏等問題,相關部門、單位應當立足實際,深入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在此基礎上積極整合各類資源為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從而推動戲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寧擁護.淺談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OL].黃河之聲,2019(19):22.
[2]陳靜,井春妹.保定地方戲曲文化挖掘與保護研究——以保定老調為例[J].保定學院學報,2019,32(05):132-136.
[3]王越,于小軍,張艷琴,武超.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報·告(四)[J].戲友,2019(04):4-9+22.
作者簡介
聶珊珊(1973-),女,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畢業于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大專學歷,館員,現在從事群眾藝術館文化惠民演出工作,研究的方向是戲曲傳承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