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2月15日,中美新一輪經貿高級別磋商在北京結束,雙方定于一周內在華盛頓繼續磋商。而1月底雙方就曾在華盛頓磋商,如此高頻率的高級別磋商,說明中美雙方都有緊迫感—在3月1日之前緩和、至少是不升級貿易摩擦。
2018年3月以來,中美舉行了六輪經貿高級別磋商。但前四輪磋商沒有遏制貿易摩擦的升級,兩國都對對方的商品加征了關稅。2018年12月1日習近平與特朗普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會晤后,雙方為貿易摩擦升級按下了暫停鍵。此后,兩國經貿磋商的氛圍開始出現變化,即從美方一味地提要求、施壓中方,轉向雙方都為了緩和貿易摩擦而尋求妥協。剛剛結束的北京磋商延續了這一趨勢。
鑒于中美經貿關系的復雜性,與猜測某一輪談判是否達成協議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中美貿易磋商進入了“相向而行”的軌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美繼續相向而行的動力,暫時要大于可能導致經貿磋商破局的破壞力。
中美經貿磋商氛圍的變化,原因主要在于美方。1月上旬中美在北京舉行了副部長級經貿磋商,顯示特朗普政府開始嚴肅地對待中美經貿磋商:一方面,不再像此前那樣不指定美中貿易磋商的美方牽頭人,導致美方態度幾度反復、立場搖擺不定;另一方面,開始從解決具體問題入手(副部長級磋商先行),而不再是僅憑高調施壓迫使中方讓步。
如果把北京副部長級磋商與1月30日、31日的華盛頓高級別磋商作比較,更能看出特朗普政府態度的變化。北京副部長級磋商前,發布消息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磋商結束后,美方的聲明也是由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但華盛頓磋商結束后,美方聲明出自白宮,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一直沒有發布任何消息。這個細節很可能意味著,在美中經貿磋商問題上,特朗普在以更深度介入談判的方式“收權”—從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那里收回權力,至少是部分收回。
2017年5月被特朗普任命為美國貿易代表后,萊特希澤一直在影響中美經貿磋商的走向。這種影響在2018年12月初他被特朗普指定為中美貿易磋商的美方牽頭人后達到頂峰。這項任命事實上賦予了萊特希澤相對于財政部長姆努欽、商務部長羅斯,以及顧問級別的庫德洛、納瓦羅等更大的政治優勢與更多的政治資源。而這些人的政策傾向并不完全一致,萊特希澤是其中偏向鷹派的一個。
1月底華盛頓經貿磋商,雖然萊特希澤依然是美方牽頭人,但姆努欽、羅斯以及納瓦羅、庫德洛等都參與了談判。萊特希澤的權力事實上被“稀釋”了。與萊特希澤對美中經貿磋商的樂觀表態總是惜字如金不同,姆努欽更不吝嗇談磋商取得積極進展。更為關鍵的是,姆努欽的表態與特朗普基本一致。如果不是因為這種“一致”,特朗普不會在指定萊特希澤為牽頭人的情況下,“加派”姆努欽來北京參與新一輪磋商。
在美中經貿磋商問題上,特朗普在以更深度介入談判的方式“收權”—從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那里收回權力,至少是部分收回。
這次北京磋商后,至少在公開表態上,萊特希澤在向姆努欽靠攏。據路透社報道,習近平2月15日下午接見美方代表團前,姆努欽就在推特上透露會談取得了成果(productive meetings)。在會見的過程中,萊特希澤說:“我們感覺在非常、非常重要且非常困難的問題上取得了進展(made headway)。雖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我們抱有希望。”據新華社報道,萊特希澤和姆努欽表示“下階段,美方團隊愿同中方團隊一道,密切溝通、抓緊工作,爭取達成符合雙方利益的協議”。
特朗普政府態度的變化,從美方公布的聲明內容中也可窺見一斑。北京副部長級磋商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聲明提出了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市場準入等“結構性問題”,尤其強調了中方改革承諾的可驗證性(verification)。“驗證”這個表述,出現在那份不到200個單詞的簡短聲明的第二句(第一句是關于美中北京談判的事實描述),足見萊特希澤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而在華盛頓磋商后的聲明中,那些“結構性問題”都有提及,但沒有出現“verification”這個表述,取而代之的是“fully enforceable”(全面實施)。相對溫和的表述,很可能是美方的有限讓步。不難想象,如果華盛頓磋商后美方的聲明出自貿易代表辦公室而不是白宮,措詞上很可能要強勢得多。
這次北京磋商結束一周后,中美將在華盛頓再次舉行經貿磋商。這樣的安排本身就是中美相向而行的體現。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之所以能相向而行,主要源于中美雙方都面臨著經貿磋商破局可能帶來的巨大壓力。
中方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在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前,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呈現下行態勢,盡管部分原因是中國政府主動去桿杠化、追求經濟增長動能切換使然,但包括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在內的外部環境變化,無疑也是重要原因。毋庸置疑,中方有緩和與結束經貿摩擦的壓力。
不過,美方的壓力一點也不比中方輕。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角度看,特朗普緩和美中貿易摩擦的壓力都在變得越來越大。1月底的華盛頓磋商后,特朗普依然堅稱,如果在3月1日達不成協議,美國仍將提高對中國商品關稅。不過,他的內心絕對沒有公開表態那樣淡定。這次北京磋商前后,美國多個官方渠道釋放消息稱,特朗普在考慮把3月1日加征關稅的“大限”延長60天,給兩國經貿磋商留出更多時間。
特朗普政府去年主動升級美中貿易摩擦,“賭”的是美國經濟能夠“一枝獨秀”,可以承受貿易摩擦的沖擊。去年7月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后,美國經濟的確數月維持了較高增長,但從去年10月開始,美國經濟的“例外”增長開始失去動能。有分析稱,美國消費者之所以沒有感受到物價明顯上漲,原因之一是相關企業在關稅導致的價格上漲上選擇了自我消化,而沒有轉嫁給消費者。美國金融數據公司FactSet去年10月底的報告預測,美國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的盈利從20%降為第四季度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