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柏松
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十分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世界經濟既有短周期又有長周期、超長周期運行的大趨勢,中國對外貿易在既定軌道內運行,尚有規律可循;難以把握的是世界格局、結構、秩序等非常規、非經濟因素綜合影響、主導著世界政治、安全與經濟三大體系重構,百年變局沖擊中國外貿。美國在醞釀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全球新戰略,對中國外貿發起多輪次“攻擊”,一定程度上被迫脫離常規軌道運行。國內,我們正值改革開放關鍵期,重要的內政與外交、政治與經濟課題交織一起,故2019年中國外貿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分析當前中國對外貿易運行大勢,已經不能以常規理論展開,進而得出簡單的結論。中國希望穩外貿,國際形勢卻“樹欲靜而風不止”!
一、2019年對外貿易形勢的要點
2019年我國外貿在多因素影響下處于低增長、負增長態勢。
1.2019年我國對外貿易,海關統計前11月出口以人民幣計價15.55萬億元,增長4.5%,估計全年出口增長4.4%;進口前11月12.95萬億元,持平,估計全年增長0.3%;貿易順差預計增加30%以上。
按美元計價,前11月出口下降0.3%,估計全年出口增長0.3%;進口前11月降4.5%,估計全年下降3.9%;預計貿易順差增長40%。
2.從匯率變化分析。2019年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年均匯率估計在1:6.93,比2018年均匯率1:6.62,貶值約4.52%。
估算2019年美元指數年均98.10,比2018年均值95.01,年升值約3.3%。
CFETS人民幣兌一攬子貨幣匯率指數2014年為100,2015年一度升至105,隨后逐步貶值,2019年9月貶值至91水平。
根據上述一系列有關貿易的匯率變化分析,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出口,數量幾乎沒有增加。而世貿組織于2019年10月1日發表最新預測,2019年世界貿易將增長1.2%,顯然2019年中國外貿增速低于世界水平,不及往年。
3.比較世界主要國家。2019年中國前6月出口,以美元計價增長0.1%,前10月出口下降0.2%,相比較美國前6月出口下降1.0%,日本前9月下降4.5%,韓國前6個月下降8.5%,德國前6月下降6.3%,英國前6月下降5.7%,法國前6月下降1.5%。中國外貿增速盡管低卻略好于其他世界貿易大國,2019年中國出口成績不差。
4.從表1的數據分析可知:
——高速增長時代于2012年結束。
——2012、2013、2014、2015連續四年盡管外貿低增長或負增長,但據WTO統計,中國出口占世界貿易比重一如既往持續在增加,2015年占比13.79%,達到頂點,說明中國出口競爭力此前一直強于世界大勢,總體可以保持樂觀。
——2016年中國出口占比13.15%,2017年13.72%、2018年12.77%,估計2019年也是,占世界貿易比重低于2015年水平。歷史上美、日、德都曾出現外貿出口占世界比達頂點后,逐步跌落,成為“占比天花板”。是否中國也進入了“成長成熟時代,遇到占比天花板”?進一步是否意味著中國出口競爭力從此也會相對下降?下文將進行深入分析。
5.中國外貿出口國內區域發展差距持續縮小。2019年前10月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3.8%,高于整體出口8.9個百分點,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至18.1%。國內中部城市合肥、鄭州、武漢等,以及西部重慶、西安等地對外貿易出口保持較快的增長趨勢。
6.中國外貿在國際市場布局更加優化。2019年前10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9.4%,占比較2013年提升4.1個百分點至29.1%。
從以上要點可以看出:無論國內區域還是國際市場的分布從差異較大向均衡化發展,都有利于提高國際競爭力。
7.中國外貿出口企業經營主體有變化,民營企業地位大幅提高。2019年前10月民營企業出口增長12.8%,占比提高3.6個百分點至51.3%,拉動出口增長6.2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后外企作為中國外貿第一主力,發展出口,為解決計劃經濟時代競爭力弱、外匯失衡等問題,做出巨大貢獻。與此同時中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不僅成為國內經濟主力,同時也逐漸轉變為對外發展主力。在2010年民企出口超過國企,于2018年又第一次超過外企,如今占比首次躍升在50%以上,說明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充滿活力與希望,未來還將以第一主力身份,承擔起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重任。鑒于中國民企國際競爭力還有持續提高的潛力,中國出口占比暫時達到的“天花板”,有望被打破。
8.2019年前10月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出口增長8.5%,占比較2018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至58.2%,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97.6%。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長期保持高速增長,形成國際產業鏈分工體系,其影響之大、之深刻,以至于被國際社會稱為“中國式全球化”。但加工貿易也有短處,在中國境內生成的GDP占比低,最初僅有5%左右,隨后不斷發展,提高到10%水平,如今還有在30%以上的。更加值得贊揚的是,國際產業鏈分工體系的整體也在一步步引進、置身于中國國土,國際產業鏈體系一半在國內,一半在國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占比極高長期位居第一主力,直到2012年才被一般貿易超越。隨著民企、國企學習加工貿易的經驗與技術,發展一般貿易出口,占比持續提高,出口在國內生成的GDP日益顯著,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效果越加明顯。顯然內資企業國際競爭力在持續提高。
9.中美貿易摩擦造成心理壓力勝過對經濟的現實壓力,對國際分工體系打壓勝過對本土貿易。從2018年至2019年美國以加征關稅措施,發起對中國貿易保護主義攻擊,加征關稅措施總共有四個輪次,累計規模達到2 500億美元,累計關稅稅率達到25%。但特朗普打擊中國對美出口,其實重點落在中國加工貿易出口,落在外商企業經營的出口。結果對外商,對美國、日本、韓國、臺灣的企業打擊更大,相對于對中國GDP打擊不大。況且民企、國企積極發展一般貿易,正在填補、抵消外商產業轉移、出口訂單轉移所造成的損失。據中國海關統計,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4 784.23億美元,仍增長11.3%;進口1 550.96億美元,增長0.7%,順差3 236.27億美元,較上年有較大增加。2019年前11月,中國對美出口3 834.74億美元,下降12.5%;進口1 107.79億美元,下降23.3%,順差2 724.95億美元,僅略有減少在7%~8%之間。經計算,美國對進口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措施,對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直接影響輕微,名義增速少增長約0.01%。但間接影響較大,如外企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對外商新的產業投資影響。對股民心理影響較大,處于動蕩低迷狀態。
10.中國電商出口增長迅猛,持續發力。從跨境電商出口占中國出口比重持續、大幅提高最能說明問題。2012年跨境電商占比14.4%,2013年占19.7%,2014年占24.8%,2015年占31.9%,2016年占39.7%,2017年占41.1%,2018年達到7.10萬億元,增長12.7%,占比提高到43.32%(圖1)。如今中國電商跨境出口可謂“異軍突起”,成為最大增長動力。
電商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興主力”,對中國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有極大提高。眾所周知,義烏小商品出口競爭力極高。總結義烏的商貿模式:義烏制造業企業+義烏市場采購+外國零售,而發達國家傳統商貿模式:制造+批發+出口商+進口商+批發+零售。
與發達國家比較,顯然義烏商貿模式比發達國家商貿模式節省四大環節,義烏僅以“市場采購”一個環節替代四個環節,效率當然更高。通常發達國家其傳統商貿模式的產品零售價是制造商出廠價的100~200倍。義烏模式只要制造商出廠價+毛利潤即可,期間節約成本、提高競爭力可想而知。這就是義烏小商品暢銷全球的奧秘。就電商模式而言,比義務模式的成交速度、規模、時間及空間等競爭力優勢又有大幅超越。可以斷言,跨境電商出口不僅彌補中國市場經濟流通體系發育不足的缺陷,還實現了“彎道超車”,已經將發達國家傳統商業模式遠遠甩在后面。因而未來電商出口必將以領先的競爭優勢,走向全球。
11.中國有一大批世界級、高水平企業正在崛起:
——通信行業華為、中興、小米等已經成為世界知名智能手機制造商。在美政府強力出擊、打壓下,華為手機關鍵的合作供應商斷供,華為在海外市場確實損失了一些機會。可出乎美國意外,小米等還有幾家中國手機企業迅速搶占失去的市場。從宏觀角度分析,封殺華為造成的損失,又被另外一些中國企業奪回。而華為也被迫以更快速度向芯片、物聯網、電腦,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軟件、硬件領域全面發展。
——家電行業:中國的家電行業開放較早,以海爾、格力、美的、TCL、長虹、海信、創維等企業先后崛起,實行全球整合,通過兼并與重組、國際化戰略,逐漸與日本、韓國企業實力接近,如今成為世界著名供應商。在以往長期困擾中國的短板——顯示屏行業,中國的京東方、TCL、創維、海信等已經擁有世界一流或接近一流的技術,與韓國三星、LG比可以“同臺競爭”,與日本夏普各有千秋。
——造船業:造船業的發展有其特殊性,通常是軍民融合發展。因此不管中國市場多么開放,發達國家造船企業不會與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反倒是千方百計防止技術流失到中國。但在國內資本自主研發,自主經營的努力下,中國造船出口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并且在向郵輪、天然氣運輸船、30萬噸油輪等高端產品發展。在2019年中國南北國有造船企業合并之前,中船重工、中船集團早已經是世界最大造船企業之一,造船技術也由弱到強,躋身世界一流。
——交通設備制造業:在軌道交通領域如中國中車,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如比亞迪,在電動車行業如小牛牌電動車,在重卡行業如中國重卡、陜汽,在大客領域宇通汽車,在轎車領域長城、吉利等等,這些交通設備企業都在逐步成長,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擁有一定國際品牌知名度,初步積蓄了國際競爭力與經驗,已經或即將成為中國出口主力企業。
——工程機械行業:中國的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以及中交建的盾構機等都已經成為中國行業出口主力,擁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品牌產品。
——在裝備制造領域,電力行業如國家電網、中國電力,能源化工業如中石化、中石油,核電行業如中廣核等,這些企業擁有世界一流技術,積累相當多國際經驗,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或正在成為中國出口主力。
——新能源行業,據海關統計2019年前10月,中國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等光伏發電產品出口額總計17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3%,超出2018年全年總額,其中組件出口量58GW,同比增長超過75%。2019年中國制造的光伏組件保持連年降價,平準化度電成本已經低至0.066美元,已經與火電成本相當。一般預測,未來中國光伏發電成本可降至0.02美元,與火電競爭可以占據優勢。2018年中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33%。總之,中國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不僅自身需求占世界最多,且出口占世界最多,承接光伏發電和風電海外工程項目與成交規模居世界第一。
——承包工程行業。中交建、中國中鐵、中國建筑、中國路橋、隧道工程、國家電網等均為世界一流企業,擁有一流技術,占據領先的世界市場份額。
——網絡經濟領域。中國擁有華為、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東京等均為世界知名大企業,營業額位居世界前列。
——半導體行業。2018年美國對中興巨額罰款,2019年制裁華為之后,醒悟到中國市場每年進口半導體約3 000億美元,超過原油進口規模,中國高度依賴美國企業,使得國人認識到,中國制造在高端領域存在明顯不足。中國企業每年出口半導體芯片數量最多,卻主要是中低端產品,大量高端半導體芯片還需進口。深入了解還發現半導體高端設備與材料幾乎完全依靠進口。2018年起中國企業發展高端半導體產業、高端數控機床產業、高端材料等。于是2019年華為自行研發出5G手機核心芯片,上海的中微電子制造的7微米光刻機等一批高端制造產品,世界一流的半導體產品開始投產。
——人工智能產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科大訊飛等一些世界知名企業已經與美國企業同臺競爭,綜合實力雖還不及美國,卻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知名企業,在中國大市場正在迅速發展。
未來中國向高端制造發展,經營國際品牌,肯定還需付出艱辛的努力,但越是外部施加壓力,或許中國企業反倒會丟掉幻想,開拓向前,更快實現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
二、2019年世界經濟、貿易運行與大勢
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增速快慢主要看需求。不幸的是2019年世界經濟形勢低迷。國際著名組織包括聯合國、IMF、世界銀行、世貿組織、OECD等,對2019年世界經濟、貿易增長預測值都是一再下調。
人們習慣上看IMF對世界經濟展望,看世貿組織對世界貿易的展望。
2019年2月中旬,IMF發表《2019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3.5%,2020年增長3.6%,比2018年10月預測2019年的3.7%和2020年的3.7%,均有下調。2019年10月中旬,再次發表展望報告,再次下調對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值為3.0%,2020年增長預測值為3.4%。IMF下調對世界經濟預測值主要原因是認為,世界貿易壁壘增加,貿易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實際上,2019年美國雖然重點發起對中國貿易順差的攻擊,采取極端保護主義措施,公然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大幅加征關稅。與此同時,美國也不斷敲打墨西哥、日本、韓國、歐盟的德國、法國,甚至還有印度、越南等,凡是與其有貿易順差的國家,提出有可能以加征關稅的措施應對。當然這些國家中,墨西哥通過參與美加墨自貿區修正協議的磋商,而暫時平息了與美貿易爭端。日本也與美開展貿易磋商,以做出巨大讓步為代價,換取美暫時不加征關稅。歐盟的德國、法國則一邊與美抗爭,據理力爭,另一方面也擺出一些靈活的姿態,暫時將貿易糾紛控制在小規模范圍。美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已經沖擊世界主要國家投資,一些企業暫時擱置投資計劃,徘徊觀望,一些企業在向海外投資、轉移制造業基地的步伐出現停滯的趨勢。因而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不得不大幅下調,修正至3.0%,這是2008年世界發生復合型危機以來最低的增長水平。
同樣世貿組織也一再下調對世界貿易增速的預測。2019年4月上旬,世貿組織發表《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預測2019年世界貿易增長2.6%,比上一期預測值3.7%大幅下調。指出下調原因主要在于貿易摩擦升級與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至10月1日,世貿組織發表最新預測,2019年世界貿易增長調低至1.2%,也是世貿組織自2008年以來最低預測值。世貿組織以更加直接的措辭,指出貿易壁壘、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不僅影響世界貿易增長,還威脅世界貿易規則與秩序。
此外,OECD、聯合國及世界銀行對世界經濟、貿易形勢分析也是強調不確定性提高,對歐盟、日本、中國、美國經濟預測向下修正,總體上偏悲觀。因此,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速低,主要是受到外部沖擊,特別是受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大,而中國內部市場主體的國際競爭力還在提高,表現出抗沖擊力較強。
三、中國外貿進口增速主要取決于國內經濟需求
自2010年起,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有許多人稱之為“下行”,下行趨勢稱之為“下行壓力”,對中國經濟產生越來越嚴重的悲觀情緒。這是習慣于高增長的人,慣性思維作怪。對照世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可知。
(一)關于工業化發展階段
——在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第一階段,表現為第一產業占比下降,第二、三產業占比提高,這個時期世界各國經濟都是高速增長。高速增長主要原因是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在工業、制造業企業就業,大量投資,大量制造,大量消費與出口,其效率遠勝過農業。
——在第二階段,表現為第一、二產業占比下降,第三產業持續提高,經濟中速增長。經濟發展與效率提高主要靠技術的引進與再研發創新,高質量發展。因而經濟不再是粗放式增長,而是集約化發展。日、韓經濟在這個階段發展最終到發達水平,期間其經濟增速在4%左右,日本、韓國不認為有下行壓力。中國2010年增速從10.4%逐步下行至2019年三季度6.0%,預計2020年增速可能略低于6%。這樣的表現,比起日本、韓國當年經濟硬著陸,已經是逐步放緩,孕育出一個軟著陸過渡期,非常了不起。
——第三階段,第一、二、三產業發展基本成熟,占比趨穩,期間經濟均低速增長,在2%水平。經濟發展與效率提高依靠研發創新,社會消費更多的是追求文化產業、精神生活。
(二)有關中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1~9月中國高技術工業企業增加值占比達到14.1%,預計全年可達到14.3%。 2018年前11月高技術工業企業占比11.8%,全年達到11.9%。即一年期間可以提高2.4百分點。假如未來發展趨勢每年提高2百分點,還需7年,即2026年達到30%。達到30%意味著轉型升級初步成功,可以保證中國經濟增速未來企穩在4%左右。
(三)未來中國企業生存之道
如果有人問企業老板經營狀況如何,相信90%以上都會感覺到下行壓力。為此,企業需要制定經營戰略,確立目標市場,穩步前進。依靠研發擴大經營,依靠兼并擴大經營。在當前中國市場上各行各業企業數量太多,企業經營主要依靠價格競爭,搶奪市場,已經不能存活。未來只有依靠研發創新,戰略并購才能持續發展。
(四)行業自律方面
國家需要完全市場化改革開放,政府放權,由行業商協會增加管控,法制化管理企業。商協會應引導企業兼并,以優質企業淘汰劣質企業,讓企業獲取規模效益;商協會應指導企業規范經營,制止價格惡性競爭,國家應立法反對傾銷;商協會還應指導企業確立目標市場,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企業長期經營、存活在某一個目標市場,不允許任意擴大產能。
(五)中國經濟增速高低可政策設計
我國房地產產值統計,是從投資角度統計,美國從租金角度統計,前者高速增長過后增速會下滑,但不影響發展經濟本意--提高全社會福祉,過上美好生活。如有必要提高經濟增速,在政策設定方面可以有巨大騰挪空間。如中國房地產以往解決了從無到有,未來應追求高質量,高標準,以工廠制造房地產標準化組件,建造房屋可以節能、降噪,實現高效率。在房屋內部空間格局、裝修、節能門窗、室內溫度濕度舒適度等可根據客戶需要個性化決定,由此中國房地產將有大批產品需要改建、重建,發展空間巨大,實現2.0升級,將帶動經濟更快發展。
再如對汽車的需求,2018年8月以來中國汽車銷售轉為下降,已持續年余。但未來新能源車、海陸空全球通的汽車還有巨大發展空間。傳統汽車從奔馳發明世界第一輛汽車,到福特發明流水線,實現大規模制造汽車,期間經歷了漫長時期。1911年福特流水線生產的汽車,單缸,時速慢,敞篷,卻以500美元售價開始普及到家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未來新能源車發展一樣會經歷曲折、漫長發展道路。但只要政策引導,同樣可以改變增速,改變中國經濟增速。
以上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發展理論分析,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前三季度實現6.2%增長,即便全年增長6.1%,也是可以樂觀的結果。在此情況下,2019年中國企業對進口需求有一定庫存調整,呈現一定程度下降,預計下降3.9%,屬正常現象。
四、2020年世界經濟展望
2020年世界經濟在短周期運行軌道,在周期末端增速應該在低水平,即便出現衰退也屬正常。但考慮到,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擅長治理經濟,美國政府應該以積極的政策支持經濟保持一定增長,同時預計會取消一些不利于經濟增長的政策。例如美國在多次猶豫不決之后,于近期與中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暫時不再出臺新的加征關稅措施,且按照協議還將有1 200億美元的進口中國產品關稅將下降。簽字后,中美兩國還將開展第二階段協商,由此無異于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對2020年中美經貿,世界經貿增長帶來積極因素。同時預估美國在2020年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如歐盟、日本也不會出現重大貿易摩擦事件。在這種情況下2020年美國經濟運行將保持一定程度樂觀態勢,股市還會有一些上漲空間,股市如有調整不會超過20%。個人消費將繼續活躍,保持3.5%的低失業率。企業研發投資,還會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醫療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積極推進。因此,比起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2.4%,2020年或許會低一些,可能在1.8%~2.0%之間。
2020年世界第二或第三大經濟體歐盟經濟也將出現一些樂觀的轉機。一是與美貿易糾紛預計不會出現大的升級事件,二是歐債危機國家改革實現復蘇,將帶動經濟繼續保持一定增長,三是德國出口將有所增加,法國空客訂單飽滿等,主要成員經濟增速有望回升至1.2%~1.5%。另外,英國大選,首相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獲勝,有利于明確英國脫歐。在英國脫歐先后,預計將與美國協商簽署自貿區協議,與中國開展積極的經貿合作等,脫歐事件負面結果限定在較低范圍,2020年英國經濟有望實現1.6%增長。
2020年日本經濟按照提高消費稅計算,或許進入衰退,但在政府出臺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支持下,有望實現1.3%的增長。
2020年新興經濟體的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將表現積極,印度或許還在衰退之中。印度改革過于激進,加上近期社會動蕩,對經濟增長都不利。
2020年世界經濟同樣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一是全球債務屢創新高,這一輪經濟復蘇,政策調控經濟保持增長,主要是以加大債務獲取,且后期新增債務獲得的增長得不償失,維持這樣的經濟增速不可取,債務不可持續。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中小國家債務爆發危機存在擴散的可能,例如印度這樣大型經濟體。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將繼續承受地緣政治動蕩影響,中東地區繼續動蕩,對石油出口造成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警覺2020年“尾部危機”。2020年特朗普大選一旦選情確定,美國總統還會考慮出臺一些新的措施,威脅中美經貿合作,威脅世界經濟、貿易正常運行。歷史上,美國總統在第二任期都會有重大措施。在美國國內經濟、政治、社會問題疊加情況下,美還需要向外轉移矛盾,以慣常手法,主要就是打擊戰略競爭對手。由此或許會造成2021年世界經濟、貿易進入新一輪衰退。
2020年美元將有所走軟,按照美元周期分析,美元將運行在長期下行軌道。
2020年世界大宗商品和原油價格預計會略有下降。主要是受世界經濟、貿易總體疲軟,需求不足所致。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按照IMF口徑,增長3.3%。2020年世界貿易,按照WTO口徑,增長3.3%,鑒于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持續提高,預測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將穩中有進,強于大勢,具體數據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