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遠程教育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研究成果豐富,研究隊伍、機構和學術刊物也不斷壯大,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研究成果。但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有學者歸納了我國遠程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五多”和“五少”現象:宏觀研究多,微觀研究少;描述性研究多,預測性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拿來借鑒多,結合國情少[1]。從早期遠程教育領域的幾本權威學術期刊刊載的文章可以看出,很多論文是對實踐工作經驗的總結,主要以描述加討論、經驗總結等方法為主,局限于描述、思辨、感想及自我單限主張的境地;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訪談法、實驗法、內容分析等)完成的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和數據分析研究論文較少,且存在著對方法的適用性探討不夠的問題,影響了研究發現和結論的適用性和準確度。隨著我國遠程教育研究隊伍規模的日益壯大,遠程教育研究中采用的方法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對研究方法進行反思,強調研究方法的規范性已經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
目前,關于研究方法的研究正逐漸引起國內遠程教育學界的重視。殷丙山等人選取了國內兩份著名的遠程教育學術期刊《中國遠程教育》和《開放教育研究》2001-2004年期間刊載的論文,根據論文作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發現大部分論文仍然采用描述加討論的方法,占到了81.2%;經驗總結性的文章占到了10.9%;而采用問卷、訪談、實驗、觀察、實地考察等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僅占5.6%[2]。朱書強、劉明祥對2005-2007年期間發表在《中國遠程教育》和《開放教育研究》上的論文進行統計,發現實證研究方法在我國遠程教育研究中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與使用,論文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實證研究在我國遠程教育研究類論文所占的比例仍然過低,與國際同行相比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3]?!吨袊h程教育》雜志前主編嚴冰先生在2007年12月23日舉辦的以“遠程教育研究方法”為主題的“中國遠程教育專家論壇”上指出,目前國內對研究成果的評價不太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實證研究薄弱已成為整個中國遠程教育研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作為雜志主編,他表示《中國遠程教育》在今后將安排“實踐探索”欄目重點發表采用實證方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領作用[4]。嚴冰先生提出的這番觀點已經過去了十年有余,目前實證研究在遠程教育研究領域的開展狀況到底如何?跟以前相比是否有所進步和得到改善?在研究過程和方法運用方面是否仍有不規范和不成熟的地方?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五份國內遠程教育專業學術期刊刊發論文中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本文旨在從已有研究成果中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因此擬采用文獻內容分析法,對樣本期刊文章進行統計,并對其中的實證研究類文章從論文發表時間及數量、研究方法類型、數據統計方法和論文研究主題等幾方面進行分析。
根據文獻查閱并征詢專家意見,筆者選擇國內遠程教育研究領域的五份專業學術期刊,即《中國遠程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遠程教育雜志》、《現代遠距離教育》2008-2017年十年間所發表的論文為分析樣本①。選擇的依據是這五份雜志刊發的文章在遠程教育研究領域水平相對較高,具有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選擇的樣本為五份刊物在本時段內刊發的所有學術論文(不包括對話、訪談、書評以及會議綜述等文章),并對其中的實證研究類論文進行重點分析。在本文中,實證研究是指研究者運用一定的研究技術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收集相關資料,通過外部操作來處理和認識事物,以事實為證據得出結論的研究。一項實證研究必須滿足以下四個基本特征: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實證的研究方法、合理的數據分析過程和經得起考驗的詮釋。從操作框架來看,一項實證研究是由“真實問題-方法運用-數據分析-結論詮釋”構成的統一體,并以此作為判定一項遠程教育研究是否為實證研究的依據[5]。
筆者在CNKI中文期刊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檢索十年間五份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共5120篇(見表1),根據上述實證研究的操作框架對論文樣本進行甄別和篩選,并對論文采用的實證研究方法進行識別、歸類、編碼,在此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采用統計分析、比較分析等手段進行資料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結論。統計分析工具軟件是SPSS18.0和EXCEL2007軟件。
2008-2017年十年間,五份期刊共刊發實證研究類文章1364篇,占論文總數的26.64%(見表2)。特別是2015-2017年期間,實證研究類文章所占平均比例達到38.49%,與2008年的15.97%相比,增幅超過兩倍多,說明近年來在我國遠程教育研究中實證研究方法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關注與使用,注重實證研究已成為學術期刊的一個明顯特征,也是辦刊理念的重大突破和轉變[6]。

表1 2008-2017年五份期刊刊載論文統計表
根據表3顯示,2008-2017年《中國遠程教育》和《開放教育研究》刊發實證研究類論文共740篇,占論文總數的29.85%,較之2001-2004年的5.6%和2005-2007的17.64%有了非常明顯的增長,其它三本刊物刊發的實證研究類論文數量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特別是《中國遠程教育》刊發的實證研究類論文由2005-2007年間的11.5%躍升到2008-2017年間的27.99%,2016年更是達到了該刊有史以來最高的45.38%,在國內遠程教育期刊界起到了較好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由表4可見,實證研究類論文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依次是問卷法(44.06%)、內容分析法(15.10%)、訪談法(14.81%)、文獻法(14.79%)、個案研究(10.26%)和實驗法(含準實驗法)(10.04%),特別是實驗法和準實驗法從2010開始在實證研究類論文中占據了一定的比例。一些論文采用科學的實驗研究設計,對遠程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歸因、學習風格等進行研究,探討學習者心理特征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彌補了早期實證研究中實驗法使用較少的缺陷,為遠程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保證了遠程教育與學習研究的科學性[6]。此外,近年來一些新興的研究方法如數據挖掘、設計研究、知識建模等也被引入實證研究中并得到了一定的使用,其具體分布頻次如表4所示。
本文將數據統計方法分為描述統計、推斷統計、其他等。描述統計包括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頻次等,推斷統計是指根據樣本數據推斷總體特征,主要包括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相關分析、因子分析等,不能歸入上面兩類的數據分析方法歸入到其他類別中。從表5提供的數據可知,實證研究類論文中運用最普遍的統計分析方法是描述統計,占57.84%,其他使用較多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相關分析(9.16%)、T 檢驗(8.06%)、因子分析(6.30%)、方差分析(6.09%)、回歸分析(5.72%)以及結構方程模型(4.84%),而一些比較高級和復雜的統計分析技術(如卡方檢驗、協方差分析、路徑分析、聚類分析、曼-惠特尼U檢驗、圖克后霍克比較等)則使用較少,說明國內一部分研究者已經開始意識到使用復雜和高級的統計技術,可以對數據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獲得對研究對象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以能更好地解決研究問題。

表2 2008-2017年實證研究類論文統計表

表3 2008-2017年五份期刊刊載實證研究類論文數量及比例
本文根據論文的研究內容,結合國內學者張偉遠[8]、朱祖林[9]、李爽[10]、袁松鶴[11]、郝丹[12]和國外學者Zawacki-Richte[13]等人對遠程教育研究主題的分類,將1364篇實證研究類論文的研究主題分為17個大類,不能歸入上述17個大類的主題歸入其他類,并對論文逐一閱讀并歸類統計,具體統計結果如表6所示。

表4 實證研究方法類型的分布頻次

表5 數據統計方法的使用頻率
從表6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實證研究類論文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遠程教與學、領域研究現狀與方法、學習者特征、技術與媒體、評價和質量保證、資源建設與共享、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專業人員培養和發展以及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等方面。其中,遠程教與學研究論文共285篇,在實證研究類論文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為20.89%;對領域研究現狀與方法進行研究的論文居于第二位,為12.02%;探討學習者特征的論文居于第三位,為9.89%;而管理與規劃、學科與專業建設、成本與收益、遠程教育系統與機構等方面的論文相對較少,尤其是討論教育機會與平等主題的論文居于末位,僅占0.81%,說明研究者從教育公平的視角對處于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及處境不利人群(如少數民族、婦女、殘疾人、老年人、囚犯等)的學習權問題關注較少,如何以較為公平的方式給予這些群體學習權訴求實現的最大化,保證他們享有充分的學習權益獲取的機會[14],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實證研究。
近年來,國際教育研究對研究方法的要求在逐步提高,特別強調基于證據(evidence-based)的研究設計,重視對以科學方法搜集證據的分析、甄別、判斷、建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設計、開發和實踐改進。而與對實證證據的追求相伴隨的是研究工具的不斷改進與更新[15],大數據及其挖掘和分析方法的發展對于傳統的研究方法更是一個巨大的改進和沖擊,研究者們開始更多地運用各種質性和量化的統計測量軟件,這些都影響和改變著人們進行研究設計、分析問題和闡釋結果的思路。遠程教育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一個全球化、互聯網與大數據交互的時代,其研究的空間和方法不斷擴大和增加,越來越多地體現出用數據來描述現象,用模型解釋變化,用理論分析原因,用實證建言政策等特點,更加強調基于實證證據的研究,同時注重新興的以及其它學科的研究工具和技術的借鑒和引入。筆者曾對國際公認的四份遠程教育研究權威刊物(英國《開放學習》、《美國遠程教育雜志》、澳大利亞《遠程教育》和加拿大《遠程教育雜志》)2007-2013年間刊發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調查,發現國外研究者比較偏愛采用實證研究方法,許多論文都是作者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開展實證研究而得出的研究報告[16]。與國外相比,雖然近年來實證研究方法在我國遠程教育研究中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與使用,通過讓數據說話來表述研究結果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17],但從本次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遠程教育實證研究類的論文數量及比例仍有著非常大的提升空間②,研究者對實證研究方法的使用也還不盡規范。因此,需要在今后開展更多大規模的實證研究,縮小在方法上與國際高水平研究的差距,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更有價值的成果,逐漸形成植根于中國卻又能同國際溝通的傳統,使我國遠程教育研究盡快與國際接軌,與國際遠程教育學界開展平等的、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對話,通過實證研究擴大遠程教育研究對教育決策及教育實踐變革的影響力。

表6 實證研究類論文研究主題的分布頻次
實證研究區別于思辨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理論假設和研究結論具有可驗證性或研究過程具有可重復性。因此,一篇規范的實證研究的論文必須包括問題提出,理論或概念框架,研究設計或調查方式(包括提出理論假設),數據處理和分析,以及最后的結果討論等基本要素[18],尤其要小心地設定研究問題,劃定研究問題的邊界。在數據分析中仔細觀察數據,從各個方面和多個角度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現象可能的成因,重視對理論的審視與建構。同時,要防止將實證研究變為“工作思路”或“調查報告”,成為異化的實證研究的傾向。實證研究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也就是把對實踐的描述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19],大部分是經驗描述和個人工作總結,沒有理論假設和研究設計,缺少在理論框架下對研究數據進行科學的解讀與闡釋。因此,這種研究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調查報告或工作總結。從本次調查的實證研究類論文的統計情況看,遠程教育領域實證研究類論文的完整和規范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論文沒有對研究問題進行符合實證研究操作規程的論證,未能嚴格遵從規定的操作程序和步驟,缺乏研究假設和研究設計方面的內容,存在理論框架不明、數據來源不明確、統計分析手段簡單化等問題,研究過程的闡述也不夠清晰,這可能是結果呈現和論文格式的不夠規范所致。如有些論文盡管搜集了一些量化數據,但沒有針對研究問題提出理論假設,并用搜集到的統計數據去證實(或證偽)這個假設,或者對新的發現做出理論解釋,因此從嚴格意義講不能算是一篇規范的實證研究論文。
數據的統計分析在實證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和核心的地位,直接影響研究質量的水平和高低。由于一些遠程教育研究者對數據分析技術缺乏足夠的學習和訓練,導致數據統計技術的使用或掌握不熟練,有些甚至還比較生疏,如本次調查中的很多論文只采用均值、頻次和百分比等這些最簡單的統計分析技術,缺乏復雜和深入的統計分析手段,難以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因此導致對數據的分析流于形式,影響了研究結論的深入性乃至研究質量和水平的提高,無形之中也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國內有研究者已經注意到了自身研究對研究過程中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掌握不夠,對研究中出現的大量數據只作了有限度分析的不足,并進行了一定的反思[20]。而在筆者對國際公認的四份遠程教育研究權威刊物刊載論文進行的調研發現[21]:國外研究者非常注重對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的介紹和運用,采用的數據分析技術和手段多種多樣,越來越多的運用高級統計方法來探索數據間的內在聯系,如相關分析、因素分析、方差分析、多變量協方差分析、路徑分析、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等,以獲得對研究對象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數據分析技術是我國遠程教育研究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重思辨、輕實證,實證研究方法難以得到廣泛運用等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與國外研究者相比差距最大的地方。加強研究者對研究方法和統計技術的系統學習,給予他們具有符合實證研究特征的操作規程訓練,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當務之急。
注釋:
①包括5本期刊刊載的全部譯文和英文論文,如《中國遠程教育》“國際論壇”欄目刊載的國外學者專門為期刊撰寫的論文和《開放教育研究》“國際交流”欄目發表的英文文獻。這些論文大多是原創的,而其它三本刊物刊發的譯文原創的不多。
②《開放教育研究》一直倡導深入現實一線的實證研究,投稿須知中也明確申明,“只要選題有現實意義,研究過程規范的實證研究將優先刊發”。即使如此,該雜志也常常陷入“無米下炊”的窘境。參見:韋地.文獻與現實[J].開放教育研究,2014,(2):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