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化回歸與螺旋式升級:論互聯網時代傳媒藝術審美活動的轉向

2019-02-20 09:21:48周建新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受眾藝術

■ 周建新

一、引言:傳媒藝術族群的發展與審美的視角

從藝術史與傳媒史的交叉定位中,我們發現并命名了“傳媒藝術”這個藝術族群。“狹義上,傳媒藝術是指自攝影術誕生以來,借助工業革命之后的科技進步、大眾傳媒發展和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在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中具有鮮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眾參與性的藝術族群。傳媒藝術主要包括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藝術形式,同時也包括一些經現代傳媒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①。筆者認為,從傳播載體層面觀察,傳媒藝術自1839年攝影術誕生起至今不到200年的時間里,有兩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一是攝影術的誕生,二是互聯網的出現。前者標志著傳媒藝術族群出現并進入機械化時期,后者宣告傳媒藝術數字化時期的開啟。在兩次大的時間節點上,傳媒藝術的審美活動也發生了重要轉向。尤其是進入數字化時期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萬物互聯、5G時代都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影響和改變著傳媒藝術創作生產的各個要素、環節和流程,催生出豐富多彩的新的媒體藝術樣式和形態,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存、生產和生活方式。

那么,在新的形勢和背景下,我們如何去理解和處理傳媒藝術實踐活動中所面臨的新現象與新問題,這就需要將審美活動作為一個突破點去重新審視。在審美創造上,如何理解諸如傳媒藝術創作傳播者的“跨界跳巢”問題、傳播載體的技術依賴問題;在藝術文本上,如何理解諸如文本的類型化與邊界溢出問題、文本的真實性與虛擬真實的問題;在審美受眾上,如何理解諸如年輕受眾審美心理的“烏合之眾”“娛樂致死”與“朋友圈文化”問題,以及受眾審美接受方式的交互式體驗、沉浸式體驗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關系到傳媒藝術審美價值的評判、傳播方式的變革、受眾市場的擴大以及產業鏈的打造。由此可見,探討互聯網時代傳媒藝術審美活動的規律和特點,無論是對于傳媒藝術創作實踐,還是對于傳媒藝術理論研究而言,都具有很強的現實必要性和理論緊迫性。

因此,本文以審美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審美創造、藝術文本和審美受眾為主要觀察點,綜合比較分析傳統藝術、機械化時期傳媒藝術、數字化時期傳媒藝術在審美活動中呈現出的規律和特點。

二、從審美創造視角觀察審美活動轉向的特點

從傳媒藝術審美創造活動的實際發生過程看,僅有“人”的存在,還不足以完成藝術創作傳播,還必須有傳播介質作為載體,即“傳媒”的存在。因此,本文的審美創造包括“人”和“物”兩個方面。其中,“人”是傳媒藝術審美創造的核心層,即創作者和傳播者;此外還有“物”這個外圍層,即與審美創造活動相關的傳播機構、傳媒技術等。與傳統藝術相比,傳媒藝術無論是在“人”的社會角色分工,還是對技術的依賴都有不同表現。

1.社會分工:由自由性到專業性再到跨界開放

在傳統藝術的審美創造過程中,藝術的創作者、傳播者常常是混雜在一起,沒有職業界限或者說職業邊界比較模糊。藝術家既是作品的創作者,也可能是自己作品的宣傳推廣者;或者創作只是個人的興趣愛好使然,沒有自覺的傳播意識。因此,從藝術創作傳播的人員分工的角度講,傳統藝術的審美創造主體處于相對自由的狀態。然而,在傳媒藝術的機械化時期,隨著機器工業的到來,傳媒藝術創作傳播不再是“手工勞作”,而呈現出機械式的、大規模的、流水線的、成批量的生產傳播模式。從創作傳播主體上講,已經由個人化的嘔心瀝血轉向集體智慧的分工合作;從創作傳播流程上講,已經由“為藝術而藝術”轉向“藝術生產”②的鏈條化。因此,出現了專業性的傳播者和職業化的創作者,如導演、編導、演員、編劇、播音員、主持人、攝影師、錄音師、配音師、剪輯師、美術師等。他們按照分工在不同流程和環節當中各司其職。③

在傳媒藝術的數字化時期,新技術帶來信息生產流程的革新、產品形態的豐富、商業模式的升級。④對于審美創造主體的審美活動開展而言,是手段的豐富、時機的增加、空間的拓展、語態的掌控。這提高了傳媒藝術的生產力,也促成了傳媒行業生產關系的調整。而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傳媒藝術的創作者與傳播者之間的界限又變得越來越模糊,沒有絕對化的職業化分工。一方面,各個媒體之間的傳媒工作者相互兼職或“跳巢”;另一方面,同一傳媒行業內的不同工種之間也是彼此“兼職”。究其原因,首先,隨著傳媒體制改革的推行,傳媒文化市場越做越大,傳媒藝術創作傳播的相關元素和資源都被“價值化”和市場化,以此加速了傳媒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通。其次,這也符合傳媒藝術創作規律的基本要求,體現了傳媒藝術審美創造規律的連貫性,因為傳媒藝術創作盡管領域比較寬泛但各個藝術品種之間基本的審美創造規律、美學要求是統一的。

綜上,藝術人才由混沌模糊不清的“自由擇業”狀態發展到職業化、專業化狀態,再到人才市場開放、跨界流動的狀態。表面看,在互聯網時代,傳媒藝術創作傳播對于人才的要求似乎又回歸到了傳統藝術的“自由隨意”狀態,但事實并非如此。首先,從人才的職業性要求到跨界流動,并非專業性要求的降低,只是這種專業性不再以先天的學歷、經歷、經驗等固有標簽作為依據,而是將人才的實際才能和人才標簽分開,這是尊重人才和才能的正確選擇。其次,人才的跨界和快速流動,這是傳媒市場規律的必然要求,優秀人才必然在市場競爭中能夠謀求更好的位置,發揮更大的潛能。再次,人才跨界兼職,是傳媒藝術生命力的強盛的體現,“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人才的開放共享才有審美創造力的豐富和創造能力的創新與提升。

2.傳播載體:由“人的延伸”到“技術依賴”再到“人的回歸”

“媒介是人的延伸”⑤,從人類傳播歷史可以看出,語言是人類聽覺系統的延伸,文字是人類視覺系統的延伸,印刷是人類聽覺和視覺系統的延伸,電子和網絡傳播則是人類綜合感知系統的延伸。在傳統藝術時期,傳播介質由于受技術條件所困,難以突破物理時空的局限,傳播的廣度和速度有限,這也大大影響了審美活動的效果。然而在傳媒藝術的機械化時期,電子技術為審美活動帶來了新載體、新平臺,更大程度地擺脫了地域、時間、語言、文化等要素的阻礙,“時空壓縮”⑥使人類社會傳播變得更加“隨心所欲”和“天馬行空”。也為審美活動提供了新視野、新體驗。本雅明認為:“藝術作品的可機械復制性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品從它對禮儀的寄生中解放出來。”⑦然而,機械復制一方面加速推廣了藝術品審美價值的傳播,另一方面,“在藝術的審美觀念轉型中……也導致了藝術對技術的過度依賴”⑧。這種依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從發展動力講,科技已經由外因轉化為內因,人類社會相關科技的重大突破必然帶動了傳媒藝術的革新;從審美內容呈現上講,科技已經由形式轉化為內容,科技本身構成了傳媒藝術作品的內在元素,技術美學成為一種潮流和時尚;從創作傳播過程看,科技已經由傳播輔助手段轉化為創作傳播目的,追求技術帶來的速度、廣度、深度、激情、絢爛、刺激成為傳媒藝術的重心。

在傳媒藝術的數字化時期,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出現以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高速網絡環境下,已經完全可以將人類現有的媒介功能迅速集成在一起,隨時隨地獲取傳媒信息和新的審美體驗。然而我們發現,一方面,多屏互動帶來傳播手段和審美活動方式的豐富多元,傳播渠道建設邁向更加現代化、自動化,“技術理性”的擁護者絡繹不絕;而另一方面,傳媒對于“人工智能”的呼喚,對于“智慧媒體”的探究,對于融媒體的追逐,都無一例外的指向“人的回歸”。首先,這是人的需求的回歸,不管是融媒體還是智慧媒體,不管是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還是對于大數據技術潛力的挖掘,傳媒介質發展演進的動力都歸結為人類的基本需求,即基于人的心理、生理和審美的需要。其次,這是人的智慧的回歸,無論創作和傳播技術多么先進,傳媒介質所模仿乃至超越的還是圍繞著人的智慧本身在做文章。再次,這是人的價值的回歸,“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則是為了人——人自身的價值重建”⑨,傳媒藝術載體的“物”的價值是人的“對象化”的產物,其存在的意義終究是人生產、生活和生命本身的意義建構。

綜上,從單一的人類感知需求的滿足到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快捷、越來越豐富的傳媒技術依賴,再到智能媒體的強調,表面看,在互聯網時代,人類對于信息傳播及其帶來的審美需求,似乎又回歸到了“人的需求”這個原點,但事實遠非如此。首先,人類審美需求離不開技術的推動與呈現,但是藝術傳播與傳播藝術都是建立在人類審美感知的前提下的。各個媒介沿著“人的延伸”的發展思路沒有問題,千條大河入海流,只要歸結點是人的審美需求就不會有方向錯誤。其次,無論傳媒技術如何進步,傳媒載體的發達程度如何先進,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人的各種神經感知的延伸”,因此,對于技術的依賴、崇拜甚至是“技術理性”的拜物教也不足為奇,畢竟技術的進步和藝術的發展最終服務的還是人的審美需求,人的需求是其永恒的出發點。再次,人的感知是復雜的一個整體,不是單一的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各種感知系統都需要在審美活動中獲取它相應的信息刺激,因此,互聯網所帶來的媒體融合是符合人內心的審美需求的,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三、從藝術文本視角觀察審美活動轉向的特點

與傳統藝術相比,傳媒藝術文本在元素構成與形式呈現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文本邊界體現出較大的開放性,即文本形式創新的尺度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如新的藝術元素的運用、新的藝術類型的產生。與此相關的,傳媒藝術文本在美學法則的規制與遵從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如新的審美觀念出現與變更的速度讓人目不暇接,尤其表現在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系上。

1.文本形式:由類型到類型化再到反類型化

類型是“對藝術世界作為類別、門類、樣式、品種、種類和體裁的系統的分析”⑩。人類歷史上的各種門類藝術可以作為藝術類型劃分方式,傳媒藝術的各種藝術樣式以及某種傳媒藝術下的不同藝術品種也可以作為藝術類型劃分方式,甚至如某一節目的內容樣態。本文的類型指的是藝術文本最終的呈現形式及其隱含的審美規律。在傳統藝術時期,藝術的類型是相對開放的,留給創作者盡情的揮灑空間。然而,在傳媒藝術的機械化時期,隨著傳媒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演進,類型成為藝術文本審美價值的呈現方式和實現過程,是一個時期藝術文本普遍遵從和使用的修辭語法,因此稱之為“類型化”。類型化是一種程式化的藝術生產方式,是傳媒工業的必然產物。以電影藝術為例,“類型電影或者電影的類型化是電影藝術的獨有特征,這是因為電影的產業化或者工業性質,使電影的生產必須走類型化這條道路”。

在傳媒藝術的數字化時期,互聯網文化構成全新的傳媒藝術語境。“時至今日,以網絡為代表的數字媒介正以不可抗拒的技術力量,帶來了社會審美文化的歷史性轉向。”這種形勢下,傳媒藝術各個類型不斷進行重新組合嫁接,產生新的藝術樣態,對傳媒藝術文本審美形態產生了重要影響。究其原因,首先,“反類型”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類型化”本身就是不斷發展的過程,而并非一成不變。“藝術是什么?這個問題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邊界的模糊,是指邊界需要調整,而不是取消。”其次,“反類型”是藝術發展的辯證法。“類型創造是藝術創造的基本技法之一,它包含了相似、翻新、擴延和突破等藝術手法與意義。……類型創造也是藝術歷史性創造的基本原則之一,從一定程度上說,藝術的發展就是非類型—類型—非類型的辯證過程。”

綜上,文本形式從邊界的開放性走向相對的程式化,又在模式化和類型化過程中不斷交叉融合,走向了“反類型”的趨勢,表面看,在互聯網時期代,傳媒藝術對于文本形式的探索似乎又回到了傳統藝術時期的“開放無際”的狀態,但事實并非如此。首先,“反類型”不等于不要類型,類型化依然是傳媒工業的生產方式,傳媒藝術文本的美學范式、審美規則在工業化流程當中日趨固定。其次,“反類型”并非審美的終結。恰恰相反,類型自身在蔓延、在不停地生長,一方面,“類型創造自己的參照域(field of reference)”,主類型不斷衍生出各種次類型(亞類型);另一方面,各個成熟的類型之間相互“越界”“混搭”“雜揉”“侵蝕”,于是才出現“融類型”“跨類型”等新興的傳媒藝術審美樣態。再次,“反類型”歸結于藝術“自律性”的內生張力和“他律性”的外部需求的相互作用,內因和外因共同推動傳媒藝術文本的審美范式在不斷自我批判、自我揚棄的路徑上演進。

2.藝術真實:由模仿現實到客觀紀實再到虛擬現實

“美是人類文明之花。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三大價值。”真實是藝術的生命,是傳媒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當傳統美學在闡釋傳媒藝術的真實性問題時,有時會面臨比較尷尬的局面,或者解釋不清楚,或者無法解釋,更有甚者,與傳統美學理論與觀念相悖。在傳統藝術審美活動中,一般認為藝術真實源于現實生活,服務于現實實踐。“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是文學創作中兩個重要的理論范疇。生活真實是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藝術真實是文學作品的創作原則之一。”但是對于什么才是生活真實、有無絕對的生活真實等問題一直有著很大的爭論。然而在傳媒藝術的機械化時期,因為人類社會的照相技術、錄像技術、錄音技術越來越成熟,對于現實“模仿”和“還原”的能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人類的紀實本領大大克服了時空的局限。這種背景下,傳媒的“紀實觀念”也是被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和接受,成為一種美學思潮,深深影響電影藝術、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但是,紀實主義并未完全解決傳媒藝術要面臨的媒介現實與社會現實的矛盾問題,或者是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之間的關系問題。有觀點認為,所謂“媒介現實”,“是指媒介正日益擴大而不是縮小我們的見聞,……媒介帶給我們的是經過它轉述的世界,而不是現實本身”。一般而言,大家會認為眼見的、耳聽的為真實,但無數的事實可以證明人的感官其實是非常受局限、也很有可能是片面的、狹窄的、暫時的,因為對于真實的認知既可能是個體的也可能是群體的,既可能是客觀的也可能是主觀的,既可能是已有的也可能是變化的。

在傳媒藝術的數字化時期,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幾乎可以構建出與現實社會完全相對應的虛擬角色、虛擬人群、虛擬社區、虛擬世界,并由此延伸,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混合現實(MR)技術和擴展現實(XR)技術來制造更加“真實”的“媒介現實”。盡管大家知道“媒介制造的現實不等于現實生活中原生形態的真實,而是制造的一種‘媒介現實’”,而且“‘媒介現實’(是)與現實差距很大的‘社會現實’”,但是,在審美活動中卻有信以為真的身臨其境。究其原因,首先,這種“境”是在藝術審美過程中體會到的感覺,在那一刻的體驗過程中,其“刺激感”是前所未有的,驚艷在于迅捷的、感官的“顫栗”。其次,這種“境”也是符合現代社會心理真實感的“視覺崇拜現象”,盡管事后,甚至事前和事中都知道這不是真實,但卻在內心愿意相信這是“真實的”。“進入傳媒藝術時代,藝術逐漸走向非實物化的‘模擬和虛擬’傳播。模‘擬’與模‘仿’一字之差,但其含義卻大不相同。一個‘擬’字,便表征著藝術不僅通過創作再現現實世界,更通過傳播建構現實世界、創造新的現實世界。而等到傳媒藝術的數字虛擬技術時代來臨,我們在思考藝術問題時,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究竟哪個世界‘在先’,哪個世界‘在后’,也變得值得爭論起來。”

綜上,在藝術真實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上,由模仿現實到還原現實,再到虛擬現實,表面看,在互聯網時代,傳媒藝術對于現實的虛擬與重構本質上還是對現實的模仿,但事實并非如此,這種模仿不僅是更加逼真、全面和立體,更可謂是革命性變化和哲理性反思。后文還將詳細分析這個問題。在此,需要我們思考三個問題,首先,什么才是真實?與此相關,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系該如何處理?很顯然,這個藝術原命題在互聯網時代并非顯得不再重要,也并未得到徹底解決,而是由此帶來了新的美學難題。其次,虛擬真實算不算真實?與此相關,為什么虛擬現實更讓人容易接受為真實?有觀點認為,所謂真實其實是真實感,這種真實感不見得與事實多么相符,但一定是在感情上讓最受眾信以為真的。再次,在審美法則的掌控上,真實似乎在一步步靠近,但真相卻未必再現,與此相關,虛擬真實與美和善的關系,尤其是由此引發的倫理問題如何處理?虛擬意味著重構,難免會對現實進行改造和破壞,那么,如何能保證對現實的忠誠和統一,“技術理性”在此再一次挑戰了人類社會的常識邏輯判斷。

四、從審美受眾視角觀察審美活動轉向的特點

受眾是審美關系構建的必要部分,也是審美活動發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與傳統藝術相比,受眾在傳媒藝術審美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審美關系的建構與審美體驗的發生過程中更加彰顯了自己的聲音、形象、話語、地位、權力。因此,傳媒藝術受眾在審美活動中無論是內在的審美心理還是外在的參與方式,都與傳統藝術有所區別。

1.審美心理:由小眾化的遵從到大眾化的盲從再到分眾化的隨從

20世紀60年代,德國“康士坦茨學派”提出了接受美學理論,姚斯認為,“他(作家)必須對受眾的‘期待視野’做出預測,預先考慮自己的新作能否對讀者產生吸引力并引起讀者的興趣,能否為讀者理解與接受,必須預先確定自己對現存的社會觀念與道德常規以及不同的欣賞趣味的態度。”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受眾的角色功能貫穿于藝術創作、傳播、接受的整個過程。盡管受眾的地位在傳統藝術的接受過程中已經得到了認可和肯定,但傳統藝術的受眾群體仍然是小眾化的,再加上傳統藝術文本的經典性和傳播范圍的限制,受眾內心對于藝術的審美期待更多表現為高度認同,將審美活動中的價值崇高、文化傳承、文以載道、道德引領等作為價值追求。然而,在傳媒藝術的機械化時期,“藝術生產”在機器工業復制下效率大大加速,與此同時,傳媒技術在飛速發展,傳播手段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大眾文化、流行文化、時尚文化隨之而來,對于傳媒藝術受眾而言,紛至沓來、五彩斑斕的傳媒藝術文化猶如霓虹閃爍一樣耀眼奪目,讓人歡喜之余也不自覺地落入了娛樂流行的大潮中,審美心理發生了較大變化,表現在如下幾方面:在審美趣味上更多由細細品味走向簡單跟風,“什么流行喜歡什么”;在審美期待上更多由內在價值認同走向外在趣味趨同,“什么花哨喜歡什么”;在審美取向上更多由“娛神”走向“娛人”和“自娛”,“什么娛樂喜歡什么”。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追求文化的流行性、娛樂性、淺表性、時尚性。

在傳媒藝術的數字化時期,受眾在審美活動中不再是盲目地跟風流行與大眾狂歡,而是更加突出和強化個性意識和“小圈子意識”,不同的職業、地域、性別、學歷等因素越來越成為文化類型分類的依據,如年輕人的粉絲文化、二次元文化、異次元、喪文化、殺馬特文化等,盡管還有大眾流行的因素在內,但是同一種文化類型里因為審美趣味不同出現了不同的分流,而且彼此界限十分清晰。究其原因,首先,互聯網為受眾審美活動提供了多元的創作平臺、交流平臺、互動平臺和消費平臺。與此相適應的是,傳媒藝術受眾參與創作傳播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這使得審美活動本身打上了受眾的個性特征,受眾的觀點、態度、情緒、興趣、愛好直接影響到傳媒藝術的生產制作和傳播。其次,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生活的快節奏,社會群體的變化性和流動性又比較普遍,無疑,傳媒藝術適應了這種節奏的變化。再次,隨著社會階層化越來越明顯、代際化問題越來越突出,年輕受眾也理所應當地成為了文化建構者、傳播者和消費者的主體,資本、傳媒與受眾的三者共謀,幾乎將傳媒藝術文化打造成了年輕人的亞文化。

綜上,受眾審美心理由小眾化的遵從到大眾化的盲從,再到分眾化的隨從,表面看,在互聯網時代,受眾在審美活動中無論是心態還是價值判斷,似乎又回歸到了傳統藝術時期的圈子窄化和人際化傳播的特點,但事實并非如此。首先,分眾化不是受眾的減少,而是群體的細分,無數個審美價值相對獨立的受眾群體集中在一起構成自己的小圈子文化、朋友圈文化,是傳媒藝術數字化時期的一個明顯特征。其次,分眾化是受眾審美心理與傳媒藝術審美取向的共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在傳媒藝術審美活動中也同樣適用,互聯網時代的受眾已經由龐大的、模糊的群體概念演化為具體的、精準的“用戶”概念,因此對于傳媒藝術的精準傳播和受眾的精準定位而言,分眾化勢在必行。再次,分眾不是受眾失去審美價值判斷,相反,是受眾審美心理的更加獨立、成熟和理性的表現,對于作品的選擇及其價值評判不再是人云亦云,受他者因素左右,而是基于自己的審美感知、審美經驗、審美理想的選擇。

2.審美體驗方式:由“虛靜坐觀”到主動參與再到沉浸式體驗

在傳統藝術中,受眾對藝術作品的體驗講究“靜觀”,高峰體驗、頓悟品讀,從而創構“藝術意境”,“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從體驗方式看,接受者與作品或接受者與創作者之間是有距離的、無功利的、單向度的關系。然而在傳媒藝術機械化時期,這種關系變成為更加近距離的、主動的、互動的關系,也因此,受眾的角色不再是被動者而是參與者。受眾對審美活動的主動參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伴隨性參與,受眾對于傳媒藝術作品創作過程全程參與,高度介入,甚至成為了創作內容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次是互動性參與,傳媒藝術審美活動從“我播你看”的方式,變為“大家做大家看”和“邊做邊看”。其三是決策性參與,受眾不管是作為哪種角色參與到審美活動中,依然還是保持著現實生活中的身份,代表現有的立場去發表言論,這種言論是有所思后的“主動出擊”,是出于“自我改造”或“他者評判”的目的。

在傳媒藝術數字化時期,隨著計算機圖形技術、仿真技術、傳感技術、顯示技術等技術的開發,虛擬現實的相關創作手段在傳媒藝術創作生產領域中得到應用,沉浸式影院、沉浸式畫展、沉浸式戲劇、沉浸式游戲、沉浸式主題樂園等產品呼之欲出,“吸粉”無數。所謂沉浸式體驗指的是多感知、多維度、互動性的審美體驗。首先,它強調的是在傳媒藝術產品體驗中,虛擬技術營造的現實逼真的情景,讓受眾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知系統在此得到刺激。其次,它強調的是在傳媒藝術產品體驗中,受眾可以立體、多維去觀察、感知,歷史與現在的時間界限被打破,二維的空間局限被打破,主體與客體的界限也被打破。再次,它強調的是想象、聯想、理想的現實應驗的即時性與交互性,只要愿意,夢想可以在此立即成真,理想可以在此得以馬上實現。簡單講,沉浸式審美體驗對于受眾而言的最大吸引力在于讓審美體驗的復雜過程變得簡單,重重困難被逐一克服。

綜上,由“虛靜坐觀”到主動參與再到沉浸式體驗,表面看,在互聯網時代,傳媒藝術受眾在審美活動中的體驗方式和結果,似乎又回到了傳統藝術審美超越的“情景交融”“心物交感”和“天人合一”的“感興”狀態,但事實并非如此。首先,在傳統藝術審美體驗中,受眾“虛靜”體驗到的沉浸感,“是一種非參與性的沉浸”,是精神上的參與而非“物”(現實)的參與,而在沉浸式產品的審美體驗中,受眾無論是“身”還是“心”已經投入到產品營造的“境”中,盡管這種投入是技術性的,是基于感官上的“錯覺”,是來自“刺激—反應”模式的生理機能。其次,在傳統藝術審美體驗中由審美感知到審美想象,再到審美愉悅、審美感悟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而在沉浸式產品中也許是一步到位或者是很快就能實現,它更多指向的是技術手段帶來的互動即時的夢幻感。再次,在傳統藝術審美體驗中,從審美感知的發生就對受眾的知識儲備、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有基本的要求,至于審美想象、審美愉悅和審美體悟等高級階段,對受眾的要求就更高了,而在沉浸式產品中,知識、閱歷、心情、境況都不是體驗效果的決定因素,只要受眾愿意參與,無論是兒童還是老人,技術手段都可以實現審美體驗的“物我同構”以及“他我”與“自我”互通。

五、結語

從傳統藝術到機械化時期的傳媒藝術,再到數字化時期的傳媒藝術,從審美創造、藝術文本和審美受眾的視角去觀察審美活動的變化,我們會發現:首先,審美創造無論是從“人”的層面還是“物”的層面分析,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技術如何進步,人總是審美活動的主體,人的需求永遠是審美活動的旨歸。其次,藝術文本無論是從形式層面還是本體層面分析,無論藝術樣態如何豐富,呈現手段如何發達,現實總是藝術創造的源泉,生活永遠是藝術忠于的法則。再次,審美受眾無論是從心理層面還是體驗層面分析,無論受眾群體如何變化,參與方式如何創新,愉悅總是受眾共同的目標,生命體驗永遠是審美活動的最高追求。那么,綜合比較這兩次審美活動轉向的特點,筆者發現,這種轉向既非斷崖式的轉折,也非直線式的上升,而是呈現連續性的、明顯的向傳統“回歸”的趨勢,本文將其稱之為螺旋式“升級”。根本上,這也是“美”離不開人的審美活動,“媒介是人的延伸”,“人是媒介的旨歸”的原因和道理。

(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科研資助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胡智鋒、劉俊:《何為傳媒藝術》,《現代傳播》,2014年第1期。

② 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在《共產黨宣言》中直接提出“精神生產說”,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正式提出“藝術生產”是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

③ 周建新、王玨:《發力源、著力點、實施面:傳媒藝術教育中創作實踐能力培養三論》,《現代傳播》,2017年第3期。

④ 參見崔保國主編:《2017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⑤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頁。

⑥ [英]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郭國良、徐建華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頁。

⑦ [德]本雅明:《機械復制時期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頁。

⑧ 何曉軍:《從“本體”到“體制”——藝術的審美觀念轉型及其反思》,《渤海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⑨ 王岳川:《中國文化轉型中的藝術審美定位》,《中國音樂》,1994年第4期。

⑩ [俄]卡岡:《藝術形態學》,凌繼堯、金亞娜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6頁。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科學研究處副處長、助理研究員)

猜你喜歡
受眾藝術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紙的藝術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電視新聞如何獲得受眾信任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在线看AV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久久夜夜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一|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导航|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91视频国产高清| 99成人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观看| 99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日韩高清成人|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久久黄色毛片| 欧美亚洲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丝袜精品|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成年人国产视频| 成人亚洲国产|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人成网18禁|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成人亚洲视频|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欧美人人干| 色婷婷狠狠干| 男女男精品视频|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成肉网|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2022国产无码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网| 91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人人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亚洲a级毛片|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日韩高清欧美|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