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圣奇
新媒體技術的更新加快了各種媒體交流途徑和設備的升級,這為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方向,下面對電視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所帶來的機遇進行分析。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更新換代,數字新媒體也逐漸出現多元化的趨勢。新媒體借助強大的計算與信息數據處理能力以及網絡的高傳播效率與交換優勢來傳播信息資訊和為人們生活工作提供便利。與傳統的媒體不同,這些新媒體具有很多無可比擬的優勢,比如其傳播與更新速度十分快,拓展了電視節目的時間范圍以及受眾群體①。隨著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電視媒體可以獲得來自各個年齡層、各個行業的觀眾,進而為電視節目內容提供真實素材。此外,電視行業借助新媒體技術不但可以提升傳播效率,還能夠節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從而將這些資源投入到電視節目的開發與創新上。
傳統電視單向傳播的特質使得受眾的主動性不能得到合理發揮,相反,手機電視和網絡電視具有交互性特點,可以利用點播、彈幕等多種方式,讓受眾享受到自主選擇的優越感,滿足受眾的個性化訴求②。互動類新媒體電視可以發揮其存儲功能,這為受眾的自我選擇提供較大空間,不受時間限制并按個人喜好進行選擇,加上界面的交互性,提供了超強的收視體驗。新媒體的傳播十分便捷高效,且具有目標性和即時性,在網絡技術發展以及大數據的背景下,新媒體可以知曉受眾的瀏覽歷史和興趣喜好,從而對其進行定向傳播,為受眾提供契合其興趣點的資訊,同時也擴大了受眾的表達渠道。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受眾獲取資訊的途徑豐富多樣,同時受眾也會對所接收的信息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斷和深入思考。雖然部分電視臺會為了提升觀眾的關注度和點擊率做出過度改變,但從長遠來看,電視臺就有可能失去在群眾中的威信。因此如何權衡電視媒體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承擔起社會賦予的責任,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基礎上,同時能夠兼顧經濟效益,這是目前電視工作者需要承擔的重任③。
通常來說,傳統電視節目的內容相對比較封閉滯后,關鍵是因為電視節目的播出有苛刻的管理制度,每個流程都要按規定實施,因此在時間和內容上電視節目的更新速度較慢,具有滯后性。相反,新媒體能夠在事件的第一時間對外發布,不需要經過繁瑣的流程。信息能夠通過一臺手機進行快速傳播,資訊更新和傳播速度很快,新媒體還具有信息量龐大和內容豐富的競爭力。與傳統新聞節目比較,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沒有時間局限和信息量的束縛。
電視媒體最大的作用是發布信息,與觀眾交流主要是通過現場互動和觀眾反饋的方式。而傳統電視節目是點對面,具有延時性特質,受眾的參與渠道少,積極性較低,這既不能夠縮短電視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也不利于節目工作人員在受眾反饋中獲得經驗和靈感④。作為傳統媒體典型代表的電視,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的權威性與新媒體技術融合,發揮新媒體即時性和交互性的優勢,快速將資訊傳遞給受眾,從而推進全社會電視事業的蓬勃發展。例如在電視節目里添加有趣輕松的互動環節、搶紅包、搖一搖、直播等新形式。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電視節目的傳播渠道單一、時間固定,降低了受眾對電視節目的依賴,使得其影響力削弱。因為播出時間和節目板塊的局限,電視節目中不可能發布所有信息,而只能播放重大歷史意義或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信息。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節目要與時代同步,改變單向交流的模式,探索新模式,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名片。電視節目內容的策劃可以充分發揮其已有優勢積極舉辦民生類相關節目,通過電視新聞進行傳播擴大受眾范圍,從而各類鮮活的人物形象和貼近日常生活的事件可以獲得廣大觀眾的點贊和好評。
新媒體時代下,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廣泛使用削弱了電視媒體原有的技術優勢。對電視節目而言,只有從節目的內容出發才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首先,以電視臺為基礎,充分利用其品牌和資源對電視節目進行深加工與包裝,整合資源,通過新媒體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第二,避免內容同質化,探索本土化內容,挖掘本地特有優勢。避免因內容相似、資訊滯后等因素而導致的低收視率。電視節目必須分析研究當地特色,將本地文化融入深入群眾、吸引眼球的本土欄目內容中去,敘述身邊的人和事,充分挖掘民眾生活中平淡而又不平凡的英雄事跡,宣傳和弘揚具有時代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優秀事跡,讓當地文化與人文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繼續發揚光大,進一步擴大了媒體宣傳范圍⑤。最后,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媒介聯盟。通過豐富電視節目內容,擴大資源的影響。與網站進行合作,擴大電視節目的影響范圍與受眾群體。
與以前的“臺內制作”相比,制播分離是電視節目制作的新方式,制播分離指將節目內容制作的業務外包給擁有豐富制作能力和經驗的媒體公司,仍經過電視臺播出,這既整合和利用了既有資源,也實現了電視節目的產業化和專業化⑥。制播分離是對傳統電視節目制作的創新,也是未來電視產業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它把市場化的運營模式引入到傳統的電視行政體制當中,制作方和電視臺自主匹配、共同承擔投資風險,既能緩解電視臺內部行政壓力,也能夠通過多元化的制作主體和制作方式激發市場活力,提升電視節目的制作質量,拓寬電視節目的影響范圍,對整個電視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本質上講,電視節目是文化類產品,要想在新媒體時代獲得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建立并保持與觀眾的密切聯系,能夠從觀眾的真實訴求出發,探索加強兩者關系的途徑。電視節目需要重點關注觀眾的表達欲望,尊重觀眾對電視節目的鑒賞能力,通過微信以及直播平臺、手機APP 或者公眾號等,提高觀眾參與節目互動的積極性,提升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度⑦。在多媒體錯綜復雜的背景下,電視節目建立反饋和互動體系,可以正確引導和傳播社會價值觀和正能量,更加充分發揮媒體的價值。此外,將新媒體技術與電視節目相結合,用更加多元、生動的方式把觀眾融入到節目中去。
電視節目的本質屬于人際傳播,“人”是節目的核心,但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發生了變化,節目主持人應該發揮互動敘事的指導者、人際傳播的知情人、輿論傳播的代言人的作用⑧。電視節目本質上是敘事過程,新媒體時代敘事最顯著的特征是具有交互性。要想在節目中體現出交互性且不影響節目的正常進行,就必須有引導者。新媒體時代下傳播內容和節目形式發生變化,但主持人知心的定位仍然沒有發生變化。知心是節目與觀眾有效溝通的方式;同時,知心也是節目可信度和真誠度的保證。借助新媒體,節目主持人通過交互技術可以提前知曉觀眾的關注點,了解觀眾現階段想知道什么、對于節目內容和邀請嘉賓有什么樣的創意和想法,甚至可知道各方的態度,了解輿論導向。同時主持人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以更好地應對新媒體所帶來的挑戰。
網絡化時代下,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視節目改進創新,無論是對前期制作、中期拍攝還是后期反饋,以及節目內容和形式等等都提供了便利。與此同時,作為一名電視臺工作人員,尤其是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掌握這些新技術,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只有這樣,電視節目制作工作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趨勢。
注釋:
①葛均芹.淺談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創新與發展[J].中國傳媒科技,2018(03).
②高超.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創新趨勢[J].新聞研究導刊, 2019(02).
③馬晶.廣播電視節目內容監管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7).
④周妍宇.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創新路徑探討[J].新聞采編, 2019(01).
⑤劉磊.新媒體背景下的電視節目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3(01).
⑥牛嘉瑩.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的轉型及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8(10).
⑦董麗英.電視編輯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變革與走向[J].傳媒論壇,2018(24).
⑧石竹青,吳英春.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主持的現場氛圍營造[J].新媒體研究,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