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定康
作為電視節目系統的重要類型,電視劇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經常被關注,形成話題。在互聯網時代,通過視頻網站觀看電視節目的用戶數量已經覆蓋76%的網絡人群,電視劇也是網絡收視的熱門品類。電視劇具有鮮明的大眾文化特征,人物形象塑造更接地氣,時常制造出大眾話題,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值得關注。
中國電視劇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從單一到豐滿,從稀缺到豐富,不斷與時代共振,折射社會變遷,反映出女性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角色等方面的深刻變化。翻開中國電視劇作品史,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有一個清晰的漸變的過程。從初期塑造韌勁十足的“中國好女人”的《渴望》《風雨麗人》《嫂子》,到后來極具改革時代印記的《外來妹》《公關小姐》《洋行里的中國小姐》《北京女人》《住別墅的女人》,再到脫離傳統好女人形象層面的《來來往往》《牽手》《中國式離婚》《閑人馬大姐》等等,女性形象不斷立體和多元,“大女主”電視劇不斷涌現。
近年來,圍繞都市題材和女性主體組織敘事的《小麥進城》《奮斗》《太子妃升職記》《媳婦的美好時代》《杜拉拉升職記》《娘道》《我的前半生》《離婚律師》《獵場》《姥姥的餃子館》《正陽門下小女人》《歡樂頌》《都挺好》等脫穎而出,吸引了觀眾的注意。除了聚焦傳統婚姻家庭生活,這些熱播劇專注刻畫女性獨立意識、職場奮斗等多種題材,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力。現代女性的人物形象塑造成為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當中的重要一環,成為提升作品影響力的重要抓手。例如近期熱播的《都挺好》,如果沒有蘇明玉這個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整個故事可能就沒法“都挺好”。
成功的作品往往不是偶然的,人物和故事兩個核心元素決定作品的質量。《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成為熱點話題人物,與該片對蘇明玉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環境、情節。恩格斯說:“除了細節的真實,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都挺好》在一個大時代中切入了蘇家矛盾叢生的小家庭,既貼合現實生活的普遍性,也具備了藝術加工的典型性。細節的可感和情節的貼近,讓故事真實程度高,人物形象塑造有效。
故事開篇,蘇母離世,蘇家兒女們前去處理母親的后事。蘇明玉閃亮登場,出錢出力,利利索索地買墓地、辦喪事。由于老父親想去國外居住,她帶上老父親回老宅子去取些生活上需要的東西,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開頭,快速展示了人物的個性、養老送終背后的家庭困局,為可能面臨的糾纏埋下伏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全篇接下來也就在回憶和現實中展開蘇家的各種“扯皮”。要知道,中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送終正在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熱點話題。
在家庭之外的職場,女性追求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夢想在蘇明玉身上清晰呈現,這也是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容易獲得共鳴的重要方面。蘇明玉一出場就背了名牌包,此后,其豪放的做派、昂貴的行頭不斷提醒觀眾,她是一個橫行職場且對家庭有擔當的女金領。對外要面臨職場競爭,對內要應對家庭矛盾,一個在經濟上站穩了腳跟卻不停地拔劍四顧自茫然的人物形象,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在和石天冬發生一夜情之后,她依然還是孤單的代言人。她對金錢、權力及愛的渴望,可以讓很多人產生移情,甚至為自己畫像。
“個人主體不能自我確定,它只是在另外一個對象化了的他人鏡像關系中認同自己的”①。人物關系的設定,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敘事的架構和形象的主次。
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模一樣,劇中的蘇明玉也有三個圈、兩條線:親人圈、愛情圈、朋友圈,事業線、愛情線。經驗豐富的編劇設計的這三個圈兩條線,自始至終都在玩火星撞地球,但是手法收放自如,筆墨輕重拿捏到位。
蘇明玉的親友圈主要由重男輕女且強勢的媽媽、唯唯諾諾而在妻子去世后性情大變的爸爸、看似風光實則落魄的愚忠大哥、自私自利的二哥等構成。這樣的人物,是不是有的觀眾會感到熟悉,這樣的人物關系會不會更加容易get 到觀眾的痛點?作為幾個主角中唯一的女性,其他的男性角色基本都是為她的形象服務,形成眾星捧月的“委屈多金大女主”的戲劇化局面。
在蘇明玉的愛情圈,灰姑娘和白馬王子的故事經久不衰,因為愛情魅力四射。與一般的情感線不同的是,劇中的蘇明玉和帥氣無敵的石天冬,始于話題行為一夜情,持續于后來增進的了解。此后,溫暖始初的單純的愛情線時隱時現,給了家庭戲足夠的展示空間,也成為調節劇情節奏的重要一圈。愛情圈的存在,豐富了蘇明玉的人生,為大眾提供了浪漫化的關于婚戀的想象。
蘇明玉的朋友圈只有柳青、小新、老蒙等屈指可數的幾個角色。作為蘇明玉性格呈現和形象塑造的主戰場之一,她的職場朋友基本屬于被犧牲狀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即便是陳道明飾演的心靈導師老蒙,也只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紅花綠葉之間,蘇明玉的性格特點跳脫無疑。
展現女性在爭取人格獨立、經濟獨立上的矛盾對立,是電視劇的一大看點。《我的前半生》《奮斗》《歡樂頌》當中涌現的羅子君、唐晶、樊勝美、曲筱綃等,都給觀眾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在《都挺好》中,事業線、愛情線雙線交叉且相對均衡。蘇明玉高情商背后極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對愛情的渴望和試探以及后來義無反顧的投入,都是豐滿人物形象的重要內容。扛著并不幸福的童年成長,通過奮斗實現了職場精英夢、財富相對自由夢,實現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這樣的人物對大量的中國中產階級來說,無疑具有共同語言。職場生存法則、高層權力斗爭等,都具備走紅的基礎。只是,這樣一部家庭倫理劇中的事業和愛情兩條線,都讓位給了最核心的家庭線。集中筆墨辦大事,既避免了一些有關職場表達的不專業或變形走樣,也更容易實現創作的極致追求。
傳統與現代、貧困與富裕、崇高與粗鄙、美與丑、愛與恨……多重二元對立元素形成的張力,構成跌宕起伏的劇情,沖擊和影響觀眾的內心世界。“電視劇的情節的發展不單單是向觀眾展現一段完整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向大眾傳遞該劇想要表達的價值取向,因為電視劇的價值取向是大眾通過媒介可以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電視劇能直接潛移默化影響大眾的價值觀”②。《都挺好》將矛盾的元素使用得淋漓盡致。貫穿始終的多個二元對立因素塑造了鮮明而真實的人物形象,故事呈現酣暢淋漓,并最終在劇終匯合,回到了主流價值觀,實現了該劇的文以載道,達成了中國人喜愛的大團圓境界,整體處理得十分巧妙。
劇中代際矛盾、傳統和反傳統、專制與反專制的交鋒,以及男女性格的失衡,清晰呈現了原生家庭引發的“次生災害”,讓蘇明玉這個復雜的矛盾體立體清晰,彰顯了她不完美但真實的人物形象,也展現了她獨特的人格魅力。
《都挺好》關于開篇原生家庭和現代女性的矛盾設定,有著堅實的社會基礎,激起了關于原生家庭的熱烈討論,成為近年來第一部引發大規模關于原生家庭話題的熱播電視劇。傳統女性是蘇明玉的媽媽。在“重男輕女”這個中國人普遍有共鳴的記憶點,通過蘇母對兩個兒子和女兒截然相反的態度,一下抓住了觀眾的心。蘇母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讓蘇明玉心中傷痕累累。在離家之后自我奮斗,在現代社會過起了金領生活,她完全可以擁抱不受原生家庭負累的生活,自行去瀟灑,然而,再現代的觀念都沒能繞過她對親情的珍惜。克服原生家庭的障礙,克服對親情的恐懼,正視自己對家和愛的渴望,一直伴隨著蘇明玉的性格成長。從不被需要到被需要,從模糊到清晰,蘇明玉離家又回家的心路歷程,仿佛是一本心靈教科書,告訴觀眾親情之可貴、珍惜之重要。
蘇家的家庭狀態也與傳統家庭截然不同。蘇母一手遮天,蘇父懦弱無能。而等到妻子去世,蘇父無需東躲西藏各種被動的時候,他突然強勢起來想要過自己的人生,但是依然不負責處理任何的問題。蘇父的極致帶來家庭的紊亂,為三個孩子的人物形象塑造都持續注入了動力。
蘇家的子女情況也同樣離經叛道。兒子唱主角甚至“長兄為父”的情況不復存在。兩個兄長令人看多了喊打的形象,更反襯出蘇明玉的形象高大清爽,惹人心疼,讓人喜愛。加上極品的父親蘇大強,從小被欺負的蘇明玉長大后依然還是一拖三,充滿了戲劇性。
凡有落差,皆為矛盾。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最有戲?當然不是表里如一的,而是表里不一、兩面三刀、外表風光內心滄桑、長得挺好內心毒辣的……巨大的落差,才更引起觀眾的憤怒或鐘愛。高富帥類的完美主義人物帶來的只是偶爾的圓夢,持續的腎上腺素的激發則需要的是落差更大的劇情刺激。在《都挺好》中,理智持續PK 情感,塑造了蘇明玉在外表與內心、童年與成年、職場與家庭、親情與愛情等方面的巨大落差。
蘇明玉的外表和內心的落差帶來了性格的張力。她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她是美麗的、多金的、強勢的,同時也是受傷的、孤獨的、缺愛的。在編劇金手指的撥弄下,其形象不斷豐滿。蘇明玉在職場與在家庭的落差是巨大的,親情的寡淡與愛情的甜蜜之間的對比是鮮明的,金領的現實和傷痕累累的童年記憶是混搭的,由此形成的性格也是復雜的,形象卻是真實的。
小時候,任人拿捏,18 歲,憤而出走。蘇明玉在職場從底層奮斗到實現財富自由,職場光芒四射。當她不計前嫌為傷害過自己的家庭付出的時候,家庭地位卻依然難以得到核心成員的認可,她還是一個家庭的棄兒。直到一系列的事情發生,家庭成員之間的心靈溝壑才逐漸填平。當老年癡呆的蘇父一反常態,拿著女兒的本子沉浸的模樣,多少人對他從恨轉愛,情感的天平實現了逆轉。這是矛盾和落差的驅動,當然,老到的編劇并未碾壓觀眾意志突然讓蘇父性情大變,在他得老年癡呆之前,伏筆已經埋下,只差一個高潮的淚點。
藝術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電視劇吸引觀眾的核心要素,依然是人物形象與故事,二者互為載體。人物形象在故事中得以塑造,故事也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展現情節張力。“故事與人,仍然是最能抓住觀眾的本質要素”,“任何藐視藝術規律,在藝術規律之外推波助瀾的行為都不過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③。電視劇的人物塑造和敘事仍然有其顛撲不滅的規律。人物和故事,依然是電視劇最重要的抓手,問題只在于創作者是否用心進行了創作。
注釋:
①張一兵.拉康鏡像理論的哲學本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0).
②張智華.近年中國青春題材電視劇的價值取向[J].中國電視,2019(01).
③秦天,吳曄.略論近期中國現實主義電視劇的精品化創作[J].視聽界,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