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雨晴 鄭楊
Vlog 即Video Blog,也就是視頻博客,是指用自拍或單人視角來記錄個人日常生活的一種視頻,集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Vlogger(Vlog 視頻博主)通過手機或相機將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片段以視頻形式記錄下來,再進行剪輯和后期制作,形成極具個人風格的視頻日記。
Vlog 的內容呈現歸于UGC 內容的劃分,通常有個人的日常生活、旅行、美食等幾種主題,是Vlogger 個人生活的真實記錄。Vlog 的敘事往往呈碎片化,它由多個片段拼接剪輯而成,以第一視角展示個人姿態、身處的場景以及社交活動等日常生活,內容節奏平緩直白,沒有以往短視頻中博人眼球的夸張情節和視覺快感,較為真實、貼近生活。
目前國內Vlog 的傳播渠道主要集中在社交平臺上,如B 站、新浪微博、小紅書等,以及專業制作平臺上,如VUE、小影、一閃等。在社交平臺上,Vlog 正大量搶占短視頻份額,主要依靠平臺的推廣和網紅、明星效應的支撐發展。各個社交網站也給出了很大的資源扶持,如新浪微博2018年9月發布的“微博Vlog 博主召集令”和B 站于2019年初舉辦的“校園Vlog 打榜賽”等,都在鼓勵更多用戶參與Vlog 制作。
Vlog 目前受眾范圍相對較窄,以95 后用戶為主,它依托社交網站的發展,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其內容的垂直化程度較高,較為小眾化,極具個人特色的視頻風格和內容也進一步地細分了受眾。且Vlog 以第一視角為主線,受眾在觀看時具有一種陪伴感,從而與Vlogger 產生某種共鳴和溝通,實現雙方生活價值理念的趨同,因此Vlogger 的用戶黏度往往較高。
在制作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短視頻的一鍵拍攝和發布,Vlog 對拍攝畫面的布局和結構有一定的要求,后期要對內容進行專業性的剪輯、調色、配樂添加以及字幕制作,有著較高的非線性視覺邏輯和畫面審美。許多Vlogger 為了保證視頻質量,往往使用專業、昂貴的拍攝器材和后期剪輯軟件。
在當下流行的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中,出現了大量的感官刺激和模仿亂象。年輕群體對此類短視頻避之不及,并展現出鄙夷、不屑、與之撇清的心理,進而產生審美區隔。而與夸張表演中的抖音、快手相比,Vlog 致力于展現真實、個性化和精致生活的美好,滿足了受眾較為高級的審美需求。鮑德里亞認為,在后現代性社會中,人們常常通過消費來展現自己的品位,并通過所消費的符號來標記自己所歸屬的階級①。Vlog 也是一種消費符號,內容上,它大多是旅行、美食、攝影、時尚、參加展覽、看書等具有高級品味的活動展示;形式上,它畫面精美,其剪輯速度、色調風格、背景音樂、字幕文案都獨具個人特色。這些不僅彰顯著Vlogger 高級的個人審美品味,也代表著粉絲對Vlogger 虛擬的身份認同心理,更象征著Vlog 用戶對追求高水平審美和向往高品質生活的價值觀念。
根據美國學者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在社交平臺上人們往往會美化自己的形象,展現出個人美好或有趣的一面,從而收獲大量積極的點贊和評論。因此,許多人使用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通過在“前臺”(人們演出的地方)的表演來美化自己,迎合受眾的喜好。而相對于傳統的圖文和視頻,Vlog淡化了“前臺”這一概念,它展現了大量的起床、洗漱、做飯等場景,以及公眾人物在私人領域中呈現的反差形象,如素顏出鏡、穿著隨意、嬉戲打鬧,這更像是將個人的“后臺”(人們準備表演的地方,通常不為觀眾可見)公之于眾,形成了看似是完全真實的個人生活記錄。Vlogger 通過這種方式有意地“丑化”自己,使粉絲產生了親近感,但實際上仍是“美化”個人形象的一種手段。這吸引了更多有窺視欲的粉絲觀看明星或網紅的私人生活,從而滿足粉絲窺私的心理需求。
當下人們越來越趨向于在社交媒體中展現自我,而相對于平面的照片,動態的視頻及生活化的記錄內容更能彰顯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社交網絡中,身體也成為了被消費的對象。鮑德里亞認為,“當前生產/消費結構促成了一種雙重實踐:作為資本的身體的實踐,作為偶像(或消費物品)的身體的實踐”②。身體的商品化是Vlogger 們吸引受眾、擴大粉絲群的關鍵,他們生成個人獨具特色的可供消費的身體景觀,將身體作為重要資本,成為新一代消費偶像,并依靠點擊量和廣告植入獲取大量收益。Vlogger 們為了滿足受眾對其身體的想象,多做精心打扮,還在受眾的“凝視”中進行穿衣打扮和健身塑形。這使得身體占據了Vlog 畫面的核心位置,尤其是以面部表情和上半身為主,不僅滿足了受眾的娛樂需求與視覺快感,也持續刺激著受眾的消費欲望。
知名Vlogger 井越將Vlog 定義為“自戀的產物”。個人的日常生活放到網絡空間被圍觀,不僅提升了個人的存在感,也能促使人們完成對自我的構建。米德在其著作《心靈、自我和社會》中提到:“在一個社會動作中影響他人,然后采取他人被該刺激喚起的態度,然后又對這一反應做出反應,這樣一個社會過程構成了一個自我。”③Vlogger 也同樣如此,除了進行自我展現與自我欣賞,他們也會在制作視頻前詢問粉絲的喜好,根據視頻評論、點贊和轉發量來決定自己下一期Vlog 的具體內容,或進行整體制作風格的調整。在這里,Vlog 作品承擔了鏡像裝置的角色,假想中的“他人”的審美會影響Vlogger 的制作,從而促使他們迎合粉絲的喜好,吸引更多社交平臺的流量。他們在自我滿足和自我討好的同時,也在滿足和討好著他人,從而一次次地完成對自我的構建。
在內容為王的當下,Vlog 內容創作的質量至關重要。不同于十幾秒的抖音短視頻,Vlog 的時長較長,少則三五分鐘,多則十幾分鐘。因此,若不能發現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Vlog 容易形成日常流水賬的堆砌,與抖音中的大量“復讀機”現象無本質差別。目前Vlog 的主題多為“某某的一天”“去某地的旅行”等,內容直白無趣且趨向同質化。這就要求制作者要會講故事,具有創新思維,并掌握一定的剪輯技巧,制作出有人格化和創意的Vlog 作品。
Vlog 作品中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一直是它蓬勃發展的重要條件。而隨著Vlog 對短視頻市場份額的大量占據,許多短視頻博主紛紛向Vlog 博主轉型,使得創作者急劇增多,因此,Vlog 作品內容要嚴格把關。一方面,Vlogger 要謹防個人作品中呈現娛樂至死、消費至上、生活奢靡的價值取向和廣告植入過多的現象;另一方面,平臺也要強化把關,設立內容審核機制,防止違背倫理道德和違法的內容出現。
精美的畫面和專業的后期使得Vlog 的參與門檻較高,使用手機一鍵創作短視頻的操作在這里略顯單薄。目前,VUE、一閃等專業手機軟件已開發出鏡頭速度調整、濾鏡選擇、變焦、美膚、原聲增強、畫面調節、字幕添加、配樂選擇等多種模板功能設置,方便更多用戶使用手機拍攝制作Vlog 的需求,但仍有許多專業拍攝和后期技術問題尚未解決,如噪音過濾、防抖功能、轉場特效、字體設置、配樂剪輯等方面仍需使用專業機器和軟件配合完成。
綜上所述,Vlog 正作為一股清流在亂象叢生的短視頻中嶄露頭角,具有內容深度的它在未來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視覺傳播中短視頻出現的各類亂象,在Vlog 的發展過程中也要多加注意,要加強視頻內容引導和規范,深層次地了解用戶心理。只要不斷克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Vlog 定會成為強有力的傳播方式,并為受眾帶來更好的體驗。
注釋:
①②[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21-124,121.
③[美]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和社會[M].趙月瑟 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