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理想
“意識形態是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是一定社會或一定社會階級、集團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對現存社會關系自覺反映而形成的理論體系。”①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開始出現主旋律商業電影,近些年來則出現了爆發式的發展,諸如《建國大業》《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和《戰狼2》等在票房獲得成功的同時也大大調動了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感。深入挖掘主旋律商業電影的意識形態功能對提高意識形態教育效果,推進主流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傳播的作用,十分必要。
電影是重要的意識形態載體,具有極大的意識形態價值,它可以通過藝術化的敘事潛移默化地實現意識形態的隱性傳播,充分利用主旋律商業電影的意識形態功能價值對推進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大有裨益。
我們不得不正視我國當前的意識形態工作中廣泛存在著內容枯燥乏味、群眾參與率低、實效性不佳的問題,因此豐富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形式,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吸引力變得尤為重要。電影是傳播文化藝術和意識形態的手段,也是集文化藝術和意識形態為一體的載體,主旋律商業電影中故事情節與主流意識形態無縫結合,相對于傳統的意識形態傳播方式而言更能夠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吸引力,增進我國人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是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理想的傳播途徑,可以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自媒體和營銷號發布大量關于社會各個方面的新聞,不僅包括國家政治發展的新聞,還包括法制、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新聞。雖然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更為便捷的搜索和觀看新聞的途徑,但是卻沒有專業的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宣傳的平臺,各種內容良莠不齊的社會新聞和“標題黨”遮蓋了關于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人民群眾在觀看主旋律電影時,自身在悄無聲息中自覺學習和接受電影傳播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在無形間接受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主旋律電影不僅潛移默化地增強了主流意識形態對觀眾的影響力,推進了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更豐富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大城市和城鎮電影院分布較為廣泛,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讓足不出戶觀看電影成為可能,在主旋律商業電影的幫助之下可以使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和傳播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實現全時間、全空間的傳播。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集體政治會議等,傳統的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具有傳播持續時間長、傳播空間范圍大的優勢,主旋律商業電影不僅加深了主流意識形態對人民群眾的直接影響,能夠填補主流意識形態在組織傳播方面的空白,而且不斷擴大了主流意識形態在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影響范圍。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我國帶來了精神文化極大豐富的同時,也給主流意識形態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入侵對民眾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影響。主旋律電影精準確立意識形態前沿內容,明確鮮明的社會主義立場,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票房超過50億的《戰狼》,不僅展現了在困難面前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拯救我國的國民,同時也以大國的胸懷拯救非洲員工,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加深了觀眾對我國大國形象的認知,直接提高了人民群眾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自覺抵御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滲透。
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在《國家機器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一文中將影視作品傳播意識形態也歸納到意識形態的發展當中,而電影本身特有的宣傳功能對社會的各方面有著更為深刻和廣泛的影響,在滿足大眾娛樂和精神消費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統治合法性,使主流意識形態逐漸主導社會價值取向的標準。
主流意識形態是國家實行統治的合法性意識形態機器,同時也是價值導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治理國家、政治理論的基礎,在維護我國社會秩序健康穩定運行方面有著不可輕視的地位。主旋律電影具有傳播文化、引導社會價值取向的功能,不僅具有傳播政治信息、主導社會輿論、調整社會關系、提供大眾娛樂等功能,而且還具有傳播社會文化、提升廣大人民群眾政治素養、傳播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主旋律電影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將主流意識形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社會價值取向、政治生活發展走向,推動政治健康持續發展。
“社會思潮是社會存在的產物,是一定時期內反映一定階級、階層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廣泛傳播并對社會生活產生一定影響和作用的思想傾向、思想潮流。”②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社會思潮的相擁而生,其中有有利于國家發展的關乎民生的集體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也有關注社會極樂享受主義、消費主義等各種不利于社會發展的思想,眾多思想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無不采用各種營銷手段宣傳自己。而主旋律商業電影為了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無形中規避了不利于國家發展的各種消極思潮,進一步發展有利于國家社會進步的思潮。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崛起,各種社會思想和文化不斷涌入中國,使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發展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各種崇洋媚外的思想、歷史虛無主義不斷發酵,有些黨員干部甚至背離了國家的發展方向走上不歸路。在意識形態斗爭日益復雜而國家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全面提高國家的發展水平,包括黨員干部和全國人民的政治素養尤為重要。主旋律商業電影對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政治提升功能有跡可循,例如,不少黨員干部觀看《厲害了,我的國》后均表示自己作為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覺悟得到了提升,更加堅定了自己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力爭繼續做無私奉獻的優秀黨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傳播則是從內容到載體上建構符合人們心理需求和現實條件的傳播渠道,實現從價值意識到統一價值觀的飛躍,從頂層意識形態到大眾生活方式的飛躍,達到凱瑞所說的“傳播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③。一方面,主旋律電影通過隱性傳播表達文化,并逐漸地滲透到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當中,讓人們在無形中認同和接受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影響,并在實踐中以社會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主旋律電影的最大優勢是最大程度地讓觀眾產生思想共鳴,學習、理解和接受主旋律電影傳播的信息,形成思想互動,讓人們內心的道德意識和價值意識一并激發,進而在潤物無聲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
列寧曾經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我們是最重要的。”④由此可見電影是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重要方式,主旋律電影要確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確保主旋律電影掌握主流意識形態發展的大勢,就要緊緊把握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促進國家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主旋律商業電影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還需要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協同支持。第一,得到國家政府的支持。明確主旋律電影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和文化傳播的地位,協同支持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在宏觀上對電影產業進行把握和調控。第二,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堅持發展文化,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發展成果也要惠及全體人民,同時讓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主旋律商業電影。只有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共同支持主旋律電影產業發展,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才會健康持續進步。
計算機時代的到來給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帶來了許多有利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社會文化呈現多樣的發展趨勢,加之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等因素,共同影響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感染力,為此我國要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感染力。第一,加強主旋律商業電影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創新,在不同的時代發展背景下賦予主旋律電影不同的時代涵義。第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在全社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人民群眾的精神發展需求,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中出現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問題,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娛樂性和政治性是兩個不可分開的統一體,沒有任何一個傳播媒介可以脫離政治而存在,而政治也不能脫離娛樂平臺獨自發展,電影創作人員創作電影在滿足大眾娛樂的同時,要豐富和完善電影的政治內容。政治在發展過程中也要堅持一定的娛樂性,發展符合滿足當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主旋律商業電影,不要一味地為了發展政治而發展,在娛樂中注入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樣兩者相互促進,既推動了政治的發展,又滿足了群眾的精神需求。
青年一代在我國發展建設中有重要地位。一方面,青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政治學習的最佳時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應用,網絡文化的盛行,青年一代年齡較小,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極易受西方思想的影響,進而影響我國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在青年時期培養和加強青年一代的政治敏感度和固化青少年的政治信仰,將意識形態內化尤為重要。要引導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加強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發展,重視青年一代的意識形態教育,提升青年一代的政治敏感度,讓主流意識形態內化于其內心,融化為一種自主自覺的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因此不論是國家,還是人民群眾,還是電影從業人員都要齊心協力,共同支持主旋律商業電影的發展。加強我國主旋律商業電影意識形態建設,首先要培養電影方面的人才,加強從事電影行業的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電影內容的加強,對主旋律電影的內容改造,要符合國家發展的主題,緊跟國家政治發展變化的步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緊緊圍繞歷屆國家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建設,向著更加廣闊的前景進步。
注釋:
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湖南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加強對社會思潮的正確引導[N].人民日報,2005-04-22.
③[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4.
④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