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星
在新聞報道中,微視頻、長圖文、H5等深度浸入式融媒體產品的運用已經成為常態,呈現出豐富的表現形態。在人人傳播、多向傳播、海量傳播的新傳播形態下,一個融媒體產品的傳播力構建,必然要在表現形式的創新出彩上下足功夫。
在融媒體作品中,較為常見的是將沙畫、動畫、RAP(說唱)、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入新聞報道,這樣既豐富了新聞報道的內容,又提升了趣味性,讓新聞內容變得有親和力,受眾樂于主動傳播。
沙畫將繪畫、音樂與光效結合,利用作畫者的手法和沙與底部亮光構成獨特影像。這一原本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新聞傳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產生很好的傳播效果。
湖北廣播電視臺長江云制作的抗洪視頻《不忘初心,砥柱中流》,用沙畫生動地描述了南方軍民抗擊暴雨洪災的場景和故事。該作品推出后被新華網、央視網、央廣網等全國130多家網站轉載和推薦。其中,愛奇藝、優酷小米盒子等視頻門戶網站還進行了重點推薦,形成了網絡輿論宣傳的共振,短時間內在互聯網平臺總點擊量過億。
融媒體作品中,原本是熒幕傳播形態的動畫,也常見于新聞媒體用以傳播現實主義題材內容。央視影音短視頻新聞《公仆之路》就融合了三維動畫、場景動畫等形式,再現習近平總書記從黃土地到中南海,初心不變、始終如一、為民服務的公仆歷程。動畫將虛擬和現實場景無縫銜接,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完成了48年的時空漫游,集中凝練地展現出習近平總書記“永遠做人民公仆”的政治品格。
流行音樂形態RAP,以動感的節奏和韻律為當下年輕人所喜愛,運用在融媒體作品中,為作品添加了時尚感。華龍網推出的《為新時代打call:我愛你,中國》,以動新聞的形式,融合當下流行的RAP元素,讓時政新聞動起來、燃起來。
不僅是流行的藝術形態,很多傳統藝術形態也在融媒體作品中得以創新運用。比如,在地方兩會中,大眾網原創快板《贊咱山東》,就用時長不到4分鐘的短視頻,以快板書的形式輕松介紹了齊魯大地五年來發生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
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快速發展的科技技術給融媒體產品創作帶來了更多突破性和可能性。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媒體將前沿技術運用到新聞報道中,打造富有“科技性”的融媒體產品。
光明日報研發的融媒體產品“小明AI兩會”率先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用于兩會報道。在安裝了光明日報客戶端后,用戶點擊“小明”頭像進入“小明AI兩會”。只需用手機拍一張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照片,小明就能識別出照片的身份信息,展示這名代表或委員在履職期間關注的主要領域,并以人物圖譜形式,展示與其關注同樣領域的其他代表委員。同時,“小明”還能從最新的兩會報道中分析信息、挖掘數據,提供最新報道。
VR(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能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融媒體產品中的VR技術運用,讓用戶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
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飛行任務時,中央電視臺進行近距離VR全景直播。VR直播讓用戶仿佛就在發射塔的腳下近距離觀看,感受火箭發射的震撼瞬間。同時,觀眾還能在火箭吊裝、轉運等環節獲得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這次直播,讓新聞變得立體可感,開創了國內航天領域的VR直播先河。
不僅僅是融媒體產品的生產,在后期傳播中,智能技術還可以通過用戶畫像,對社交媒體數據進行收集和挖掘,用人工智能推測出用戶的喜好、行為習慣等信息,實現新聞內容的個性化推薦,提高用戶黏性,為融媒體產品的精準投放提供依據。
融媒體產品的創新背后,是高新技術的賦能。借科技之力,為融媒體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提供全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重塑了媒介形態與傳播格局。新聞工作也因此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
互動是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傳播互動性越強,用戶的參與度越高,越能夠提升受眾對媒介的滿意度。因此,在融媒體產品的內容生產上,要充分考慮用戶體驗,從用戶思維出發,引導用戶與用戶、用戶與產品之間積極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實現用戶對產品的認同感,提高傳播的到達率和實效性。
人民日報客戶端為紀念建軍90周年推出的《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H5,是互動“爆款”中的典型案例。為了銘記光榮歷史,推進強國強軍,讓用戶參與到建軍節互動中,H5引導用戶上傳照片,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生成屬于用戶年代的軍裝照片。人民日報客戶端還聯合騰訊天天P圖,做出了圖片美化效果,讓每個人的軍裝照都英姿颯爽。在創作完成自己的軍裝照后,用戶還可以將它分享給別人。在這個簡單的上傳-處理-分享環節中,用戶廣泛參與,共同完成了整個傳播過程。
在互動過程中,增強產品娛樂性是融媒體產品能贏得用戶的重要方式。游戲體驗型的傳媒產品是通過營造一種游戲化場景,激發用戶對產品的興趣,提高產品的點擊率。
由江西日報社推出的互動小游戲《中國,跳一跳》,用動漫人物跳一跳的形式,讓用戶在游戲中“跳”出政府工作報告重點,“跳”出百姓關注焦點。嚴肅的時政新聞傳播中游戲體驗頻頻成為亮點。騰訊新聞客戶端在2015年APEC會議期間推出的“元首服裝秀”H5游戲,以“為領導人換裝”的H5小游戲刷爆朋友圈。
融媒體產品的“互動性”還體現在產品制作的過程中。新華網就首次在時政新聞領域應用情感交互技術,讓用戶在產品生產中參與互動。
在李克強總理作報告的時間內,新華網通過Star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實時捕捉、收集現場30位社會各界人士的“情緒曲線”,精準分析出他們“心潮澎湃”的瞬間。通過挖掘整理這些“同頻共振”的瞬間,生產出國內首條生理傳感新聞(SGC)《“更懂你”是什么感覺,答案在這里》。
在制作過程中的互動,無疑拓展了融媒體信息采集的深度和廣度,也讓融媒體產品更科學、深入、精準。
隨著媒介的融合以及新媒介的快速發展,給融媒體產品傳播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很多主流媒體機構在基于互聯網的新傳播渠道上,實現“優勢互補”并進行傳播資源的戰略轉移,進而創造了更為寬廣的傳播空間,讓傳播發生巨大的“裂變”效應。
在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的前提下,越來越多主流媒體通過互聯網上運營的海量用戶平臺,以“借船出海”的形式提升傳播力和主流輿論影響力。
新華社“New China”賬號在臉譜、推特、優兔、Instagram、連我、VK等六大平臺使用19種語言發稿,讓總粉絲量突破了1億。同時,其主賬號的發稿量、瀏覽量、互動量等核心指標進入世界主流媒體賬號第一方陣的前列,更好地傳遞出“中國聲音”。
還有媒體選擇與商業平臺合作,共同搭建傳播平臺。比如《現代快報》與ZAKER聯合推出的地方門戶“ZAKER南京”。《現代快報》負責內容生產、運營推廣,ZAKER負責技術和渠道分發。《現代快報》的本地化資源、內容生產優勢,與ZAKER強大的平臺能力、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
除了整體傳播渠道上的借力,融媒體產品還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渠道拓展。比如經濟日報社就構建了以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為主體、社交媒體為兩翼、第三方平臺為補充的移動傳播新媒體格局。針對當下火熱的短視頻產品,經濟日報社專門成立“短視頻工作室”,同時在抖音、快手等平臺推出“小林侃數”等品牌欄目,進行裂變式轉播。
除了常見的微信、微博、客戶端、官網等線上渠道,融媒體產品的傳播還可以從“線上”延展到“線下”。新華網與新華社多個部門合力打造的“點贊十九大中國強起來”大型互動活動,就在發布一系列融媒體產品的同時,創造性地利用共享單車的掃碼功能,讓用戶在騎行時掃描二維碼參與活動,收聽文體明星音頻,在騎行中為十九大送上祝福。該活動實現了融媒體產品裂變式傳播,成為“30億級”互動產品。
實踐證明,多元化表達,多技術運用,多角色呈現,多渠道傳播,已成為融媒體產品生產的新趨勢。打造“爆款”融媒體產品,就是打造智慧型媒體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