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亞紅
互文性,又稱為文本間性,通常是指兩個或多個文本之間的關系,其中一個文本被模仿或包含在另一個文本當中。“互文性文本”主要是通過這一文本中某一部分在另一文本中的重復來實現的。互文性概念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針對當時的結構主義和形式主義文學理論,將文本當成一個自足的封閉體系。在經過艾略特對于文學的互文性研究,以及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將其研究擴展到整個歷史文化背景之后,保加利亞學者克里斯蒂娃將“互文性”的范圍從歷史背景擴展到生命本能和歷史積淀,從而產生了廣義上的互文性意義。
互文性的核心要素有三個,即文本A、文本B以及這兩個文本之間的互文性聯系R。狹義的互文性的聯系只是指文學文本的互文性研究,而廣義上的互文性卻包括非文學的藝術作品,人類的各種知識領域、表意實踐,甚至社會、歷史、文化等都看作互文。
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文本的構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轉化。《演員的誕生》作為電視節目文本,自然也不能脫離互文性的研究范圍,從其作為節目本身整體與整個社會文化語境的互文以及內容和形式與其他文本的互文中都可以論證這個原理。
文本的產生,與創作者相關,與接受者相關,同時也必然與整個社會語境相關。電視節目作為一種媒介文本,天然就受到社會語境的影響,與社會語境產生互文,《演員的誕生》自然也不例外。
1.演技與行業現狀的因果互文
中國當前的娛樂行業充斥著一些“怪現象”,它們的形成與我國娛樂行業以及娛樂產業的不成熟、不平衡發展有著直接關系。具體來說,在國內,我們的演員與偶像沒有明確、清晰的界定,衡量一個演員或者偶像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其流量影響力,也就是粉絲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觀眾的觀看習慣也造成負面的傷害,因為喜歡“偶像”,而對其演技盡可能甚至是無底線地寬容。同時,也對行業規則與發展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害,好的演員、真正的演員難以出頭,面臨著收入與付出的極度不平等,長此以往,人才的缺失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以上種種問題,導致娛樂行業怪象叢生、群魔亂舞,觀眾也對各類國產影視作品失去了期待,形成了習慣。而在這時,《演員的誕生》這樣一檔關于“演技”的節目應運而生,從題材選擇上來說,與當前大的社會語境產生了互文。
2.演技與演員的身份認同的必然互文
一個好的文本作品,互文總會隱現其中,有一些內容總是經常出現在各種不同的文本中,有一些形式總是被經常運用在不同的時期里。例如愛情的堅貞、英雄的偉大以及各種人類形成“通感”的美好情感;例如《灰姑娘》這部受到觀眾喜愛的藝術作品,它是一本書、一臺話劇、一部電影,它運用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同的形式之間在創作過程中發生了互文。而一個好的演員也需要與他的身份認同之間產生某種互文,這種互文通過總結歸納則會形成演員的認證標準。
對于《演員的誕生》節目主體中的互文性,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節目內容,一是節目形式。
1.內容的互文
從節目內容上來看,其互文性主要體現在對于經典影視作品的重新演繹。在經典作品改編過程中,將會產生對于不同演員的互文、不同表演模式的互文,即舞臺劇表演與影視劇表演之間的互文以及不同創作者之間的互文。在整個節目的播出過程中,每一期有3-5個故事的演繹,其中90%以上的劇本都是來自于對于經典影視作品和舞臺作品的改編。由于樣本過多,筆者在這里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我的父親母親》《胭脂扣》《我的前半生》《大紅燈籠高高掛》《風聲》來進行分析。
(1)演員與演員之間的互文。一部相同的作品,由不同的演員進行演繹,會呈現不同的觀影體驗,但是在一些畫面、氣氛、臺詞、矛盾的表現上,不同的演員處理同樣的人物時,是具有互文性的,是互相借鑒、彼此聯系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章子怡和鄭昊分別飾演招娣和駱長余,而在《演員的誕生》中,鄭爽、任嘉倫二人同樣演繹了這兩個角色。他們表演了一個相同的故事、相同的人物關系、相同的勇敢追求愛情的年輕人,在人物的處理塑造中卻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感覺,相比章子怡表演的執著、勇敢、激烈的招娣,鄭爽版本的招娣則是更內斂而羞澀的。
(2)表演模式之間的互文。舞臺化與影視劇的表演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而在節目中,大部分經典作品的改編都是用不同的表演模式展現同一個作品,并且將這兩種不同的模式進行了互文性的融合。例如在《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節目表演中,舞臺上時隱時現的紅色燈光,伴隨著演員的表演、劇情的進展外化了整個故事的情感表達,點燈、滅燈、封燈的變化,人物生死的反轉中舞臺化蒙太奇的表達方式,都讓這個故事有了“異質化”的提升,改編不是不變,而是求異。《我的前半生》中,舞臺燈光的使用使整場表演在同一個空間里產生了4組人物關系的對話,將人物心理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刻畫,并且整個過程毫無違和感,展現了舞臺表演的魅力。
(3)創作者之間的互文。經典作品的改編其實就是一場二次創作的劇本,它需要一個新的創作者,而原本的劇本和新故事的創作者之間就有了一個新的互文,在改編中,前者與后者之間是一種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是一種相同而又不同的互文。在《演員的誕生》中,對于新舊兩個文本之間的改編,是一個壓縮、精簡或者添加、復化的再創造過程。在有著大量信息容量的影視劇中,選取最精彩的一場,穿插進各種信息,組成一個15分鐘新的“小”作品,這是一種互文性的轉化,是創作者互文性功力的體現。電影《風聲》的改編就是一個縮減的過程,電影中,在所有的鋪墊、解釋、矛盾的一步步推進中完成懸念的一個個設置與反轉;在節目中的《風聲》則是將所有的矛盾與反轉凝結在一場戲中,通過演員的肢體細節、眼神轉換和臺詞的融合,形成反轉,再通過舞臺劇的“場”的轉換,完成對情緒的極致表達。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的改編則是另外一種互文的轉換形式,它是基于原文本的添加、復化的過程。從原劇到改編,沿用的是相同的人物關系和矛盾基礎,添加了新的內容,一場原本沒有的飯局,一場各懷鬼胎的對話,一組掩蓋在平靜水面下的暗涌的矛盾,運用舞臺化的表達方式展現在了一個空間中,完成了所有人物關系的心理對話。
2.形式的互文
從節目形式來看,其互文性主要體現在近幾年來頗受歡迎的明星競技類電視節目的運作模式中。這種互文主要表現為四個部分,一是大咖導師+演技“素人”+熱點人物的人員安排,二是導師的“人物功能設定”,三是導師+內行+觀眾的投票淘汰機制,四是無處不在的廣告植入。
(1)節目人員安排上的互文。自《中國好聲音》走進大眾視野并引起強烈反響后,導師成為各類電視綜藝節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經歷《夢想的聲音》《天籟之戰》等一系列的導師+素人競技類節目和以《我是歌手》為代表的歌手表演+觀眾投票的明星競技類節目之后,競賽真人秀的運營模式趨向成熟。《演員的誕生》中大咖導師+演技“素人”+熱點人物的人員設置借鑒了各類競賽真人秀的運營機制,并做出適合自己的調整和安排,形成其在形式上與明星競技綜藝節目的互文,使得它的表達更適應觀眾的收看習慣。
(2)導師功能設定中的互文。在各類競賽綜藝節目中,導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導師在節目中通過對選手的點評體現其價值。在節目中,不同的導師通過自身不同的點評風格承擔不同的節目角色,《演員的誕生》也是如此。在節目中,除了章子怡、宋丹丹、劉燁這三位常駐導師之外,還包括后來的胡軍、陶虹等飛行嘉賓以及助演嘉賓。在對于演員的點評中,章子怡是一位非常嚴格的導師;宋丹丹是一位對于藝術、對于表演有著深厚造詣的導師,點評總是會有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某種程度上來說,承擔了制造矛盾的角色;劉燁,在他的點評措辭中,總是充滿著鼓勵與支持,盡管這樣一度讓人吐槽他不專業,但在節目中他與章子怡一起奉獻了許多“高級表演”,他是一位鼓勵型導師。以上三種“功能”的有意或者無意的形成,使得綜藝節目的“綜藝感”有了支撐的框架,與其他各種電視節目中的導師設置產生了“功能”上的互文。
(3)投票淘汰機制的互文。既然是比賽,在有學習與收獲的同時,自然也有輸贏,會有晉級與淘汰。在《中國好聲音》中,導師對于選手的去留擁有著話語權,決定比賽的淘汰機制;在《我是歌手》中,觀眾的投票擁有絕對權力;最后到《演員的誕生》,將這些機制疊加,并加入10位專業評審,產生了對于選手淘汰機制的互文。
(4)無處不在的廣告植入。廣告在電視節目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以至于各類綜藝節目出現“金主爸爸”的說法。在今天各類綜藝節目如火如荼的時代,無處不在的廣告植入成為電視綜藝節目的一部分。廣告圖標頻頻出現,如廣告語隨時加入節目環節,廣告產品的特寫加入剪輯畫面等。在《演員的誕生》中,無處不在的R11也證明了廣告植入的盛行。
互文性體現在文本與文本之間、文本與作者之間、文本與讀者之間、文本與語境之間,是一種有選擇的聯系,并不是任何兩個文本就可以產生互文。精確選擇的互文會使兩個文本之間產生互利共生的關系,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失敗的互文則是寄生的關系,對于經典文本甚至是有害的。
精確選擇的互文,主要傾向于文本內容的互文性選擇。在《演員的誕生》中,兩個文本之間形成良性互文關系的占多數,但也有一部分劇本二次創作是不恰當的,以至于在舞臺展現時出現問題。例如《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改編,演員之間的互相不信任、改編創作的劇本中包含巨大的信息量,觀眾處于不斷接受信息、接受人物設定的過程中,難以深入感受演員表演的深層情感,到最后反倒會認為整場戲太鬧騰。
互文不是全盤接受,亦不是全盤否定,是對于得到觀眾認可的文本的取長補短的互文。全盤接受的互文是無意義的,是對于經典的消費;全盤否定的互文,則失去了互文的本質,是對于經典文本中藝術性的抹殺。只有繼承經典文本中感人至深的部分,并融入自身創新的內容,才可能實現互文性理論中的互利共生狀態。
從節目的形式互文來說,從機制上看是一種積極的互文,然而在制作上,它也沿襲了當今電視節目創作中的一些陋習,一是低級懸念消耗明星,二是話題新聞損耗觀眾期待。在第三期的預告花絮中出現了王俊凱怒懟章子怡的畫面,這對于觀眾來說,是帶有傾向性的誤導,這樣的低級懸念會對明星形成不良的消費。《演員的誕生》頻頻登上熱搜,卻不是因為口碑,而是因為引起觀眾反應激烈的各類話題新聞。
互文性在運用于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實踐中,目的是求異,而不是圖同。互文性理論對于電視節目的指導意義體現在如何做到在對已有文本的互文中產生新的意義,這才是電視綜藝節目創新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