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亞嵐
《互聯網時代》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深入、客觀地解析互聯網的大型紀錄片,全片共十集,每集50分鐘。以往的科技類紀錄片,缺少人文情懷的表達,給科技類紀錄片套上高大上的枷鎖,給人一種思維定勢——人文性不宜用于科技類紀錄片中。該片打破了傳統科技類紀錄片的一般范式,將技術性的東西虛化,將鏡頭從技術畫面的呈現轉向普通大眾,講述在互聯網時代下普通人民的生活現狀、社會的發展變遷以及當今社會網絡技術帶給我們的影響;在歷史的呈現上,以史開篇,敘述過程中聯系歷史,在講述科技發展史的過程中添加口述史,使本片既充滿人文性又具歷史性。
人文性即人文情懷和人文關懷,一般認為,是對人的生存現狀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關注人的命運、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不同的感受,關注人的深層的心理狀態和與之相聯系的社會背景的變遷。就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來說,該片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這三個方面:以人為本、平民視角、關注社會。
人文的第一要素是人本,通俗點講,就是在紀錄片中要將人置于中心位置,講述人的故事,挖掘人的感情,關注人的現實生活,體現人的尊嚴與自主性,并且要能站在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讓觀眾在觀片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性化與人情味。而這種人性化與人情味,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故事化是當前紀錄片敘事的主要手段,紀錄片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故事中。《互聯網時代》另辟蹊徑,將敘述的對象從技術轉向人,通過講述互聯網時代人的故事來展現科技。其人文情懷也通過故事來體現,如故事中的細節,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注弱勢群體。第三集《能量》中,以四個故事體現出互聯網的力量:2012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遭受暴雨期間,志愿者義務組團開車去接被困機場的群眾;菲特臺風期間,志愿者支援浙江余姚;魔豆媽媽們幫助癌癥媽媽開網店;休·埃文斯關注國際貧困,創立國際扶貧基金,呈現出人性的真善美。這四個故事,看似在講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現象,但其實是反映互聯網時代下的一種溫情。
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被采訪者。就本片來說,創作者在采訪時,將受訪者與采訪者置于平等的地位,就采訪問題與受訪者進行交流。從畫面呈現的內容來看,受訪者處于一種相對輕松的狀態,如采訪的環境往往是他們的辦公室、家里或者咖啡廳這些他們非常熟悉的地方,敘述時也采用比較輕松的聊天的方式,不再是以往正襟危坐在攝像機面前。而這種不受拍攝者干涉的輕松的交流方式,使得畫面內容更加自然。受訪者在陳述觀點時,他們的肢體語言很豐富,呈現給觀眾的就是雙方交流的一種狀態。例如在談到較深刻的內容時,受訪者會低頭沉思片刻再發表見解,在采訪中,充分體現出受訪者的自主性。
平民視角是紀錄片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這種手法使得紀錄片充滿生活性,也是作者表達人文情懷的一種手法,通過講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將片中的主人公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拉近觀眾與片中人物的心理距離。
《互聯網時代》中,普通人物構成了片子的敘述主體,這是作者敘述視角的轉移,也是人文性的一種表現。以往的科技類紀錄片中,敘述主體往往是技術或是和技術相關的人物,片中很少見到普通大眾出場,《互聯網時代》將敘述的主體從科技轉移到普通人的身上,普通人的故事成為本片最大的看點。如第三集《能量》,普通人的故事構成了本集的重要內容,通過講述這些人的故事來展現互聯網時代的特點,使得片子的內容貼近大眾,而作者視角的轉移正是人文性的體現。
敘述語言由說教向陳述的形式轉變,是《互聯網時代》在敘述方式上顛覆傳統科技紀錄片的又一體現,也是人文情懷的一種表達。本片在敘述的過程中,采用敘述性的語言娓娓道來,與以往科技類紀錄片普及知識的敘述語言不同,在這種敘述方式中,作者不會直接給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緩緩推進,這是一種充滿人性化的敘述方式。如第六集《遷徙》在講述網絡對年輕一代婚戀的影響時,創作者沒有直接指出互聯網對年輕一代婚戀的影響和這背后的原因,而是通過給出英國、美國和中國網絡見面交友的數據,讓觀眾自己得出互聯網正在解構傳統的婚戀模式這一結論。而為何會產生這種現象,創作者也沒有自己得出結論,而是通過百合網首席執行官田范江陳述的一段話來點明:“婚戀是人們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自然也會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和改變,特別是對于新的一代年輕人,他們非常小的時候就開始使用互聯網,可以說他們對于互聯網的熟悉和依賴是與生俱來的。因此,當他們長大之后,很自然也會利用互聯網來尋找自己的伴侶。”這種首先拋出問題,然后通過采訪從專家口中說出原因的表達方式,比創作者直接通過解說詞講出來更令觀眾信服,也更具說服性。
“平視”是一種拍攝角度,指鏡頭與被攝對象處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其視覺效果接近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眼睛觀察事物的視線。平視鏡頭體現創作者對觀眾和被攝對象的尊重,體現出創作者真實、客觀、公正的態度,這正是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在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中,平視鏡頭運用最多,不管是曾經的互聯網之父,還是利用互聯網犯罪的罪犯,或是坐在地上沉迷于網絡的“低頭族”以及痛失唯一兒子的母親,創作者都采用平視鏡頭,絲毫沒有流露出崇拜、鄙視、同情和可憐的感情。采用平視鏡頭拍攝,拍攝者只是充當記錄的角色,在拍攝過程中不摻雜自己的主觀感情,讓被攝對象受到尊重,也有助于他們真情的流露,為創作者挖掘人物感情創造條件。對于觀眾來說,這種不加干涉的拍攝態度也讓觀眾感到被尊重。
人文關懷要求關注人的生存現狀,這就要求在關注人的同時,還要關注人所生存的社會,在肯定社會進步時,也應該看到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片在肯定互聯網給社會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也將視線聚焦于其對社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上,探索其對人的影響,尋找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技術給社會和人帶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們人類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應該怎么辦?本片在充分肯定技術發展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和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將敘述視角聚焦在我們身邊的這些社會問題上,如技術會不會代替人、網絡社交成癮淡漠了對身邊人的關注、犯罪感的降低促使網絡犯罪加劇、技術的進步拉大了貧富差距、在網絡游戲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以及網絡暴力對人的傷害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當前社會正在經歷的和即將要面臨的。創作者通過對比的方式,將這些社會問題一一呈現出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敘述中也夾雜了創作者濃濃的擔憂之情。
一個優秀的紀錄片創作者,一定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紀錄片。《互聯網時代》通過在片中加入人文性的視角來敘述,使片子充滿了人文關懷,與此同時,也體現出創作者的人文情懷。總的來說,《互聯網時代》是科技類紀錄片在創作上所進行的一次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