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寧
《天才槍手》于2017年10月上映,是一部沒有知名演員陣容和強大宣發團隊的小成本電影,以黑馬之勢取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堪稱“口碑炸裂”的泰國青春片。影片將古典音樂的審美功能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從影片的敘事層面,還是表情層面,古典音樂的加入都極大程度提升了影片的戲劇張力,形成了電影中獨特的審美符號,視覺聽覺幻覺全面升華。
古典音樂作為電影配樂,因其自身的便簽式的符號化特點,相比于其他電影配樂有著很多特點,為影片增加了特殊的格調和記憶。電影《天才槍手》大量使用古典音樂做配樂,正是借助古典音樂的符號功能,營造出特殊的影片格調和味道。
被稱作“嚴肅音樂”的古典音樂通過曲式、音調、格律、速度以及獨特的演奏方式展示了它獨特嚴謹的方法和規律。又因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于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古典音樂本身就象征著“品質”“經典”“嚴謹”。所以,古典音樂與電影的碰撞,讓電影這門年輕的藝術也變得更加厚重、嚴肅和經典。讓普通尋常的電影故事披上古典音樂的高雅外衣,提升了電影的格調,在觀影人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記。
《天才槍手》中大量運用了貝多芬和莫扎特的曲目。貝多芬和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除海頓之外的代表人物,是古典音樂的正統,作品發人深思,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致愛麗絲》《土耳其進行曲》《A大調鋼琴奏鳴曲》《小步舞曲》《G大調弦樂小夜曲》《魔笛》《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這七首古典音樂代表曲目的運用使電影《天才槍手》具有一種獨特的古典氣質,厚重感油然而生。
每當談到或聽到古典音樂,內心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經典”二字,腦海泛起的陣陣波瀾也總與自己曾經的某段回憶有關,而這種懷舊味道的體驗往往被埋藏在內心深處,它更像是不可替代的一種符號、一種味道、一種印記,是真正獨一無二的獨家記憶。而正是因為音樂的自律性,可以純粹憑借旋律和節奏等音樂元素的組合,經過聽者的感官處理,喚醒內心深處的記憶睡獅,加入適當的聯想和想象,將存放在聽者記憶中的情感體驗通過客觀的音樂形式激活,從而達到渲染某種情緒,表現相關主題的目的。
影片中使用的《致愛麗絲》《土耳其進行曲》《A大調鋼琴奏鳴曲》《G大調弦樂小夜曲》《魔笛》《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是盛行數百年的世界名曲,伴隨一代又一代人成長,這種陪伴是不分國界、民族和地域的,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因此當影片出現此類名曲的時候,會油然煥發出一種熟悉感和親近感,同時激發喚醒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和記憶,形成大范圍的共識效果。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天才槍手是》是一部泰國對外出口的影片,作為出口影片如何營造出無地域差別的熟悉感和親近感是十分重要的,這也為《天才槍手》不菲的中國票房打下夯實的情感基礎。
作為音畫結合的電影,音樂是其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作為音樂重要組成部分的古典音樂,相比于其他電影音樂更多了許多獨特的氣質,它對故事情節的發展、主題的深化、劇情張力的增加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電影《天才槍手》中的古典音樂不僅僅作為配樂存在,更重要的是直接對劇情的發展走向起到了直接推動和間接暗示性效果。
電影音樂的敘事性研究由來已久,影片中的音樂能直接作用于影片的情節,作為重要線索和道具出現,對人物的動作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影片中天才少女小琳策劃作弊這一情節中,將傳統選項ABCD設計成四首古典音樂的鋼琴指法(A:貝多芬《致愛麗絲》;B: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C:莫扎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D:佩措爾德《小步舞曲》),這一設計成了影片最大的亮點之一。這么設計不僅是出于視覺美學的考慮,更是影片敘事的需要和要求。
首先,女主人公小琳要開鋼琴班教學賺錢,倘若用簡單的暗號,一些學渣會不交錢搭順風車。從密碼學的角度解釋,密本不能提供高頻詞匯可供破譯,尤其是那種簡單的手勢,很容易被識破,要想成功作弊,就得交錢去鋼琴班學習。
其次,古典樂代替單個字母作弊也是為后續劇情做了鋪墊。最后一場作弊,班克被拘禁,小琳獨自一人記下了所有答案,靠的正是鋼琴旋律,因為記旋律比記字母容易,記憶更加深刻形象。
最后,片中班克醒腦時所聽的是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有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樂確實可以提高聆聽者的智商,特別是《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又稱K448樂曲,這種現象被稱為神奇的“莫扎特效應”。
由此可見,影片選用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不僅僅是出于視聽審美需要的植入,更是具有實際科學理論根據的道具需求,符合人物性格需求和影片真實性需求。
電影音樂的預示性作用早在19世紀歌劇領域中就已經開始使用,電影中每個人物都有其獨有、特定的旋律來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劇情中,這個人物即將登場;或暗示逐漸淡出、走向消亡。
《天才槍手》中班克出場時耳機里聽的歌劇是莫扎特《魔笛:第十四號夜后詠嘆調》第二幕:復仇之火在地獄里燃燒。第一句詞就是:“我心中的復仇之火在地獄里燃燒,死亡與絕望把我包圍。”
縱觀莫扎特生平可知,莫扎特一生漂泊勞碌,是音樂界公認的曠世奇才。《魔笛》是莫扎特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完成的,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劇。當時的莫扎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精神處于極度絕望的境況。他借用該歌劇影射奧地利封建政權愚弄人民并鎮壓“共濟會”的行徑,反映以黑暗(夜女王)為象征的封建勢力最終必定要滅亡。
班克作為學校的優等生,與莫扎特驚人地相似,有著天賦異稟的智商卻出身貧寒,母親依靠在洗衣店洗衣為生,與同為優等生的小琳以及其他富二代同學相比顯得異常寒酸。而莫扎特遺作《魔笛》也預示班克的人生即將走入黑暗,班克的人物形象終將黑化。而歌詞“我心中的復仇之火在地獄里燃燒,死亡與絕望把我包圍”,同樣揭露班克對生活的不滿,對社會不公的仇恨心理,心中仿如燃燒著復仇的烈火,隨時可能噴薄而出。
電影中,音樂在大部分時間承擔著表情任務。同時音樂絕不是毫無理由的堆砌,而是在需要表情的情節段落恰如其分地展示,通過“起承轉合”的原則來完成劇情和音樂的發展。古典音樂以自身復雜多變的音響效果,包括各種樂器的音色、旋律、音調、曲式等豐富的因素,最為直接地把電影和觀眾的情緒溝通起來。
電影中的古典音樂對人物的情緒和情感具有高度的概括和表達能力,通過律動的不同,勾勒人物內心的世界,使得觀眾能夠透過熒幕感知到人物的情感色彩,促使整部影片與觀眾情感能夠產生共鳴。
影片《天才槍手》開頭,優等生小琳利用自創鋼琴作弊方法,成功幫助格蕾絲完成考試作弊,此處運用古典音樂《致愛麗絲》。此曲采用回旋曲式,結構是ABACA的形式。A為整首小品的疊部,B、C兩部分則為兩個插部。A部分有三小樂句,共22小節(不計原樣再現的兩次),B部分分為兩個小樂句,共15小節,而C也可分為兩個小樂句,共22小節。音樂流暢、歡快而華麗,溫柔而親切,仿佛是男主人公不斷地回應著戀人的絮語,營造出一種歡快動人、輕松愉悅的氛圍。而這種音樂氛圍正好展現了小琳和格蕾絲兩人作弊成功的愉快。考試作弊本身是違背學生道德誠信的行為,但此處用輕快的《致愛麗絲》營造作弊成功的喜悅和歡快情緒,讓觀眾弱化道德約束,產生作弊成功的刺激和快感,為今后持續大范圍的作弊,人物走向道德和法律的深淵埋下伏筆。
大量古典音樂的運用為影片奠定了情感基調和故事基調。影片《天才槍手》中所使用的7部古典音樂作品中,有5部和莫扎特相關,分別是《土耳其進行曲》《A大調鋼琴奏鳴曲》《G大調弦樂小夜曲》《魔笛》《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如同天才音樂家莫扎特一樣,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一群天才,音樂作者和電影主角特質吻合,注定了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在高智商人群中發生的故事,十分吻合片名《天才槍手》中的“天才”二字。
歌劇《魔笛》透著莊嚴、肅穆的氣氛,在這部歌劇中,我們可以看出莫扎特所呈現的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均衡、對立理念,王子塔米諾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鳥人帕帕基諾則是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的一方,祭司薩拉斯特羅也以其高貴的情操來感化夜后的報復。歌劇中的王子塔米諾仿佛是在映射女主人公小琳,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鳥人帕帕基諾則是班克,意味著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的一方。通過歌劇本身的音樂情感和故事線索渲染出影片的情節情緒和走向,暗示著這是一場關于物質名利的追逐游戲,女主人公小琳也將以可貴的情操來感化掉入深淵的班克。
古典音樂運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制作層面的優勢——版權優勢。按照《伯爾尼公約》的約定,著作權作品是享有其保護期限的。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五十年;如果是匿名作品,保護期為作品發表后五十年。若作者之后公布身份,那么保護期自動改為參照前一項。而這里提到的“古典音樂”的概念,泛指所有非現代作曲的音樂,至少是60年前的。所以,古典音樂早已過了《伯爾尼公約》約定的著作權作品保護期,已經流入了公版領域,所以一般的樂譜是不受到版權保護的。
而《天才槍手》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成片僅約合人民幣1200萬元,使用這些沒有版權保護的樂譜,進行演繹使用,可以極大程度縮減成本。古典樂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在節約成本的同時還能帶來最大的視聽體驗,為影片效果的呈現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古典音樂的使用幫助影片《天才槍手》營造了高雅的藝術印記,喚醒觸發了受眾獨家的記憶經驗,直接推動了劇情的發展,間接暗示了人物性格的變化走向,連接溝通了電影和觀眾的情感情緒,最大程度地節省了音樂版權成本。影片將古典音樂藝術與現代電影藝術交匯融合在一起,兩者產生裂變與深化的組合效果,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饕餮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