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時秋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列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七大戰略”之一,是一種長遠性、前瞻性、全面性的總布局。中國過去總體是農業國,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之一是鄉土文化。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鄉村振興對于中國走出“中等發達國家陷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連接黨和人民的橋梁紐帶,媒體應提高對新時代下鄉村振興戰略報道的思想認識,在宣傳農村產業發展、村居環境及鄉風改善和積極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方面發揮媒體應有的作用。城市電視臺作為承上啟下的媒體,需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報道上,把握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變化,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報道推動當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力爭用準確到位、出新出彩的報道內容給城市觀眾和農村觀眾更多深刻啟示,從而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使鄉村振興戰略更有效地實施。
城市電視臺身處都市,更多關注的是市區新聞。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則要求電視媒體加大對農村這塊宣傳短板的關注,并重新審視城鄉關系。過去,農村與城市大多是從屬關系,而現在農村的發展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城市的發展戰略。因而城市電視臺在鄉村振興戰略報道中,可定位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加速器,例如多報道城鄉結合改造成果,并在報道中一邊宣傳政策,一邊收集反饋信息,以便幫助各項政策更精準地落實。
另外,城市電視臺也應該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機。在多次采訪中,筆者發現,不少農村擁有極具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但由于缺少宣傳,導致外界無人知曉,優質農產品無人問津。因此,城市電視臺應該幫助農村打通各個流通渠道,除了宣傳產品,還應該向外界介紹流通平臺,例如宣傳電商平臺。電商平臺是信息時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是將城市購買力引向農村的便捷方式,更是解決經濟不均衡發展的利器。城市電視臺應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報道,助力農村將“綠水青山”兌為“金山銀山”。
最后,城市電視臺也應該成為促進城鄉和諧的重要陣地。例如捕捉淳樸民風,挖掘典型事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可以借鑒一些問政類的節目或新聞報道,為鄉村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助力鄉村人文精神發展。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不少地區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頗有成效。以廣州為例,近年來廣州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釋放土地資源紅利,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立高端高質高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著力在農村人均收入和人居環境建設上有新突破。農民切實地感受到了農村的變化,享受到了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做深、做活、做透地區新農村建設成果的報道,是電視媒體的義務和責任。為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城市電視臺就同一話題,應選取農村觀眾和城市觀眾都感興趣的角度進行報道。
若想關于農村改革政績的報道生動,操作性較強的一種做法是選取典型個案,以亮點帶全局。新農村建設成果中的“亮點”通常是農村里的新鮮事,不但農民感興趣,城市居民同樣感興趣。例如,廣州部分農村地區土地貧瘠,于是引入了無土栽培技術,這個無土栽培技術就是一大亮點。若想引起觀眾的興趣,記者不光要“看熱鬧”,還得“看門道”,也就是除了介紹無土栽培技術的優勢及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外,還可以挖掘推廣無土栽培時碰到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事跡等等,重點尋找有故事性的細節。再比如,不少農村重視人才,積極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返鄉大學生創業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從失敗到成功的歷程也是亮點。
若希望報道更全面更立體,記者可以多角度進行對比報道。例如從國內外其他地區的農業發展中,找出與本地農村發展特色相關的成功經驗進行對比,報道兩者的區別及借鑒方法。例如,國外的都市農業和目前廣州周邊的鄉村旅游經濟有異曲同工之妙,廣州農村可否完全照搬都市農業等話題,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農村改革政績,甚至給予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一定啟示,使報道的新聞價值得到有效性延伸,形成持久良好的傳播效果。
鄉村振興戰略報道當中,最具挑戰性的環節之一是面對面采訪農民。許多城市電視臺的記者沒有農村的生活經歷,也少有與農民打交道的經驗,這容易成為采訪障礙,容易導致難以問出所需要的材料,或難以挖掘生動的事例。因此,采訪前需就對農采訪這一環節做充足準備,平時也應該多做相關儲備。
例如,如果采訪內容與農作物有關,可以提前查看作物的生長特點以及相關種植技術的種類,尤其是最新種植技術的發展歷史和應用情況,這樣容易激發采訪對象的談話興趣。如果采訪內容與農村的法律糾紛有關,可以事先向駐村律師了解情況,從搜集的資料里尋找采訪對象的法律訴求,這樣在實際采訪中容易激發采訪對象的談話意愿。
不少村民文化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若想提高采訪效率,可以事先拜托通訊員幫忙尋找有一定表達能力,或有表達意愿的村民作為采訪對象。如果來不及篩選,可事先預約村委會的工作人員做向導。
在對農采訪中,較容易出現的狀況是,村民閑聊的時候語言順暢,一到正式錄影就打結巴,甚至說不出話來,這和環境、氛圍、拍攝手法、提問技巧等因素都有關系。根據筆者經驗,把拍攝地點選在田間地頭或農民的家門口,可以緩解緊張氛圍;攝像選擇稍側的位置錄影,以及換小麥克風進行收音,也可以有效緩解農民的緊張情緒;最關鍵的是記者的提問方式,通常從細節問起比較容易獲得理想答案,例如有一回筆者向村民提問“技術改良后,生產和生活有什么變化”,村民只能籠統地回答“越來越好”,后來筆者換把問題細化成“收成增加了多少,工作時間減少了多少,果子的個頭、甜度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些變化”,村民便娓娓道來。
城市電視臺所做的鄉村振興戰略報道,很多都是新聞策劃,需要村干部面對鏡頭做一些概括性總結。但實際情況是,有些村干部雖然能干,但并不擅長做高屋建瓴的發言,這個時候需要記者幫忙引導和歸納。例如采訪內容關于農村人才結構的優化,記者可以引導村干部介紹近年來返鄉創業大學生的數量增加情況,他們主要從事什么產業,帶來了什么新技術,為鄉村經濟帶來哪些改變,再引導村干部介紹大學生村官的情況,談談大學生村官對鄉村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帶來哪些改變。
鄉村振興戰略報道傳達政府力量,傳遞農民心聲,城市電視臺應樹立牽線搭橋服務意識,用接地氣的方式使報道活色生香,多用群眾的語言提升傳播效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