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亞茹
微信公眾平臺的產生是自媒體時代到來的重要表征。微信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一方面方便了公眾的交往與信息傳遞,另一方面,其廣泛應用也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給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資利用的條件和土壤,考驗著運營者和用戶的道德水準。所以,研究微信公眾平臺道德失范及其治理,是學界和政府部門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第一,預設語境引起理解偏頗,導致虛假信息和謠言橫行。微信公眾平臺為某些信息發布者預設語境提供了便利。基于某種動機和目的,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發布者完全可以預設語境,置公眾心理與認知于“語境盆地”,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碎片化的場景和信息,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和全貌,這就為語言暴力、謠言以及撕裂社會心理認知提供了條件。
第二,碎片化的信息引起碎片化的誤讀,導致理解偏離事實真相。社會公德以及道德約束需要社會成員的自律和他律,但是由于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甚至有些是經過人為“掐頭去尾”的加工和處理的,這就難免引起閱讀者的碎片化閱讀和理解,而導致對事實真相的實際偏離,給社會治理留下隱患。
第三,負能量的個性化語言和描述,污染了公眾的精神生活和虛擬空間。微信公眾平臺具備個性化特征,其信息發布者往往為了聳人聽聞、吸引眼球,用非常規的、個性化的語言來發布信息、短視頻,甚至用低俗化、謾罵式的語言來描述事情和進行事件評價,甚至進行人身謾罵和暴力語言攻擊,危害網絡正常秩序,污染公眾精神生活。
第四,標題黨肆虐引起公眾焦慮,撕裂了公眾認知,影響了社會穩定。微信公眾平臺往往標題黨肆虐,用標題吸引公眾,夸大其詞而背離事情真相,造成不明真相的閱讀者產生心理和情緒波動,撕裂公眾正常認知和判斷,給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和困擾,影響社會秩序穩定和社會治理成本增加。
第五,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詐騙的案件時有發生,沖擊了社會誠信與法律底線。近年來利用微信詐騙的案件時有發生,尤其是騙財騙色的案件層出不窮,甚至發生惡性案件,給受害人造成身心傷害和財物損失,從道德和法律雙重層面為社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
第一,微信公眾平臺自身存在“短板”。主要表現在:其一,信息發布的便利和傳輸的快捷,每天都會產生大量信息,而謠言和不實信息難免存在。其二,微信公眾平臺信息發布者基于不同動機和目的,會傳播正能量的東西,也會傳播黃色、暴力等負能量的東西,沖擊社會道德和公序良俗,消解正常的社會心理和良好秩序。其三,微信公眾平臺中許多信息似是而非,好壞、真假的界定并不容易,這也為治理帶來了挑戰。其四,微信公眾平臺的粗俗語言和網絡暴力以及傳播個人隱私,也沖擊了社會道德。
第二,微信公眾平臺法治邊界欠清晰。由于微信公眾平臺屬于自媒體性質,與傳統媒體相比,管控上存在很大差異和法律上的非確定的邊界,這就難免使得管理存在復雜性和難度。微信公眾平臺法律邊界的模糊,直接導致法律干預的困難和尷尬,尤其是法律無法及時對微信公眾平臺媒體人的道德失范行為做出準確的裁定,從而造成自媒體發展和使用的迅速廣泛與法律條文以及監管的非同步性和非平衡性。一些人基于自身利益,散布謠言,進行詐騙,竊取用戶隱私,甚至在顛覆社會道德的同時,有違法犯罪的行為,為社會治理工作帶來難度和新挑戰。
第三,微信公眾平臺監管有難度。其一,信息量大。每天有大量信息產生,監管的難度和工作量非常大。其二,出現違法和道德失范現象往往只能事后處理,所以監管給人的感覺就是事后“滅火”或者“清障”。其三,微信公眾平臺的監管需要各部門配合。僅僅靠政府的某一個部門進行管理難以完全湊效,而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以及媒體人的共同參與,綜合管理,才能防止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其四,微信公眾平臺的監管需要長效機制。微信公眾平臺已經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監管部門不能僅僅當事后“滅火機”和“清障器”,而必須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第四,微信公眾平臺有利益驅動。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社會公眾和不同的商家確立“大商業”理念,進行合法的經營以謀取經濟利益,營造了基礎性環境。這也使得微信公眾平臺一經誕生,就為不同的商家進行商品宣傳、商業營銷、企業自我包裝等,提供了便利,成為他們追逐經濟利益可資利用的工具。微信公眾平臺這種商業性功效,也導致了不少個人和商家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通過傳播道德失范的低俗信息、虛假的夸大事實的商品廣告,甚至傳播毫無根據、似是而非的“養生”文章和現身說法的生動案例,來誘導消費者上當。
第一,強化法律與技術監控。網絡與自媒體也不是法外之地。對自媒體的管理,法律時刻不能缺席,而技術的進步與創新什么時候都不能停止。所以,針對微信公眾平臺等自媒體形式,法律邊界的明晰,法律條文的完善,法律監控的路徑與可靠性,司法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等,是個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也是保障自媒體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而針對微信公眾平臺的自有特征,應該不斷完善和創新技術,填補技術漏洞,不給道德失范行為留下更多的土壤和可乘之機。法律管控的價值在于預防和懲戒,技術創新的意義在于推動通信和數字傳輸技術的不斷進步,二者只有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道德失范現象的產生。
第二,強化自律與提升道德素質。加強公民道德修養,推進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政府監管部門和各級管理主體要加強宣傳,提倡并要求微信公眾平臺運營商與媒體人強化自律意識和提升道德素質,做遵紀守法并有道德的微信使用者。要提倡建立文明的健康的自媒體話語體系,倡導文明健康的自媒體行為,自覺抵制謠言、人肉搜索、網上冷暴力、謾罵、披露個人隱私以及網上圍攻等違法和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對于運營商而言,要恪守職業道德規范,不能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喪失基本的社會公德和道德底線。對微信傳播主體而言,要提倡自律和提升道德意識,倡導有道德的網上活動,積極傳播正能量。
第三,強化自媒體行業規范約束。當前微信公眾平臺的行業規范主要有《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對微信公眾平臺的正常運行起了很大的規范作用,但由于微信公眾平臺本身的特性,道德失范現象依然十分嚴重。所以進一步強化自媒體行業規范約束,強化對經營者的規范化管理,保護其合法的商業利益,打擊不法商業利益的追逐,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對于不法和違背道德底線的轉發和傳播,也必須建立明晰的規范,強化管理,防止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
第四,強化行政與法律的查處及懲戒。對微信公眾平臺的違法和道德失范行為,不能聽之任之和放任自流,必須強化行政和法律懲戒。因為進行違法和道德失范行為成本過低,這種行為就會被效仿。所以監管主體對之不能袖手旁觀,要行使正當的管理職能和權力,把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戒結合起來,對違法行為和道德示范堅決說不,尤其要對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詐騙、造謠、攻擊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傳播邪教、傳播西方錯誤價值觀的行為說不,為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凈化網絡空間,還自媒體一片凈土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