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瀟湘 王平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促發了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變革。社會化媒體是一個新興事物,它的出現使每個公民都具有傳播的權利,出現“兩個輿論場”。與此同時,中國環境問題頻發,如云南鎘污染、渤海漏油、泉港碳九泄漏等事件。環境污染事件已成為社會的熱點,也成為網絡輿論關注的焦點。環境問題發生后能在短時間內突破地域限制,通過社交網絡迅速傳播,得到公眾關注,并形成社交網絡輿情,深刻影響著社會輿論生成格局。
人們對于生態破壞、環境保護話題的探討陡然增長,并且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不可避免地成為輿論焦點,即信息聚合規律反映的是環境網絡輿情的焦點形成與漸漸放大的過程。環境污染波及民眾廣泛,受影響的人們可能出現不良癥狀或導致生活受到擾亂。
2018年11月4日01∶13,福建泉州泉港區肖厝村附近海域一石化企業在執行化合物裝船時發生泄漏事件,6.97噸碳九產品漏入近海,造成水體污染。當天07∶43,微博平臺發出第一條消息,隨之新聞媒體《石獅日報》官微、人民網紛紛發文報道該事件。據統計,對于該事件,網民情緒一邊倒地集中在負面上。
在環境事件爆出之后,從利益受害方考慮,在這個事件中輿情傳播主體表現為受環境污染的周邊公眾。因為環境污染的出現直接損害周邊公眾的利益,他們對事件的關注度、參與度會更高,也往往是推動環境輿情傳播和擴散的主要力量。除此之外,輿情傳播主體可能是非周邊公眾,他們對圍繞環境事件創立的有關議題進行評論、轉發,引起人們的關注,如意見領袖、網絡推手等。當環境問題發生時,當地居民是最先得知訊息以及感受到事件影響的,往往訴諸于網絡和媒體使事件得以解決。
當環境問題出現,網絡的復雜性反映出人們在網絡中的關系也是錯綜交織的,信息在開放的空間中易被轉發、被復制且傳播速度快,促使人們的互動交流、言語碰撞在網絡中不斷擴散。同時,人們對環境污染的輿情傳播表現出明顯的傾向性,往往以負面的、消極的、對抗性的情緒居多,并能在網絡上得到其他人的認同,使帶有對抗性情緒的一方變得強大。
在碳九泄漏事件中,網民言論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對當地政府壓制輿論消息表示不滿;認為空氣質量有問題;為什么上不了熱搜;希望被感染的人早日康復。其中,“對當地政府壓制輿論消息表示不滿”的占比最高,其次是“空氣質量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群體聚合促使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生態安全進行強烈關注,讓人們明白這是一個必然要面對的困境;但也不可忽視表達對某一共同事件的訴求,或為了實現某種共同利益的要求,網絡群體聚合后極易造成群體極化,容易產生偏激的言論和意見,引發社會情緒的非理性表達。
隨著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普通網民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尤其微博作為開放的媒介平臺,因門檻低,成為信息發酵的重要平臺。而除微博、微信、論壇貼吧、新聞網站等“傳統”傳播渠道外,抖音、知乎、網絡直播間等都可能成為新的輿情發源地,如草根爆料,引發大量傳播、討論;網絡直播間的彈幕,也成為網民即時討論的利器,網絡輿論傳播去中心化趨勢明顯。
11月4日01∶13,碳九泄漏,隨后 07∶43,微博平臺發出第一條消息,之后傳統媒體密切關注該事件。這起事件的熱詞為:泉州港、福建、寧波。媒體轉載量最高的一篇報道是人民網發布的《泉州通報碳九泄漏: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引發環境污染》,監測區間內共計轉載383次。微信平臺最熱文章是果殼發布的《6.97噸碳九泄露,危害會有多大?》,閱讀量破10w+,獲贊近9k。
移動互聯網時代,伴隨公民記者、網絡意見領袖的出現和傳播平臺的革新,傳統媒體壟斷新聞源頭和政府機構信息控制的格局已被顛覆,第一時間發布獨家新聞往往是周邊的普通公眾,而不再是傳統媒體。
在輿情傳播過程中,信任是風險傳播中非常重要的變項。有調查顯示,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社交媒體已成為網民必不可少的工具??傮w上看,相當規模的網民群體對網絡上傳播的風險資訊已具備一定程度的信任感,加上社交媒體是利用人際網絡進行信息傳播,在傳受過程中會增強虛假信息的可信度。
當某熱點事件被曝光之后,有關部門的第一反應就是刪博,壓制新聞,防止事件散播出去。近些年來,只要涉及到政府部門的負面消息,官方就會一致打壓,使消息無法傳播,而自媒體所發布的推文封了又封,然而,輿論并沒有被封禁、壓制所消散,反而因為封禁和壓制愈來愈響。
在碳九泄漏事件中,有關部門第一時間想要封鎖信息,但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環境下,信息主導權不再只歸于媒體所有,有關部門越是堵著信息傳播,越會增加信息的模糊性、不穩定性。泉港本地人在微博上“造謠”,說碳九有毒,仿佛上演前些年謠言而導致的“搶鹽風波”。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在環境污染當天,有關部門已經將有毒物質清除,大氣值也已達到安全值范圍內。
處于后真相時代的我們,會憑借情感去甄別新聞的真假,當信息接收不對等時,民眾又沒有其他途徑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在情感情緒的影響下,民眾理性的判斷能力下降,這就使謠言有了滋生的土壤。
環境問題發生后,公眾通過互聯網了解到事件發展的態勢,通過自我認知對事件發表態度、看法、評論,形成網絡輿情,通過微博發布數、轉發數、評論數表現出網民對此事件的輿情熱度是否高漲,網民對此事是否關注。當有關部門了解到環境污染的情況后,迅速在互聯網上作出回應,積極采取措施,該事件輿情熱度會逐漸平息。如若有關部門對環境事件置之不理,拖延而不做正面回答只任其發展,網民討論程度會越發激烈,輿情熱度會逐漸高漲,會出現諸如“政府不作為”“無良商家”等言論散布,使網絡輿情場面失控。
碳九泄漏事件發生24小時內,當地部門向外界發布了三份通報。然而,這三份通報根本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對于碳九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只字不提。對于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當地部門選擇緘口不言。
在此次事件中,公眾質疑政府在事件通報過程中存在避重就輕的情況及撤熱搜行為。在環境污染被爆出的第一時間,有關部門沒有把公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是對媒體消息一味地打壓與封鎖,頃刻間放大了污染的嚴重性,將網絡輿情熱度推向高潮。
社交媒體除了具有一般大眾傳播媒介不具備的傳播形式外,在傳播內容、傳播速度、傳播范圍等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一方面,由于社交媒體傳播信息速度極快,公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信息傳播的一份子,同時,在后真相時代下,基于心理共情機制使得環境輿情傳播中的情感要素占輿論傳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也為政府有關部門應對環境輿情提供了新的機遇,在短時間內能夠傾聽民眾的聲音,以促進事情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