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婭


【摘要】目的:探討社區及家庭康復指導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方法:選擇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來我院收治的102例腦卒中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51例)與觀察組(5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腦卒中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腦卒中護理方式的基礎上給予社區及家庭康復指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干預前,觀察組患者Barthel 指數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 指數(80.69±8.2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62.14±7.21)分,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數為49例,占比96.08%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1例,占比80.39%,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社區及家庭康復指導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社區;家庭;康復指導;腦卒中;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1-236-01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也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目前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逐漸升高[1]。有數據表明腦卒中一般多發于中老年患者,大多數患者發病后有肢體功能障礙,同時死亡率和致殘率也較高,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出院后需要進行康復訓練[2]。所以,需要選擇有效地促進患者恢復的康復訓練方式,本文主要探討社區及家庭康復指導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為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合理的康復指導方式,詳細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來我院收治的102例腦卒中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51例)與觀察組(51例),此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對照組中,男性33例,女性18例。新發病30例,既往發病21例。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62.12±1.41)歲。病程2—18 月,平均病程(7.59±1.29) 個月;觀察組中,男性34例,女性17例。新發病29例,既往發病22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61.45±1.48)歲。病程1—17月,平均病程(7.69±1.33) 個月。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后發現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康復方式
對照組采用常規腦卒中護理方式,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指導患者自行進行適當的鍛煉;(2)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中醫針灸、推拿等治療[3]。
1.2.2?觀察組康復方式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腦卒中護理方式的基礎上給予社區及家庭康復指導,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指導患者自行進行適當的鍛煉;(2)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中醫針灸、推拿等治療;(3)在此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安全、易操作的功能訓練;(4)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必要的輔助器具使用方面的指導;(5)給予對照組患者講座等形式進行腦卒中相關知識的普及;(6)指導觀察組患者進行一些簡易的無障礙設施改造;(7)鼓勵患者或家屬提問有關康復治療的問題,使患者了解腦卒中相關知識;(8)取得家屬的支持,多與患者溝通,消除患者患者焦慮、悲觀、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信心[4]。
1.3?評價標準
(1)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 評價比較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2)統計兩組患者康復治療滿意度,并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軟件18.5版本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并使用t進行檢驗以及使用X2進行計數資料檢驗,同時默認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Barthel 指數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 指數(80.69±8.2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62.14±7.21)分,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細情況見表1.
2.2?兩組患者康復治療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滿意數為49例,占比96.08%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1例,占比80.39%,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細情況見表1.
3?討論
目前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逐漸升高,大多數患者發病后有肢體功能障礙,出院后需要進行康復訓練[5]。本次研究表明,干預前,觀察組患者Barthel 指數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 指數(80.69±8.2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62.14±7.21)分,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數為49例,占比96.08%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1例,占比80.39%,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社區及家庭康復指導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薛斌, 唐征泳, 劉通利, et al.社區團隊模式下家庭康復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6):727-729.
[2]?李奎, 鄭海清, 李鑫, et al.感覺運動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平衡和日常生活活動的影響[J].康復學報, 2016, 26(4):11-16.
[3]?吳美華, 朱翠平, 徐曉芳, et al.家庭康復護理對農村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上海醫藥, 2017, 38(22):60-62.
[4]?潘冰.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醫學信息, 2016, 29(17):56-56.
[5]?章偉峰, 沈小洪, 時美芳.作業療法結合家庭環境改造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 2016, 1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