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延年
“民國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領導創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前,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國中央政府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和紅色政權的中央機關報”是特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和共產黨在紅色革命根據地、抗日民主根據地及解放區領導創建的中央政府機關報,通常包括報紙和刊物。
從中共中央執委會在上海創辦“第一個公開發行的機關刊物”①《向導》的1922年9月13日,到中共中央決定把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1949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紅色政權的中央機關報走過了近27年的發展歷程。這個歷程包括了以下發展階段。
1.《向導》為代表的中共“中央機關報”階段
1922年9月前,共產黨沒有創辦過“中央機關報”。盡管有學者認為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從1920年9月8卷第1號起“實際上已經成為黨的發起組的機關刊物。”②但一是“黨的發起組”不等同于“黨”,二是中共中央直到1923年10月15日才在《頒發教育宣傳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新青年》季刊——學理的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宣傳機關。”③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第一種機關報刊—即作為共產黨“國內外時事的批評宣傳機關”的《向導》(周刊)創刊,是這一階段影響最大的中共中央機關報。中共“四大”認為“中國近幾年的民族革命運動受影響于我們黨的宣傳工作實巨”,“在全民族革命運動中,我們黨的機關報《向導》竟得立在輿論的指導地位。”④1923年7月1日,作為中共中央“中國及世界的政治經濟的研究宣傳機關”《前鋒》(月刊)創刊。雖然刊物上印了“廣州出版”,但實際是在上海秘密編印。因8個月只出了3期,實際影響不大。1923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創辦了“黨內問題討略及發表正式的議決案報告之機關”《中國共產黨黨報》(1924年6月1日出版至第4期。中共中央在《各地方分配及推銷中央機關報辦法》中稱為《黨報》)。不知何因,該文件也把《中國工人》⑤作為“中央機關報”一并向全黨布置推銷(贈閱)工作。⑥
2.《布爾什維克》為代表的中共中央機關報階段
大革命運動和北伐戰爭由于蔣介石和汪精衛等叛變而失敗,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刊)1927年7月18日被迫停刊。8月1日,共產黨人在江西南昌舉行“反對南京和武漢的國民黨政府的軍事行動”⑦即南昌起義。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教訓,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10月24日,大革命失敗后創辦的第一份中共中央機關報《布爾什維克》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確定《布爾什維克》“當為建立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思想之機關,當為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及一切反動妥協思想之戰斗機關”“要是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指針——反對帝國主義軍閥豪紳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的領導者”“工農革命群眾革命行動的前鋒”,確定“中央常委秋白、亦農、仲夏、若飛、超麟為編輯委員會,秋白為主任。”⑧后隨中共中央機關遷江西中央蘇區出版,1934年7月第15卷第35號后停刊,成為這一階段影響最大的中共中央機關報。這一階段,中共中央于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秘密創辦“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周刊),后改三日刊,1930年8月2日停刊。8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紅旗》(三日刊)和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江蘇省委《上海報》(8月14日停刊)合并,創辦《紅旗日報》。1931年2月14日起改為“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蘇省委”聯合機關報,1931年3月8日停刊。
3.《紅色中華》為代表的紅色政權中央機關報階段
“八七會議”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革命政權”的方針。1930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把毛澤東重新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并決定把中共蘇區中央局和蘇維埃中央政府設在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一方面軍創建的贛南閩南根據地。⑨1931年11月7日-2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葉坪村舉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誕生。12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周刊)在江西瑞金創刊。通過社論、要聞、專電、臨時中央政府文稿、蘇維埃建設、黨的生活、蘇區根據地發展的消息及中共中央的宣言和聲明等形式,“發揮中央政府對于中國蘇維埃運動的積極領導作用”⑩。1933年2月10日改為中共中央、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國共青團的“聯合機關報”。6月17日又改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1934年2月16日改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報”。同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停刊。1935年11月25日在陜北瓦窯堡復刊。“西安事變”發生的第二天,在國民黨政府嚴密封鎖消息并對事變大肆攻訐的情況下,《紅色中華》詳細報道了事變的真相,如實向讀者介紹了事變的經過,分析了事變發生的原因,指出“將迅速地開展為大規模的坑日民族革命戰爭”。1937年1月29日改名為《新中華報》繼續出版。除《紅色中華》外,中共中央1927年8月11日在武漢創辦機關刊物《中央通訊》,屬于“文件匯編性質的不定期內部刊物”,1928年7月終刊,共出30期。192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創辦“秘密機關刊物”《黨的生活》,1930年6月15日終刊,共出版12期。1930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創辦機關刊物《實話報》(五日刊),1931年3月5日停刊,共出版13期。1932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紅旗周刊》基礎上創辦機關刊物《斗爭》,主要刊載中共中央和蘇維埃政府的文件。臨時中央1933年初遷往江西蘇區前出版至34期,從35期起由上海中央局及上海臨時中央局以“中央”名義出版,1935年7月5日停刊。
4.以《新中華報》為代表的紅色政權和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階段
日本關東軍誣稱“沈陽北大營中國駐軍破壞南南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舉兵進攻沈陽北大營制造“九.一八事變”。又逼迫國民黨政府先后達成“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扶植成立漢奸“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中華民族亡國滅族危機迫在眉睫。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并相應地調整了各項具體政策。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并親自飛西安督戰“剿共”。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屢屢“言諫”無效后和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史稱“西安事變”。事變在蔣介石承諾放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并和共產黨合作抗日后得以和平解決。為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共中央1937年1月29日主動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改名為《新中華報》。又在國共兩黨達成并公布合作抗日協議后的1937年9月9日,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報”《新中華報》改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1939年2月7日,《新中華報》“刷新”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設有戰爭形勢、戰局動向、最后消息、戰勢報道、通訊、特載、小評、邊區文藝及特區工人等欄目,重點宣傳中央的各項經濟政策及各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斗爭和建設工作,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片面抗戰路線和投降妥協、反共反人民的各種陰謀。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新中華報》和《今日新聞》合并,創辦《解放日報》。這一階段,中共中央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創辦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刊物”《解放》(周刊),后改半月刊。1941年8月31日停刊,共出版至第134期。1939年10月20日創辦了被毛澤東稱為“專門的黨報”的《共產黨人》(不定期刊)。《共產黨人》盡管沒有寫明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但從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毛澤東親自為該刊撰寫《發刊詞》,規定該刊要“幫助建設一個全國模范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的中國共產黨”,刊物主要“刊載黨中央的指示和決定,以及有關理論問題、黨的思想建設與組織建設問題的文章”及該刊重點作者等分析,我們認為《共產黨人》具備了“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的功能,是不對社會公開發行的中共中央“內部機關報”。中共中央決定“暫時停刊”《中國青年》《中國婦女》《中國工人》時《共產黨人》和《解放》“擴大編委”,和《解放》一起由“洛甫總負責”,由此可認定《共產黨人》為中共中央機關報。1941年8月20日停刊,共出19期。
5.以《解放日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階段
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自“(1941年)五月十六日起,將延安《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并,出版《解放日報》”,今后“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傳達。《解放日報》的社論,將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執筆。”這是共產黨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創辦的第一個大型日報,毛澤東題寫報名并親自撰寫發刊詞稱“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1942年1月,在中央辦公廳工作的師哲,針對《解放日報》報道國際新聞居多,而對邊區根據地情況卻介紹較少提出意見,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個報告,希望能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這個問題。毛澤東對此深有同感,于是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讓人將師哲的報告讀了一遍,請大家發表意見,并明確指出《解放日報》工作應予改進。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致讀者》宣布“改版”。經過“改版”,《解放日報》完成了“從準黨報到完全黨報”(黃旦語)的轉變。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報》在社論《本報創刊一千期》中認為“我們的重要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黨辦報’四個字”。因為貫徹了“全黨辦報”方針,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就起了集體宣傳者與集體組織者的作用”。從1942年9月起《解放日報》“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中共中央西北局同年9月9日做出《關于〈解放日報〉工作問題的決定》,指出“《解放日報》今后不僅是代表中央指導全黨全國的報紙而且應當成為西北中央局自己的喉舌,成為它宣傳鼓動與組織工作的銳利武器”。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北。《解放日報》隨黨中央主動撤出延安后轉移到子長縣出版,3月27日上午印完最后一期報紙停刊,終刊號為2130號。《解放日報》創刊時,中共中央先前創辦的“專門的黨報”《共產黨人》(不定期刊)和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半月刊)已在出版。1941年8月,根據中央“集中力量辦好《解放日報》”的決定,《共產黨人》(不定期刊)8月20日停刊,《解放》(半月刊)8月31日停刊。自此,中共中央機關報只有《解放日報》,同時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
6.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階段
從《解放日報》在陜北子長縣停刊,到中共中央決定把華北《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前,共產黨一直沒有“中央機關報”。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把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結束了《解放日報》停刊后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央機關報的短暫歷史。中共中央對陜甘寧邊區在國共內戰中成為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目標,以及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可能因戰事被迫停刊早有預料。1946年5月15日,中共晉冀魯豫邊區中央局創辦機關報《人民日報》。這不但是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人民日報”為報名的“中共(地區)中央局”機關報,也是為數不多的集毛澤東手書作為報頭的地區中央局機關報。1946年7月1日,該報使用中共“七大”當選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毛澤東親自題寫的“人民日報”報頭,這在所有“中共中央(地區)局”機關報中又是獨此一家。1948年6月15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和中共晉察冀分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在河北省平山縣合并成為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俗稱“華北《人民日報》”),毛澤東第二次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1949年3月15日,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社遷進北京。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把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毛澤東又第三次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除《人民日報》外,中共中央在這一階段沒有創辦其他的機關報刊。《人民日報》成為中國共產黨唯一的“中央機關報”,至今已出版了整整70年。
我們認為,政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創辦機關報刊、機關報刊所用名稱及機關報刊改名或改變性質等都有特定的政治蘊意。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的有組織的部隊”中國共產黨和紅色政權中央機關報及其變化所蘊含的政治意義,則更加豐富、深刻、鮮明且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征。
1.《向導》——“向導”中國反帝反封建(軍閥)革命的“政治宣言”
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對外宣言書》稱“凡革命前清廷與各國所訂條約、所借外債、所認賠款及讓于各國或個人之種種權利,民國均予以承認、保護。”可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并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刊)從1922年9月創刊到1927年7月停刊,經歷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由建立到破裂、第一次國內革命由興起到失敗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將第一份中央機關報取名《向導》,與其建黨宗旨、階級屬性和奮斗目標直接相關。中國共產黨誕生時就確定“以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是必須打倒封建軍閥和趕走國際帝國主義,實現“最大多數中國人民所要的統一與和平”;二是必須動員和帶領“最大多數中國人民”一起奮斗才能打倒軍閥和趕走國際帝國主義。共產黨通過《向導》(周刊)“向導”國人:“最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斗爭目標不僅是中國走向“和平統一與自由之最大障礙”的封建北洋軍閥,還包括“在政治上、在經濟上,更是鉗制中華民族不能自由發展的惡魔”即“國際帝國主義的外患”,明確指出“國家若不給人民以這幾項自由,以政治進化的自然律,人民必須以革命的手段取得之”。中國共產黨創辦《向導》的政治蘊意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突破此前“只反軍閥不反列強”的桎梏,把“國際帝國主義”確定為“最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斗爭對象;二是提出“必須以革命的手段取得”中國人民應有的權利和自由。中國共產黨通過中央機關報《向導》向“最大多數中國人民”指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方向,目的就是“向導”廣大工農民眾乃至當時“中國最早的革命政黨”國民黨走上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道路。三是為了“向導”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改組)“使他從腐化崩潰之中復活起來”,一起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豪紳的斗爭”。
2.《布爾什維克》——堅決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共產黨人“戰斗號角”
由于國民黨右派的背叛,反帝反封建(軍閥)的“大革命運動”失敗,公開出版的《向導》被迫停刊。在“黑云壓城城欲摧”的192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新的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在上海秘密創刊。
1927年10月的中國,“國民革命因為國民黨領袖的背叛而承受著非常沉重的打擊——國民黨,中國最早的革命政黨已經因此滅亡了。”革命的工農大眾在國民黨右派血腥鎮壓的艱難環境里,迫切需要一面鼓舞堅持革命斗爭信心的鮮明旗幟。“布爾什維克”是俄語“多數派”的音譯,也是列寧領導創建并通過武裝斗爭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人在“絕地求生”情況下把中央機關報命名為《布爾什維克》,首先是昭告國人共產黨是代表中國“絕大多數人”即工農大眾的根本利益的政黨;第二是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決不會因革命處于低潮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第三是向國人宣告中國共產黨將向列寧創建的蘇聯共產黨學習,用武裝斗爭反抗國民黨右派的血腥鎮壓,絕不走“議會革命”道路;第四是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是建立由工農勞苦大眾當家作主即“蘇維埃”(工農兵代表會議)為政權形式的新國家。因此,“布爾什維克”既是中共中央機關報的名稱,又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旗幟,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斗爭意志對社會的昭告,更是共產黨人帶領革命工農堅決與國民黨右派斗爭的戰斗號角。
3.《紅色中華》——以取代國民黨政權為目標的紅色政權“出生宣言”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對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9月19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通過《關于“左派國民黨”及蘇維埃口號問題的決議》指出“現在的任務不僅宣傳蘇維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爭新的高潮中應成立蘇維埃”。同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開始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1930年冬到1931年秋,毛澤東、朱德指揮紅一方面軍在中央根據地取得三次反“圍剿”斗爭勝利。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舉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成立。12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周刊)在江西瑞金創刊。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取名《紅色中華》具有豐富的政治蘊意。首先是向世界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政治”標準色和列寧領導創建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顏色一樣為“紅色”,表明中國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即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組成部分。其次是清楚表明共產黨領導創建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建立在“中華”土地上的“紅色”政權,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實踐的成果,而不是照搬別國革命經驗的產物;再則是向社會昭告共產黨人以《紅色中華》向世界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代表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工農階級的人民政府,和蔣介石國民黨主導、代表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等少數人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中央政府。共產黨領導革命工農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目標是領導人民群眾通過不懈斗爭推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后是《紅色中華》向國內各階級(階層)宣告了共產黨人“革命必勝”堅定信心。它將“發揮中央政府對于中國蘇維埃運動的積極領導作用,達到建立鞏固而廣大的蘇維埃根據地,創造大規模的紅軍,組織大規模的革命戰爭,以推翻帝國主義國民黨的統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幾省獲得勝利,以達到全國的勝利。”《紅色中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央政府誕生的“宣言書”,共產黨人對取得全國勝利的必勝信心像蓬勃火焰,光照中華大地。
4.《新中華報》——共產黨人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政治露布”
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變”后步步緊逼,中華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矛盾迅速激化。中共中央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5月5日提出的“停戰議和,一致抗日”主張日漸被各界接受。奉命“圍剿”陜北紅軍的東北軍官兵“打回老家去”情緒高漲,西北軍對成為“剿共”犧牲品心存不滿,“不抵抗將軍”名聲使張學良寢食難安。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并飛西安“督戰”剿共,導致“西安事變”發生。周恩來的說服和勸和使“西安事變”在蔣介石用“領袖人格”擔保“回南京后分條逐步執行”六項協議并邀請周恩來到南京繼續談判后得以“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國共合作抗日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1937年1月29日,長征結束后在瓦窯堡復刊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改名《新中華報》繼續出版。
《紅色中華》改名《新中華報》具有多方面的政治蘊意。首先把標志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反動派勢不兩立且充滿斗爭精神的《紅色中華》名稱改為具有進步色彩且可做寬泛解釋、國民黨人可以接受的《新中華報》,以實際行動向國內各階級(階層)表明在外敵進犯、國家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面前,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共產黨人愿意暫時擱置因國民黨血腥鎮壓結下的階級仇恨,積極主動推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真誠愿望。其次是對《新中華報》的“新”賦予了新的含義。“在國民黨拋棄內戰、獨裁和對外不抵抗政策”后,為推進國共合作抗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共產黨宣布認承蔣介石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央政府并聲明“取消兩個政權敵對的政策”。盡管共產黨人為團結國民黨抵抗日本侵略承認“中華民國”,但《新中華報》表明共產黨人所追求的是“新”的“中華民國”。這個“新”就是1940年2月7日毛澤東在《中國工人》創刊詞中明確指出的“新民主主義的中華民國”。再則《新中華報》的性質變化體現了共產黨引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策略。《紅色中華》改名《新中華報》時,南京國民政府還沒有承認共產黨和紅軍及根據地的合法地位,所以由《紅色中華》改名的《新中華報》仍然是“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仍然共產黨領導且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相抗衡的紅色政權中央機關報。1937年8月下旬國民政府承認共產黨、紅軍和根據地的合法地位,陜北根據地成為國民黨政府承認的“陜甘寧邊區”,《新中華報》就在1937年9月9日改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以兌現《中共中央給國民黨三中全會電》中關于“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的承諾。最后是《新中華報》“刷新”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蘊含著堅決回擊國民黨“合并”共產黨陰謀的政治意義。1938年12月12日,蔣介石會見中共代表商談國共兩黨合作關系時公開表示“我的責任就是要將兩黨合并成一個組織”,“這個意見至今也不變”。1939年1月19日,蔣介石約見周恩來再次詢問中共中央對他關于統一國共兩黨為一大黨提議的意見,周恩來表示“不可能”,蔣介石要求周再電延安,希望中共在此問題上讓步。1月21日,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在重慶開幕。1月25日,中共中央就國共關系問題致電蔣介石指出“鞏固與擴大國共兩黨長期合作為全國愛國同胞和世界先進人士所切望”;“所謂兩黨合并則為根本原則所不許,共產黨絕不能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將黨的組織合并于其他任何政黨”。因未能通過談判“合并”共產黨,1月30日閉幕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秘密通過了《黨務報告決議案》,確定“溶共、防共、限共”基本方針。會后秘密成立“防共委員會”,陸續制定《防制異黨活動辦法》《共黨問題處置辦法》《異黨問題處理辦法》《運用保甲組織防止異黨活動辦法》《淪陷區防范共黨辦法》等限共、反共文件。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毅然決然于1938年12月25日將“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新中華報》停刊,并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閉幕僅一個星期后的1939年2月7日“刷新”《新中華報》出版,同時宣布“從今天起——新中華報改組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之一。”這一舉動既“刷新”了自1933年6月17日《紅色中華》報改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后共產黨沒有中央機關報的歷史,也“刷新”了共產黨堅定反擊國民黨反共舉措的態度——與國民黨合作抗日的共產黨,不但有土地、有軍隊、有政府,也有中央機關報,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擊退國民黨頑固派反民族利益的倒行逆施,具有鮮明的“政治露布”效應。
5.《解放日報》——共產黨人獨立擔當解放民眾使命的“政治宣示”
《新中華報》“刷新”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后,“代表中共中央政策主張等社論專論之增多”“國內國外重要新聞的增加”“對全國軍民的英勇抗戰業績等廣泛的表揚”“對八路軍新四軍及其所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的抗戰經驗更有系統地的介紹”“對陜甘寧邊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各方面生活更有系統的反映”,充分發揮了黨中央機關報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喉舌的功能。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五月十六日起,將延安《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并,出版《解放日報》。”
中共中央創辦《解放日報》同樣具有多方面的政治蘊意。首先是蘊含著共產黨對國民黨反共高潮的堅決反抗意志。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溶共、防共、限共”方針標志“國共合作蜜月期”結束。從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軍隊掀起以進攻陜甘寧邊區及晉冀豫各抗日根據地為標志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和1941年1月以襲擊奉命轉移途中新四軍軍部的“皖南事變”為標志的第二次反共高潮。面對國民黨反動派氣勢洶洶的反共高潮,共產黨人毅然決然的把“國共合作抗日”環境下創辦的《新中華報》改名為更具斗爭色彩的《解放日報》,蘊含著共產黨人毫不畏懼、沉著迎戰的堅定意志。其次是蘊含著共產黨對與國民黨合作建設“新”中華民國的失望。掀起以皖南事變為標志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表明國民黨頑固派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政治圖謀已明目壯膽的通過軍事手段實現——集中數倍兵力突襲“奉命轉移”的新四軍軍部,逮捕新四軍軍長葉挺,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并撤銷番號的“皖南事變”。使共產黨人徹底認清國民黨為一黨私利而置民族危亡不顧的反共本質和“言而無信”的無賴面目,因此對和國民黨合作建設“新民主主義的中華民國”徹底失望。第三是蘊含共產黨人將獨立承擔“解放民眾”歷史責任的政治宣示。1939年2月7日雖把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刷新”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但名稱仍是國共合作色彩的《新中華報》,還保持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合作色彩。中共中央把《新中華報》改名為《解放日報》的舉動,蘊含了共產黨認定“國共合作”建設“新民主主義的中華民國”已經無望,決心獨立承擔“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下的廣大民眾的歷史責任,領導廣大民眾去爭取自己的“解放”。
6.《人民日報》——以“人民”為執政理念的新中國“誕生預告”
在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北延安的艱難歲月里,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堅持出版到1947年3月27日停刊。在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前的1946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河北邯鄲創刊,報頭系拼集毛澤東手書而成。194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和中共中央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合并,成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俗稱華北《人民日報》)。北平和平解放后,華北《人民日報》1949年3月15日遷北平出版。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自此結束了延安《解放日報》停刊后中共中央沒有機關報的歷史。
中共中央晉冀魯豫中央局創辦機關報《人民日報》至華北《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每個節點都具有豐富的政治蘊意。首先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在中共“七大”后創辦機關報《人民日報》的舉措,蘊含了共產黨將建立“人民政府”的政治意義。毛澤東在“七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的大會應向各解放區人民提議,盡可能迅速地在延安召開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向世人表明共產黨將領導解放區人民通過召開“人民代表會議”方式選舉產生“人民”的政府。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此時創辦以“人民”為報名主體的《人民日報》,是對中共“七大”政治報告中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人民政府”號召的積極響應。其次是中共中央把晉察冀分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合并成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的舉措蘊含進行全國政權建設預演的政治意義。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中共中央1948年5月9日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中央局合并成立華北中央局,并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兼任第一書記。5月20日晉冀魯豫解放區和晉察冀解放區合并成立華北解放區,軍隊合并成立解放軍華北軍區,政府合并成立華北區聯合行政委員會。8月7日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在石家莊開幕,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兩個中央局、解放區合并,成立華北中央局、華北解放區、華北軍區,召開臨時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華北人民政府——這一系列舉措清楚地向世人昭示了共產黨建立全國政權的路徑設計。再則,中共中央把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舉措,具有為新中國創設權威言論機關的政治蘊意。“七屆二中全會”閉幕次日即1949年3月15日,華北《人民日報》遷北平出版。同年6月15日共產黨倡導并具體組織的新政協籌備會在北平召開,在籌委會常務委員會領導下全面啟動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籌建工作。有關“公告及公告性新聞”迫切需要權威的新聞機構向社會發布。發布新聞稿已有新華通訊社,報道新聞則缺少權威的報紙媒介。為此,中共中央決定把華北《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構建起了新華通訊社對外發布新聞和《人民日報》報道新聞的完整體系,奠定了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為新中國權威新聞及言論機關的基礎。最后,中共中央把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舉措,蘊含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告籌建新中國中央政府已邁出實質性步伐,“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政治蘊意十分明顯,是大多數中國人參加籌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的“誕生預告”。
注釋:
③ 《鐘英(即中央)致各區、地方和小組同志的信——頒發教育宣傳委員會組織法》(1923年10月15日),轉引自《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卷),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7頁。
④ 《對于宣傳工作之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代表大會議決案》(1925年1月),轉引自《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卷),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頁。
⑤ 《中國工人》1924年10月創刊于上海,原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機關刊物,1925年5月改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機關刊物,并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經辦的刊物。我們認為這不屬于“中共中央機關報”。
⑥ 《各地方分配及推銷中央機關報辦法》(1924年9月25日),轉引自《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卷),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頁。
⑦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34頁。
⑧ 《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一號:中央常委決議》(1925年10月22日),轉引自《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卷),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頁。
⑨ 自中共中央六屆三中全會做出把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和蘇維埃中央政府設在江西革命根據地后,人們習慣把“紅一方面軍”稱為“中央紅軍”,把江西革命根據地稱為“中央根據地”或“中央蘇區”。
⑩ 《〈紅色中華〉發刊詞》,載《紅色中華》創刊號,1931年12月1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