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以來,教育部要求“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材“活動”出現的問題以及施行的措施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材“活動”;問題;措施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地理課程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生,除了去野外實踐的方式,教材“活動”也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地理核心素養可以借助教材活動使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動手操作等能力得到提升。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的教材“活動”為例進行了探討。
一、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材“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 學校對教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
很多學校認為地理只是個小科,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一般一周只有兩節地理課,兩節課的時間就要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時間是非常緊的,導致教師很少或根本不引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加上教師本身的實踐能力有限,對教材的“活動”的開展自然沒那么重視,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記”的惡性循環,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核心素養、綜合能力沒有得到明顯提高。
(二) 資源開發程度不深
很多學校實施教材“活動”基本用的是地理教科書和校本課本,資源有限,導致活動的形式和種類不多,沒有充分利用其他可利用的資源,比如鄉土地理資源、國外地理教材、網絡資源等等。應該進一步開發地理課程資源,完善教材“活動”體系。
(三) 評價體系不完善
在教學中,教師只是通過各種單元、期中、期末考試的方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但是這種評價方式是不合理的,首先只考慮了學習成績,沒有考慮學生綜合思維、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實踐能力實驗等等其他體現核心素養的能力;其次,只對結果進行了評價,沒有對過程進行評價,應該將結果性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
(四) 教材“活動”安排不合理
1. 教材“活動”比例不合理
教材“活動”分為圖像類、圖表、文字、活動、問題研究五類,但從占比來看具有直觀性的圖像僅占13.9%,具有實踐性的實驗和操作類活動較低,不利于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
2. 教材“活動”內容不合理
教材“活動”有些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比較理論和抽象,使基礎薄弱的學生“吸收、消化”不了新知識,導致學習成績落后,進而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教材“活動”的內容難易要適中,且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二、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教材“活動”的措施
(一) 提高對教材活動的重視程度
學校要提高地理學科及其教材“活動”的重視程度,合理安排地理教學時間,適當給教材“活動”的實施提供時間,為實行地理教材“活動”開展地理園、提供教材“活動”工具、加強對教師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重視在職教師培訓)等,同時教師也應提高對教材“活動”的重視程度,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變原來的“重理論,輕實踐”,“重考試輕活動”,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及學習。引導學生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促進者。
(二) 多途徑開發資源
1. 借鑒其他版本的地理教材
我國教材種類豐富,在內容設置上也不太相同,因此可以相互借鑒。比如人教版讀圖思考題較多,但操作性和實踐性方面較薄弱,而湘教版教材“活動”實踐性較強,人教版可以借鑒湘教版實踐性強的活動,湘教版活動可以借鑒人教版讀圖思考類活動,以此類推,不同版本之間應相互借鑒彼此好的地方。除了國內的教材資源,還可以借鑒國外的教材資源,比如美國的《地質學、環境與宇宙》、英國的《Geography Matters》,這些國家重視學生用自身經驗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對地理學科和教材“活動”的重視程度很高,教材內容也較完善,活動新穎且具有探究性,所以我們應該借鑒。
2. 開發鄉土地理資源
鄉土地理為學生所熟知,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促進了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去氣象局,通過觀察學習,學到天氣垂直方向的濕度、溫度變化等知識,又如,南北方主要農作物,如果是身處南方的學生,就可以列舉本地的農作物,來促進學習。
3. 開發網絡資源
除了課本資源,教師應充分挖掘網絡資源,充分借鑒網絡上一些研究者發表的文獻里面的優秀教學活動或通過紀錄片、綜藝等其他可利用資源。
(三) 健全評價體系
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建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做到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在教材“活動”中,教師要觀察、記錄、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技能、態度、合作探究、工具的使用、創新精神等,同時教師要根據課標制定的層次水平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除了教師評價個體外,設置其他同學的評價,從多角度、多主體、全面地進行評價。
(四) 合理安排教材活動
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做到以熟習生,難易程度應符合現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太難導致學生學習寸步難行,太簡單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教材活動的難易程度上要適中。教師對于“課時少活動多”的情況,要進行合理取舍,選取適合學生學習的“活動”,并準確判斷活動進行的時機,可以進行導入新知識的活動置于課前;一些實驗或需要學生合作探究的活動置于課中;用于鞏固已經學完的知識或檢驗效果的置于課后完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邵志豪.高中地理課程中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3]趙玉.高中生地理實踐力評價方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連俊婷,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