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國約五千多年歷史的沉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同時,古詩詞學習也是中學教育時期的主要課程,通過培養學生審美觀念來進行相關詩詞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自覺性與積極性,增強學生感悟世界,探討人生的意識,從而真正體會出詩詞中描繪的境遇與感情,實現古詩詞學習的高效性。
關鍵詞:審美觀;中學;古詩詞
一、 引言
美是人類社會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關鍵,正是通過審美觀的建立,才使得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審美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根據不同歷史時期和階級層次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審美觀念。但是這一普世價值觀的核心與內涵是不變的。在當今社會,人才的培養不僅注重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道德觀和審美觀念的完備與健全也是重要的考量范圍。而中國古詩詞中所傳達出來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現代審美觀念不謀而合,因此,加大審美觀培養,是進行中學古典詩詞教學的重要措施。
二、 我國中學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古詩詞作為我國中學階段教學的重點,一直受到了學校和老師的重視。但是其教育的方式與方法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一部分的老師以應對考試為最終目標對學生進行機械式教學,忽略了古詩詞中表達出來的情感與境界,沒有充分地利用古典文化對學生進行精神熏陶和人格教育,這是對中學古詩詞教學目的的錯誤解讀。現在的中學課堂古詩詞學習表現出“三步走”現象:第一,老師對古詩詞進行翻譯,標劃重點詞匯;第二,課下要求學生進行背誦;第三老師對背誦情況進行抽查或者學生之間進行檢查。這種古詩詞教學的方式,表面上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背誦古詩,并應對考試;但是從長遠看,沒有使學生對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場面有一個深刻的認知,經常是學生會背詩句,卻不懂它的含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積極性。
三、 將審美觀融入中學古詩詞教學中
“意境美”是我國古詩詞的特點,用極盡簡潔的語言來對事物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借物喻情的寫作手法,間接地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不同于歐美文化中的直接,古人更喜歡含蓄,這與夏目漱石的“今晚月色真美”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如何將古詩詞中的意境向學生表達出來,就需要我們的老師對目前的教學模式進行完善,通過引導學生審美觀念的建立來實現預期效果。
(一) 情景再現,激發學生的審美觀念
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我們老師應該逐漸轉變師生之間在學習上的地位,應該盡量避免老師“一言堂”的教學現象,將學生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主體。在整個古詩詞學習過程中,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來對古詩詞中描繪的場景進行還原,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使學生置身其中,更加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也能夠增強學生的人格價值觀的培養,調動學生對于中國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以審美觀為理念的古詩詞教學模式,是一種特殊的情感交流方式,想要教學任務順利進行,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就需要我們通過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健康的教學環境,來促進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方面的進步。
(二) 深入拼讀,感受古詩詞的音律之美
古詩詞又稱詩歌,最早是將詩詞與音調相搭配進行演唱的。由于歷史的變遷,音律早已不復存在,我們可以試圖通過古詩詞中的內容,來進行音符的填充。并組織學生來進行演唱,當然,這一切的基礎都建立在學生對古詩詞的內容有一個比較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的朗讀與演唱古詩詞,學生可以體會到古詩詞的斟字酌句的精妙與音符音律搭配之間的美感。在現在的時間教學中,一部分老師已經注意運用這種反復朗讀,仔細揣摩的教學方式,對古詩詞進行感悟,學生更加能夠明白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進一步加深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這對于學生之后的談吐和精神面貌都有積極的影響。
(三) 情感美的解讀,幫助學生樹立進取的人生態度
中學時期是一個人品行和人格樹立的關鍵時期,如今社會中充斥了各種誘惑,而中學時期的學生正是眼界和知識面迅速擴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及時地進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誤入歧途。去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觀是保證學生順利成長的關鍵,同時這種審美觀念也同樣可以應用到語文古詩詞的學習中。不管是古人對山水的描寫還是對歷史典故的敘述,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古詩詞中滲透出來的情感美是每一個學生應該去積極學習的。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這是當時作者對戰況時局的描寫,在這個描寫中我們可以解讀出當時境遇的艱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這種情況作者依然能夠視死如歸,將民族氣節放在首位,這種審美觀念的傳播,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大的幫助。反過來,學生帶有這種審美觀再去學習古詩詞時,也能夠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
(四) 將自然風光之美的審視融入古詩詞學習
我國幅員遼闊,祖國的河山更是美不勝收。學生將現實生活中對自然風光的審美運用到古詩詞的學習中,有時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描繪的畫面時,平時對自然風光的審美意識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想象出詩中描繪的場景。在大漠的盡頭,斜陽映照著水面,泛起星星光芒,遠處還飄來幾縷青煙。自然審美觀的建立使學生在自己腦海中將這些畫面進行拼接和組合,猶如身臨其境,面對大漠的空曠,抒發出內心的萬丈豪情。這能夠增強學生對語言描寫的掌握,這種素詞的運用,語句的考究,對于學生今后的文筆文風都能產生較大的影響。
四、 結語
將審美觀念融入中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能夠使學生跨越時空的束縛與詩人進行對話。同時,學生又能夠通過古詩詞的學習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審美觀,建立健全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都至關重要。要實現預期目標,需要我們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積極地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逐漸改變學習過程中師生的地位,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薛小敬.中學語文古詩詞中“月亮意象”教學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
[2]姬長嬌.“知人論世”法在中學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的運用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2.
[3]袁璐.概念整合理論在中學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1.
[4]談親旸.走進美的王國——談中學古詩詞審美教學[J].科技風,2010(21):68.
[5]紀文生.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D].東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
張曉紅,湖北省黃岡市,黃岡市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