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順

觀察能力是指對客觀事物進行認識、分析、發現并抓住典型特征及實質的能力。觀察能力是智力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認識事物、掌握知識、進行思考的基本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充滿了觀察、猜想、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觀察是獲取數學知識的前提,不會觀察就不會發現問題,更談不上解決問題。”那么,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米山國藏說過:“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后若沒什么機會去用,一兩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在心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卻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小學數學教材中,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進行感知,教材提供了大量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材料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發現事物的細節,注意到常態中呈現出來的不尋常信息,并從中洞悉事物的本質特征,揭示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觀察的敏銳度。
案例1:“比例的認識”教學片段。
人教版教材中提供了三幅不同大小的國旗,以及國旗的長與寬的數據。

教室前的國旗:長:60cm,寬:40cm。
師:這三幅國旗有什么不同?
生:大小不同。
師:具體指哪些大小不同?
生:長不同,寬不同,面積不同。
師:那有什么是相同的呢?
生:形狀相同。
師:形狀相同是什么意思?
生:都是一個樣子。
師:為什么你們認為這些國旗的形狀是相同的?這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樣的數學知識呢?
教師出示每幅國旗長與寬的具體數據,讓學生自由猜測,再根據自己的猜想在小組內進行研究,然后匯報。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通常只會進行表層的感知和初步的判斷。教師通過有價值的提問,引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現素材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迅速找到問題的切入點,提高觀察的品質,為思考與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由于人們的閱讀習慣是線性的,在感知過程中,孩子的頭腦中只會對前后的信息留下印記,而對整體結構缺乏感知。教師提供素材后,可先讓學生以自有習慣進行線性閱讀,然后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提醒,讓學生將視線跳出文本,以鏡頭拉伸的形式,對素材進行全方位的俯視觀察,從而對整體進行全面把握。這種觀察角度,也有人稱為“上帝視角”,有利于學生順利發現問題,找到其中的規律。
案例2:“一個數除以小數”練習題教學片段。
6÷1.5=1.2÷1.2=49.5÷1.1=
6÷1=1.2÷1=49.5÷1=
6÷0.5=1.2÷0.8=49.5÷0.45=
學生先觀察,再互相交流后匯報。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每一豎排的被除數相同。
師:我們曾經學習過把一豎排叫什么?
生1:列,我發現每列的被除數都是一樣的。
生2:我發現第二行除數都是1。
師:還有發現嗎?
生3:每列的除數中間都是1,上面比1大,下面比1小。
師:孩子們,在被除數相同,除數比1大或者比1小時可能會是一個什么情況呢?你們能想到嗎?
生4:除以比1大的數,商要比被除數小,比如除以2,商就只有被除數的一半。
師:你真厲害,還能自己舉例。除數比1小的話,可能會怎樣?大家帶著疑問,自己做出這些題的答案,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
學者丁祖蔭曾研究:高年級兒童具有對事物進行整體感知的能力。在觀察活動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時間,讓他們由文本閱讀的線性狀態轉變為整體感知的結構把握狀態,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結構,確定所觀察事物在分類體系中的位置,逐步梳理與概括,得出結論,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數學觀察活動是運用已往經驗形成的數學直覺,對觀察對象進行整理甄別分類的過程。要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需要對事物進行抽象,抽象到能進行區分彼此的相同與不同,從而達到分類研究的目的。
案例3:“雞兔同籠”教學片段。
按照教材要求,學生在探究環節完成了用列表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學生所列出的表,不僅是完成“雞兔同籠”問題的結果,也是采用“假設法”解題的研究材料。在第一個研究的結果之上,通過反芻,認真觀察研究對象,引導學生區分不同在哪,并思考:如果允許此類情況出現,會現什么結果,怎么解決。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通過列表法知道了雞和兔的具體數量。請大家繼續觀察我們列出的表,在雞和兔的數量上,是怎樣進行列表的?
生1:雞和兔的數量是按順序排列的。師: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生1:雞是從多到少,兔是從少到多。
師: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生1:不會遺漏。
師:不重復不遺漏可以讓我們研究問題時非常嚴謹。我們可以一直排列下去嗎?
生2:不可以,因為雞和兔總共只有8只。
師:是的,這是一個限定條件。那在這8種情況下,你認為有哪些排列不妥當?為什么?
生3:雞8只、兔0只和雞0只、兔8只,因為題目說的是有兩種動物,而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動物。
師:嗯,一種情況下只有雞,另外一種情況下只有兔。現在我們用數學中的假設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教師要給學生明確的目標,讓他們在紛繁復雜的觀察對象中,找到合適的觀察范圍,避免漫無目的地看。在這個案例中,學生通過觀察,對符合數學條件的與符合實際條件的進行區分,從而體悟假設法是把不可能的事進行數學上的設定,尋找引發矛盾的關鍵點,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者單位:常德市鼎城區永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