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攀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學 363000)
數學科考試宗旨主要測試學生數學的“三基、五能、兩意識”.其中三基包括: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五能包括: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兩意識包括:數學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而解析幾何內容突出考查學生的運算求解能力、數形結合思想、和將幾何問題代數化的本質.下面我們通過對解析幾何專題作簡要研究分析,提出高考備考建議.
1.橢圓、雙曲線或拋物線定義應用及特征量問題;2.求曲線或軌跡方程問題;3.最值問題;4.定點或定值問題;5.直線與圓錐曲線關系問題:弦長、中點、面積、對稱、平行、垂直、夾角等;6.探索性問題:含參數問題、最值問題、存在性問題等.
1.題型:題型結構比較穩定,選擇題或填空題共2道、1道解答題,共3道題,分值為22分,占全卷約15%;橢圓、雙曲線、拋物線三種曲線都有涉及.
2.難度:從近三年試題分析發現,解析幾何試題的難度明顯降低,18年解析幾何大題從20題首次提前到19題,這是近幾年首次.
3.試題基本不給坐標系和圖形,對數形結合思想考查的要求較高,要求考生具備較強的幾何與代數之間互化的能力.
4.在近三年的高考中,理科選擇或填空題均考查到雙曲線的相關知識,解答題都是以橢圓為背景;文科大題都是以拋物線為背景,小題都有橢圓,另一個小題常以圓為背景;對兩個知識點的考查均體現較強的穩定性.
5.解答題中關注弦長、面積、角度、垂直等幾何量的“代數”運算,試題常涉及算法的合理選擇.
6.全國卷文理科解答題背景資料有時是相近的,甚至是同題(如2018年).
7.試題常滲透平幾知識.
1.缺乏科學嚴謹的作圖習慣,充分用圖能力弱


評析如圖所示,如果沒有科學規范的作圖,又沒有結合圖形的對稱性,學生將較難發現∠F1PF2=∠MF2N=60°,導致解題無法進行.
建議:1.教師在講課時注意使用尺規規范作圖,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要求學生作圖練習(包括立幾中的錐體柱體).學生練習不給圖形,要求學生自己作圖.
2.缺乏對圓錐曲線定義的深刻理解,應用定義意識有待加強
例2 (2016全國Ⅰ卷理20)設圓x2+y2+2x-15=0的圓心為A,直線l過點B(1,0)且與x軸不重合,l交圓A于C,D兩點,過B作AC的平行線交AD于點E.(1)證明|EA|+|EB|為定值,并寫出點E的軌跡方程.
評析學生未能從定義出發,研究題目中動點滿足的不變幾何關系,實現用簡便方法將幾何問題代數化.
建議:1.理清求軌跡問題的方法;2.通過方法的優劣比較,引導學生合理選擇方法,優化解題方法;3.適當強調幾何性質,加強課堂教學的嚴密性和條理性.
3.缺乏對幾何問題代數化策略的深入研究


評析學生缺乏對幾何問題代數化策略的深入研究,導致無從下手.其實,法一:可設A(x1,y1),B(x2,y2),由于直線是過x軸上的定點,把直線投影到y軸后,可得線段AF與線段FB的投影也存在y1=-3y2這一關系,從而將幾何關系坐標化,達到簡化運算的目的.法二:也可通過橢圓的第二定義,將線段AF與線段FB的長度分別轉化為A、B兩點到準線的距離,再通過幾何關系求解.
建議:訓練學生規范作圖,加強幾何問題代數化研究,結合曲線的幾何特征,盡量以簡潔的代數形式呈現,從而實現問題的簡化.
4.計算能力弱,即算法的合理選擇意識弱,簡化運算的意識待加強
例4 (2015全國Ⅱ卷理20)已知橢圓C:9x2+y2=m2(m>0),直線l不過原點O且不平行于坐標軸,l與C有兩個交點A,B,線段AB的中點為M.
(1)證明:直線OM的斜率與l的斜率的乘積為定值;



5.其他問題
從學生方面看,學生計算能力弱,即算法的合理選擇意識弱;學生存在畏難怕繁情緒,缺少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耐力.從教師方面看,課時緊張,教師不舍得花課時講透題目;缺少歸納和學生弱點的針對性訓練;缺少系統性總結反思和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
只有找出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形,挖掘圖形特征,利用圖形轉化幾何關系.平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平面幾何知識,特別是三角形的中位線、相似等條件的應用,常常能減少運算量.同時,在計算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代換思想,通過設而不求等方法簡化運算.總之,解析幾何專題學習既要注重基礎和通性通法的掌握,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鍥而不舍的學習品質,在教學中我們需要詳略得當,扎實引導,層層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