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旭,郭艷幸,郭珈宜,李 峰,張云飛,郭 冰,王振亞
(1.佛山健翔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2.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平樂郭氏正骨流派是一個理論體系完整、學術內涵和診療經驗豐富的中醫骨傷科學術流派,盛傳八代,歷時二百余載,是我國中醫藥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平衡理論是平樂正骨理論體系的基礎,平衡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內外平衡的有機體,機體內在的氣血、臟腑、陰陽及氣機升降出入的協調平衡構成了人體的內平衡;人與自然、社會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和諧統一構成人體的外平衡;在傷科治療及養骨實踐過程中,平樂正骨以平衡理論為指導,以“守平衡、促平衡”為目的,開展骨傷科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和養護;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基于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股骨頭壞死防治策略:祛邪、扶正、復衡、守衡;同時,還注重疾病預防,通過健康宣教、體質判定易感性、基因篩查等,養正避邪,預防疾病[1]。
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股骨頭壞死是以機體氣血、臟腑、陰陽失衡,肝脾腎虧虛為本;氣滯血瘀、痰濕瘀阻為標,屬本虛標實。股骨頭壞死與先天稟賦不足、五臟失衡,尤其是肝脾腎三臟失衡有密切關系,在臨床上表現為對本病的易感性。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股骨頭壞死,其病理結果均為經絡受阻、氣血循行障礙而引起筋骨失養,再加上股骨頭部位脈絡迂曲細小,氣血難達,易發生痹阻,久之,骨小梁萎縮、骨折、消失及骨變形,釀生本病[2]。
平樂正骨理論對股骨頭壞死的辨證獨具特色,可分為:平衡辨證、平樂正骨證型辨證、平樂正骨藥物三期辨證。
平樂正骨將股骨頭壞死的失衡機制分為:氣血失衡、臟腑失衡、膳食失衡。
2.1.1 氣血失衡 平衡理論認為,創傷瘀血可致氣血失衡[3]。創傷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主要原因,創傷致筋骨脈絡損傷,血不循經,經絡瘀而不通,氣血循行失衡,血瘀氣滯,筋骨失榮而發病,氣壓病、血液病等亦可致氣血失衡[4]。平衡理論認為,無論是氣壓病還是鐮狀細胞貧血等引起的股骨頭壞死,均因氣血失衡(血虛、或氣虛、或血淤、或氣滯,多兼而有之有所偏重)直接造成股骨頭氣血循行障礙,引起股骨頭壞死。
2.1.2 臟腑失衡 臟腑失常可致痰濕痹阻(臟腑失衡)[5]。平衡理論認為:臟腑功能失衡,尤其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脾虛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血生化無源,腎精虧虛,肝血不足,疏布失職,髓失充養;另一方面,肝郁脾虛,肝脾不和,氣機失常,水濕運化不力,濕聚化痰,阻滯經絡,導致氣血循行受阻,筋骨失養。以上諸因合而致病,多發為痰濕痹阻型股骨頭壞死。
2.1.3 膳食失衡 藥毒、酒毒可致膳食失衡(陰陽失衡)[6,7]。藥毒、酒毒是造成股骨頭壞死的常見原因。平衡理論認為,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導致五臟陰陽失衡,功能失調,虛陽浮越,濁陰內生,痹阻經絡,致氣血不能滋養筋骨,而致股骨頭壞死;另外長期大量飲酒,酒毒內生,五臟受損,功能失調,尤其是肝脾不和,升清降濁及氣血疏布失司,痰濁內生,痹阻經絡,加之疏布無力致氣血不能滋養而致病。
平樂正骨理論將股骨頭壞死按照平樂正骨證型辨證分為:痰阻型、瘀滯型和特異型。痰阻型多發生于30~60歲男性,一般雙側發病,兩側發病間隔多在1年之內,病變不易自行好轉,病程緩慢。瘀滯型具有明顯創傷史,特異型具有藥毒、酒毒病史。
平樂正骨理論將股骨頭壞死按照平樂正骨藥物三期辨證分為:痰阻型、瘀滯型和特異型。對于痰阻型,在早期采用利濕活血法,中期采用祛痰通經法,晚期采用養血活血、壯筋骨法。對于瘀滯型,分別在早期采用祛瘀通經法,中期采用通經利節法,后期采用養血活血、壯筋骨法。對于特異型,在早期采用活血除濕利節法,中期采用益氣活血、行氣利濕法,后期采用養血活血、壯筋骨法。三期用藥特點在于:早期重在祛邪,中期重在扶正、通經利節,后期重在復衡、養血強筋。三步之法,標本兼顧;三期辨證,歸于平衡。
平樂正骨理論將股骨頭壞死的防治原則歸納為:整體辨證、調衡為綱、內外兼治、筋骨并重。
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強調人身是一個整體,組成人體的四肢百骸、臟腑氣血等在結構上互為一體、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8]。同時,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狀態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四氣變化及社會生態變化等因素無不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臨床上不可只見局部,罔顧整體;只見其標,罔顧其本;只重筋骨,罔顧氣血、陰陽、臟腑;只重骨而罔顧筋的變化等,或因偏見、管窺,而顧此失彼,影響療效。
平樂正骨理論認為:衡則泰,失衡則疾。一切疾病的產生都是由于人體內外平衡失調所致。所以治療疾病應以調整機體內外平衡為軸線、為綱,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治傷過程中,平樂正骨理論強調內治法和外治法并重,內服藥物與外敷藥物同用;既重視藥物辨證施治,又重視手法理筋健骨、推拿按摩。郭艷錦教授認為,股骨頭壞死應重視內外兼治。對內用中藥調理氣血、五臟、陰陽,通經活絡,補腎填精;對外用中藥外敷消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手法調整力學失衡,舒筋活絡,通利關節。
平樂正骨理論認為[9,10],筋與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生理方面,筋束骨、骨張筋,筋護骨涵骨,骨強筋壯筋。病理方面,筋病必及骨,骨傷必動筋。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股骨頭壞死的診治應強調筋骨并重:其一是在治骨過程中把避免局部承重與功能鍛煉(治筋)結合起來;其二是用藥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筋骨同治,肝腎并補。
平樂正骨將股骨頭壞死的防治方法歸納為:調整力學平衡、動靜互補,協調臟腑平衡,通調氣血平衡,調暢情志平衡,合理膳食平衡,起居有常平衡。
調整力學平衡是使壞死部位恢復的基礎與關鍵。避免承重有利于維持骨形態,預防骨再損傷,保護關節功能。科學功能鍛煉可保持關節周圍肌肉肌力,防止關節肌肉萎縮,一是有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防止功能退化;二是有助于關節軟骨的保護與修復,從而保護關節;三是有助于維護和增強關節的穩定性,從而保護關節;四是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促進局部和全身氣血循行,有利于疾病康復。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強調功能療法應貫穿于疾病治療與康復的全過程,與手法、固定、藥物等療法并駕齊驅,相輔相成。
肝在體主筋、主疏泄、主藏血,可調節情志、調暢全身氣機,促進氣、血、水的運行,有貯藏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脾在體主運化、升清,主統血,具有運化水谷精微,布散精微物質,統攝血液在脈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腎在體主骨,藏精,主水,主納氣,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導人體水液代謝的調節,攝納肺所吸入之清氣而調節呼吸的功能;因此股骨頭壞死的診治主要調節肝脾腎三臟的功能,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平樂正骨理論認為,氣血的平衡既是健康的標志,也是傷科疾病康復的關鍵環節。氣血平衡則泰,氣血失衡則疾。調理氣血、促進筋骨氣血濡養,恢復氣血平衡為股骨頭壞死治療的重要治則。臨床采用平樂正骨治療股骨頭壞死“三期”用藥:早期治以活血祛瘀通經,兼行氣利濕;中期治以益氣活血,化痰除痹,通經利節;后期治以養血活血、補肝腎、壯筋骨。
醫者應重視情志在疾病產生及發展中的作用。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強調,保持心境平和,情志暢達,則氣血調暢,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養,筋骨乃健,有助于筋骨平衡和疾病康復。七情致病必傷臟腑,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肝脾腎失調是造成股骨頭壞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股骨頭壞死的診治過程中,應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及依從性,避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促進疾病康復。同時,患者通過養生保健方法,達到自我心理調節,以提高人的精神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膳食平衡是筋骨健康的基本保證,均衡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五臟六腑平衡協調,氣血旺盛調達,筋骨充養而強健,從而有效預防疾病。首先,治療股骨頭壞死可以通過均衡膳食,保證營養,從而促進氣血、五臟平衡;其次,過食膏粱厚味、過度飲酒是股骨頭壞死的重要病因,應戒酒、節食肥膩食品。合理膳食,均衡搭配,應適當補充富含鈣磷的食物,如牛奶等,多攝入維生素,避免辛辣的食物,以免影響藥效。
總之,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股骨頭壞死的發生是機體整體失衡的結果,在治療上強調采用系統方法綜合調理,最終使機體由失衡狀態復于平衡?;谄綐氛瞧胶饫碚?,形成了中藥內服、外用、揉藥、手法、功能鍛煉等防治股骨頭壞死的策略,提高了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診治水平。平衡理論為傷科疾病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