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晶晶,張 衛
(1.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2.廈門市中醫院,福建 廈門 361009)
《傷寒論》的作者張仲景,作為我國第一部理論聯系實際的醫學典籍,其敘述了外感病及某些內傷雜病的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通過對外感病發生、發展、轉歸及預后的規律性、系統性總結,創立了六經辨證理論體系,使外感病的診治有了規律可循?!皞保邯M義傷寒指的是外感風寒,感而即發的疾?。粡V義傷寒則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峨y經·五十八難》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該條所述為廣義傷寒,也是《傷寒論》中主要論述的。
在病位上,《傷寒論》突破《內經》只分表里的局限,其對病位的界定,并不是基于某一臟腑或經絡,而是分成了表、里、半表半里三部,顯示出了病勢整體的三個不同層次。
《傷寒論》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該條文明確指出在表、里病位外,還有一個病位,即半表半里。這是張仲景在《內經》只有表和里兩個病位基礎上給予的補充及發展,也是其獨有的三部定位。根據疾病病位的不同,將發生在表的稱之為表證,發生在里的稱之為里證,半表半里證則是介于表和里之間的證候。《傷寒論》中提到“表”的條文有18條(第29、34、40、48、51、56、 91、134、148、164、170、176、217、218、225、234、272、364條),提及“表證”的有3條(第46、61、124條);提及“里實或內實”的條文6條(第 30、105、181、208、217、218條);有3條提及“表里證”(第74、252、257條),其說明的都是病證的三部定位。
通過對《傷寒論》398條條文和130多個脈癥的分析,可發現有50余個有明顯部位特征的證候,對此進行歸類和總結,可得出三部的大致范疇,即:①表部包括頭面、四肢、項背、周身的皮毛筋骨及整個呼吸系統;②里部包括心下、胃中、少腹、臍腹、小腹及整個消化系統;③半表半里部包括咽喉、心背、胸脅及整個循環系統[1]。表部通于天,接受天陽之氣,病位為表,可見頭項強痛、四肢疼痛、四肢厥冷、身重、身疼腰痛、咳喘等證候。里部通于地,受納水谷地氣,病位在里,表現為胃家實、胃中有燥屎、胃中干燥、胃中虛冷、腹中冷、腹滿、腹痛、心下滿、心下痛、少腹結急、少腹痛、少腹滿硬、吐利等癥狀。半表半里則通于人,病位居于表里之間。來自表部的天陽之氣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在此處變化而為血液,在不斷循環之中營養著全身。半表半里證候可見胸煩、脅滿疼痛、心煩、心中懊惱、心悸、心痛、咽干痛、小便異常等。
六氣、六病及六證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在《內經》中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統稱“六氣”,指時間與方位的概念。而《傷寒論》的六氣,多為病程及病位,形成“六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之后,用來區別外感熱病的時間特征和類型,“六證”(太陽證、陽明證、少陽證、太陰證、少陰證、厥陰證)既總結了病位的表里陰陽,又含括了病性的寒熱虛實,可作為外感熱病辨證的主要依據。
3.1.1 太陽屬表 《傷寒論》有3條條文提到了“表證”。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及124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都指出太陽病屬表證。第29、34、234、272條所說的桂枝湯證與第40、51、56、91、164、170條所言的麻黃湯證也都屬表證。論述太陽病屬表的條文還有第48、134條??梢娫凇秱摗分校碜C與太陽、太陽病基本等同,其治療都可用汗法。
3.1.2 陽明屬里 在《傷寒論》中有6條條文提到了“里實”或者“內實”。第30條:“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第208條:“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第217條:“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第181條:“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第105條言“此為內實”;第218條亦云“大便為難”。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其所言的里實證為陽明病,是謂家實是也。
3.1.3 少陽屬半表半里 《傷寒論》雖沒有清晰地論述半表半里證的含義,但“表里證”這一詞在3條條文中被提到。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252條:“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及257條:“病人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奔又蔁o己在《傷寒明理論》中言:“小柴胡湯為和解表里之劑也……邪在半表半里?!币虼宋覀兛烧J為有或無表里證相當于有或者無半表半里證,故可認為除了表證和里證之外的病證可歸于“半表半里證”。綜上所述,可得知少陽既不屬于表也不屬于里,而是屬于半表半里。
后世醫家大都認為太陰、少陰及厥陰都屬于里,其大概是受《內經》中的經絡學說的影響。惲鐵樵也提出過:“夫三陽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則三陰當亦有地位可言……何以于三陽則言之鑿鑿,于三陰則絕口不談?”太陰主里,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醫家大多認可“太陰主里”的觀點?!端貑枴り庩栯x合論》曰:“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毖约啊皹小?,《內經》中稱為游部或不表不里,而稱其為半表半里是《傷寒論》中的論述。故可認為少陽乃三陽之樞,少陰乃三陰之樞,為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起到溝通陰陽、表里的作用,其都歸屬于半表半里。太陰、少陰有了其各自的歸屬,而三部除了里及半表半里外只剩下表這一部位,故厥陰就歸屬于表了。在三陽中,太陽在表,陽明在里,而少陽為樞位于半表半里之間;在三陰中,太陰在里,少陰位于半表半里為樞,其中厥陰的位置則最為復雜。厥陰在三陰之最后面,銜接著三陽之中最外層的太陽,故可稱之為陰盡陽復之病,因而可將其病位定于陰之表[2]。并且太陰為開,太陰的開需要厥陰合的幫助,二者間的樞紐為少陰??梢娞幒拓赎幎呤窍鄬Φ?,太陰主里,故而厥陰應該屬于表,這樣才不會違背三部定位的一分為三。因此,可總結出太陰屬陰之里,厥陰屬陰之表,少陰屬陰之半表半里。
綜上所述,六病的三部分屬為:太陽病、厥陰病在表部,陽明病、太陰病在里部,半表半里部為少陽病、少陰病。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侵襲人體時首犯于表,隨著疾病發展,逐漸深入,進入半表表里處,邪氣深重、遣方用藥失當等原因,致使疾病繼續往“里”發展,最后到達“里”。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可得知這樣的六病分屬定位也是與之相符的。治療則根據病性確定,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治療可分別用汗法、清法、下法,據此可依次施葛根麻黃湯、黃芩柴胡湯和大承氣湯。溫建法、溫補法、溫通法可分別用于治療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用方時則分別施予蒼術干姜湯、附子湯、當歸四逆湯[3]。
不論何種疾病,都是以六病為基礎,且病位都離不開表、里及半表半里,病性也都不離陰陽二性?!秱摗芬陨鲜龇诸惙椒▉泶_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辨證論治體系,不但為傷寒立了法,而且能廣泛運用于各類疾病診治中。正如張仲景在自序中言:“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蔽覀冊诠プx《傷寒論》時,應做到理解張仲景辨證論治學術理論,學習條文而不拘泥于條文,掌握其核心思想,學而用之,使得所學能更好地應用于臨床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