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奕平,沈其霖
(1.成都中醫藥大學 基礎醫學院,四川,成都 610075;2.綿陽市中醫醫院,四川 綿陽 62100)
筆者認為,中醫臟象之脾當為今解剖之脾、胰腺、小腸三臟功能的合稱。就今解剖之脾與臟象之脾而言,《內經》以后醫家多以為“脾居胃上,形如刀鐮”[1]。至于胰腺,自《難經》提出“脾有散膏半斤”[2]以來,后世醫家據此多認為胰腺屬脾。筆者認為,脾氣的功用,實與解剖之脾關系最為相關,與今西醫認為脾為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相似,而脾陰的功能則與胰腺相關。唐宗海云:“津液尤是融化水谷之本”“若脾陰不足,津液不能融化水谷”“胃之化谷,乃胃汁化之,并有甜肉汁、苦膽汁,皆入腸胃化谷,所謂汁者,即予所謂津液也。”[3]現代西醫認為的胰腺是第二大外消化腺及胰腺與脾陰相關不謀而合,而脾陽運化之所在小腸,脾陽升清,實為小腸泌清別濁,即小腸的消化吸收。
細查經旨,《內經》對小腸屬脾實有論述。《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耳。”[1]今解剖知:脾、胰腺、小腸均與胃以膜相連。小腸(十二指腸)之上口即胃之下口,中有網膜將胃與小腸相隔。后世言少腹屬太陰,少腹之位置,正當小腸之位。《素問·太陰陽明論》說:“陽道實,陰道虛。”[1]胃與大腸同屬陽道,則“陰道”舍小腸為何物?《素問·金匱真言論》言:“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1]胃與大腸同居小腸之外而為陽道(陽明),小腸居中正屬陰道(太陰)。《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太陰陽明為表里岐伯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1]小腸屬太陰而居陽明胃與……大腸之間,正含陰陽異位之象(陽明胃-太陰脾-陽明大腸)。《素問·五臟別論》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1]前述太陰陽明更虛更實,后述胃腸更實更虛,即述食物由胃到小腸,故太陰脾當指小腸。
《醫述》云:“脾者,卑也,裨助胃氣以化谷也。”[4]高者為尊,低者為卑,故脾之位置當在胃之下,而解剖學上脾位于左季肋區后外方肋弓深處,胃底與膈之間,并不能說脾的位置在胃之下。脾,輔助胃氣以運化水谷,《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1]脾為“倉廩之官”,當是空腔器官,從現代解剖學來看,脾肯定不是一個空腔臟器,故謂當屬小腸,即小腸屬脾不言而喻。若以為解剖之脾有運化之功,如《刺灸心法要訣》經云:“脾胃者……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5]現代醫學認為,解剖學上的脾顯然無“聞聲而動,動則磨胃化谷”這一功用。此則實指脾陽化谷,即為小腸蠕動消化功能而言。因此,小腸當屬脾,脾主運化,主升清,一則消化水谷,二則吸收精微。
現代醫學認為,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營養的最重要場所。小腸泌清別濁,清者吸收入血,濁者排出體外。正如《靈樞·決氣》篇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6]脾主升清,“升”指向上輸布,脾氣以升為健,“清”即水谷精微。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向上輸布于心和肺,并由心肺化生氣血,以循周身,濡養五臟六腑、四肢九竅、肌膚、皮毛,故小腸泌即脾主升清。
《素問·五臟別論》云:“黃帝問曰:余聞方土,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1]說明古人對小腸的臟腑屬性爭議頗多,表述并不清楚。其實《內經》將膽歸于瀉而不藏的六腑之一,又因其藏而不瀉的特性歸奇恒之腑,足以說明臟腑之間,未必能截然化分,以致《素問·六節臟象論》將心肝肺腎并論而將脾與胃大腸小腸并列,而《素問·五臟別論》又據小腸有別濁之功,傳化物而不藏,降其歸入六腑之中。其實,小腸泌清別濁,清者升,即有收藏之意,濁者降,亦有傳化之功。就泌清而言,實即脾臟升清之功;就其別濁而論,實則為腸腑傳化之功。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味入口,藏于胃腸,味有所藏,以養五氣。”[1]“味”即為水谷,胃腸皆歸六腑,何以能藏?胃與大腸歸腑毫無爭議,六腑不藏,若有所藏,當屬小腸。足以說明小腸兼有藏和泄,即小腸泌清為藏,小腸別濁為泄。同為六腑之一的膽,既有藏亦有泄,既為腑又為奇恒之腑,論述極為明確。而小腸,由于兼有臟腑兩種功能屬性,而根據《內經》為臟腑分類及經絡配屬,將小腸歸于六腑之一,以致后世對脾與小腸的認識頗多爭議。又如對小腸泌別清濁而兼有傳化收藏功能認識不夠,以致云小便淋漓赤痛為小腸實熱,如導赤散,癥見小便短赤,淋漓澀痛,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實與膀胱濕熱無二。筆者認為,小腸泌清為藏當屬脾,別濁為泄當屬腸腑傳化。綜上所述,小腸腸腑傳化之功亦當屬脾,故云小腸泌別清濁當屬脾。
《圣濟總錄》論小腸有寒時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其經有寒,則亦傳于大腸,故化物難而大腸中懊痛,便痢赤白,脈經謂小腸寒則令人下重便膿血者也”[7],即表述了小腸受寒傳于大腸,而致下利便膿血。又論及脾臟虛冷泄痢時說:“水谷入胃,脾為行之……移寒入于大腸,大腸得冷泄則不能固斂,故為泄痢”[7],即脾有寒,亦傳于大腸,而泄痢不止。又如《諸病源候論》云:“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故食不消也;而冷移于大腸,大腸為水谷糟粕之道路,虛而寒冷,故寒之痢也”[8],所述脾與小腸之病,其病因病機癥狀何其相似,治則治法亦當不變。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陽道實,陰道虛”[1],既言脾病多虛,胃病多實。驗之臨床,小腸之病亦多虛多濕,與《素問·六微旨大論》所云:“太陰之上,濕氣治之”[1]相合。《傷寒論》以“腹滿時痛,自利不渴”屬太陰病,腹痛伴自利,當屬消化道疾病,腹部內消化道除胃與大腸之外便只有小腸,故小腸病多見腹痛下利。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癥多見空腹痛、夜間痛,屬中醫所謂饑痛隱隱,時腹自痛,多辨證為脾陽不足或脾胃虛寒之證,多以歸芪建中湯、理中湯類方治之。又如下消化道出血(小腸出血),多屬臟毒遠血之類,多辯證為脾胃虛寒,脾不統血之證,治方多以黃土湯,歸脾湯之類。又如小腸性腹瀉,多屬脾虛飧泄,治以參苓白術散類。
再論“肝木克脾土”,木失條達,土氣雍滯,則脾病,《金匱要略》在開篇提出“見肝知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謂“肝木克脾土”,木氣失于條達,土氣不行,則運化失常。即肝郁日久,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而致小腸泌清別濁功能失司,可見腹部脹滿、不饑不食。從現代醫學角度看,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外消化腺,肝臟功能異常,勢必會影響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當今世人過食肥甘厚膩之品,飲食不節,肝失條達,郁而化熱,下克脾土,小腸清濁不分,水濕內停,熱與濕合,阻遏氣機,癥見胸脅苦滿、脅下痞硬、腹部脹滿、不欲飲食、大便稀溏、黏膩不爽,多辨證為肝經濕熱證,治以疏肝泄熱、利濕健脾,方以茵陳四逆散合四君子之類。
《傷寒明理論》云:“約者,約結之約,又約束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9]故脾約證的實質為陽明胃熱太盛,耗津傷液,使小腸行其津液失常,即小腸泌清別濁功能失常,致水液偏滲膀胱所致。治以通腑瀉熱、潤腸通便,方如麻子仁丸之類。
綜上所述,如《醫林改錯》云:“嘗聞古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意處處自相矛盾,脾屬土,土主靜而不宜動……論脾之動靜,其錯誤如此。”[10]古述脾的位置及功能,卻與小腸不謀而合。脾陽者,實屬小腸腑傳運化之功;脾主升清,亦為小腸之泌清別濁。而小腸出血,多為脾失統血。所謂“肝木克脾土”,亦是肝疏泄失常,進而阻礙小腸泌清別濁之功。故筆者認為,小腸屬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