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娥

在學校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我聽了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的一節數學課,內容是“認識11~20”。
課一開始,教師帶著學生回顧上節課學的0~10的認識。學生按從小到大和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完10以內的數后,教師導入新課:“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比10大的數,(板書課題)認識11~20。”
接下來,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了10根小棒,讓學生邊數邊擺邊思考:你擺了幾根小棒?一共是幾個一根呢?10個一根是幾根?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出:在數學上,通常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這一捆就表示1個十。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同桌之間將10根小棒合起來捆成一捆或者拆分開數一數,理解并明確10個一是1個十,1個十是10個一。在此基礎上,學生又分別擺了14根、18根、20根小棒,加深對這些數的組成的理解。隨后教學進入到練習環節。
這節課給我的感受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出現了偏差,沒有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課后我與執教老師進行了交流,他感慨道:“現在的學生都見多識廣,這節課的內容就算不講解,他們估計也不會出現問題。課堂上,他們只是在表述10個一和1個十時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回想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筆者不禁想追問:對于11~20的認識這個內容,學生真的都將知識掌握到位了嗎?他們對10個一和1個十表述不清,真的只是表達方面存在問題嗎?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筆者在其他尚未教學這個內容的班級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學生對20以內的數,不僅能熟練地順數甚至倒數,還對每個數所表示的數量多少以及大小關系都有基本的了解。而對于數的建立機制,即十進制計數法的具體規則,他們都不理解。看來,學生對11~20的認識,都只是基于各自的生活經驗。他們對10個一、1個十分別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滿了10個一就要看成1個十等問題并不理解,而這些是學生正確地理解計數法則、學習較大數的基礎,恰恰就應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教學應該以“10個一是1個十,1個十是10個一”為重點,通過抓數小棒的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明晰10個一是1個十、十幾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以下是課堂的基本教學流程。
教師隨機抓了一把小棒,讓學生猜老師手里小棒的數目。然后教師逐根擺出小棒,學生數出有14根小棒。
師:你們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小棒有14根?(學生搖頭,表示看不出來)那誰有好辦法讓我們能夠一眼就看出這里的小棒有多少根嗎?
生1:我覺得可以分開擺,兩邊各擺7根。(其他學生辨析后認為各擺7根,還是要通過數才知道,不能一眼就看出來)
生2:我覺得可以2根2根地擺。(其他學生辨析后認為2根2根地擺,比各擺7根容易看清楚些)
生3:我覺得可以左邊擺10根,右邊擺4根。
生4:10根小棒擺在一起更難看清楚,還得1根1根地數才行。
師:他說得很有道理。10根小棒擺在一起,還是需要數才能確定是10根。但是在數學上,如果數滿10根,我們就可以把它們合起來捆成一捆。只要看到這一捆,我們就知道它代表的是1個十。(課件動態演示)
接下來,學生一起邊數邊擺小棒,數到10,就把這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師總結:在計數時,只有滿了10根才能捆成一捆,所以10個一合起來就是1個十,1個十也就是10個一。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同桌兩人之間進行抓數小棒的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讓人能夠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學生按要求抓、數小棒,然后分組匯報。
生5(舉起左手的1捆、右手的5根小棒):我抓了15根小棒。左手的1捆是1個十,右手的5根是5個一,合在一起是15根。
生6(舉起左手的1捆、右手的2根小棒):我抓了12根。左手的1捆表示的是1個十,右手的2根表示的是2個一,合在一起就是12根。
……
師:大家都做得很好,每個人抓的小棒數也不同。現在老師考考大家。13根小棒怎么擺就可以讓人一眼看出來?
生8:先擺1捆,再擺3根。
師:為什么是1捆和3根?
生8:因為1捆是1個十,3根是3個一,合起來就是13根。
師:那誰知道20根小棒又應該怎么擺呢?
生9:我知道,先拿1捆小棒,再拿1捆小棒。
師:為什么要這么拿呢?
生9:因為1捆小棒表示的是1個十,2捆小棒表示的是2個十,也就是20。
師生一起總結:1個十再添1個十,表示的是2個十,就是20。(板書:20)那超過20的數,又該怎么樣用小棒表示呢?請大家課后試試。
教后感悟: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類似認數這樣看似簡單的內容有很多,比如10以內數的加減、觀察物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等等。這些內容盡管跟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但是教學這些內容時,老師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數學化。首先,找準教學內容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是教學內容的核心,只有找準了關鍵點,才能確保教學的方向不出現偏差。其次,弄清教學內容的銜接點。數學知識的編排是螺旋上升的,老師們要從聯系、發展的角度分析并處理教材,弄清楚知識之間的銜接點,教學時才能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做到觸類旁通,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第三,挖掘教學內容的思維點。老師們在把握數學知識聯系的基礎上,適當將知識進行縱深拓展,為學生繼續深入學習做一些基礎性鋪墊,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和靈活性。只有這樣,簡單的教學內容才會在課堂上變得不簡單。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紫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