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語法翻譯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現有的教學需要。任務教學法正在為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式。本文通過分析口語特點,以口語任務教學法與現行口語教學方式進行比較,在任務教學法的理論指導下,結合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實際情況, 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和實際操作, 不斷更新教學資源,以獲得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一些新啟示。
【關鍵詞】任務教學法;大學英語口語
【作者簡介】徐璟(1981-), 女,漢族,重慶巴南人,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實踐與翻譯。
一、引言
英語口語教學目前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的關注,對擺脫“啞巴英語”的呼聲也愈來愈烈。從近年來高校招生英語口試的情況來看,學生的口語確實不容樂觀。有的甚至連標準的讀音都發不清楚,何談能夠說英語。于是這不得不引起英語教學者對現行交際教學法的思考,逐漸意識到其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任務教學法為解決此種問題起到了明顯的作用。該理論模式視外語教學為解決交際任務的過程,課堂活動的組織以任務為核心,任務不僅是運用以學過的語言知識的一種手段,也為學習新的語言知識創造了條件。本文就以口語任務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口語特點分析并與我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方法進行比較,在任務教學法的理論指導下,提些建議,不斷探索教學改進方法,更新教學資源形式,借此獲得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一些新啟示。
二、對任務型教學的理論認識
任務型教學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的對第二外語學習研究而提出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是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其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Ellis,1985)。是目前以英語為第二外語的國家普遍認可并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一種教學模式。那么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基于輸入輸出理論要求任務的信息是可理解性的,其中同時也要包含信息差否則學生就會很快失去對活動的興趣。滿足這個條件以后,教師還必須注重學生在執行任務時的輸出。他們的輸出是要有意義能滿足活動要求的,即使有錯誤,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的監控,而且在活動結束后(不是活動中)及時進行糾正。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也是從任務設計出發,以任務完成實現語言教學目標為目的,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任務”應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
2.“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
3.交際問題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際的,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
4.重點是要完成任務。
三、建立在任務型教學基礎上的口語教學的實施
1.大學英語口語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說,口語就像是一種技能,注重信息的傳達,溝通的順暢,任務的完成。美國語言學家道格拉斯·布朗在《語言學教程》一書中指出:“語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語言的形式,而是掌握語言形式以完成語言的交際功能。”由此可見只有將語言學習運用于聽,說,讀,寫之中傳達信息傳達情感,將只言片語轉化成真正的言語行為才是能稱為語言學習。口語的另一特征就是受時間的制約。鑒于以上口語的兩個特征,筆者現列出我們教學中常用的五種口語教學活動,共同來探討一下哪種對學習真實的口語更有幫助。
(1)大聲朗讀。
(2)背誦一篇準備好的話或文章。
(3)說出一段準備好的談話。
(4)開展面試或接受面試活動。
(5)操練對話。
以上的活動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筆者認為對學生的會話能力有真正幫助的是第四種,因為更模擬現實,更能考察學生交際、應變能力。第三種活動也比較接近現實。至于大聲朗讀,背誦對話或操練對話應算是機械的語言練習,對初學者可以大量使用,對口語有一定的幫助,但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教師也不得不采取更多貼近生活的口語任務彌補這種方式的不足。
2.設計口語任務的原則。任務教學法是兼容交際法和傳統教學理念的折中主義教學,因此在語言形式和意義交流之間保持平衡是任務教學法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們在設計口語任務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最大限度地說外語。目前的課堂教學,學生一般只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才說幾個簡單的句子,或者說一段簡單的話,沒有達到在課堂上說什么都能夠用英語思考的程度;要么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說的太多,讓學生處于被動狀態。
(2)注意全體參與。學生性格不一樣,所以要求教師在進行任務教學時能分組,給每個不同性格水平的學生找到相對的搭檔,這樣學生在組內交流時就會感到輕松自由,能大膽的說英語。
(3)話題新穎,能引起學生興趣。有趣的話題是最能激發人想說話的欲望的。所以在設計口語任務時,學生感到有趣自然就愿意多說多講,并在其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悅。
(4)設計切合學生語言水平的任務。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是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詞匯量。如果學生大量缺乏相關單詞,他們就會轉向用漢語交談,這樣就讓用英語交流的任務失去了意義。
3.實現口語任務的形式和方法。基于上述應該遵循的任務教學的原則,筆者認為在探尋口語教學的途徑中,可以進行以下方面的思考:
(1)信息差的產生。在未知其他信息時,學生始終帶有一種好奇感,所以信息差更能促使學生說英語。
(2)聽說結合,堅持互動。不宜直接用書面語言當口語材料。教師應該有意穿插使用非正式言語,著力尋求與之相關的真實話題,鼓勵,要求學生用已知的信息和體驗去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復述,改編,續編等口語活動。
(3)分組活動,活化內容。小組活動最主要的價值在于通過討論,會話激發自然的語言。堅持多開展小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消除緊張感和焦慮感。在分組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水平來劃分。教師應當給水平稍差的學生設計一些相對容易的口語任務,給水平高的學生設計一些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這將使所有學生保持很高的學習興趣。在做分組活動時,可以采取多種結構比如兩人組,多人組,男女組,正反方組等。內容貼切生活社會熱點,學生就這些進行討論辯論。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談得過癮,還可使課堂交際更加活躍,真實,自然。
(4)對話和角色扮演。近年來編寫的英語教材采用對話的形式教學生口語。這種形式存在一個語言不夠真實的問題。學生所學到的對話是教師要求他們死記硬背得來的。一旦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生就不知道該怎么運用了。Cunningsworth 指出:讀和背課文上的對話并不能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答能力,而這一能力正是培養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達到語言流暢的先決條件。對話至少是兩個人之間進行,是不可能預料別人要說些什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把對話變成角色扮演,使對話更具交際性。
四、建議幾種有效的英語口語學習策略
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完成課堂上的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筆者就提出這么幾個策略供參考。
1.迂回策略。學生們在交際中遇到了障礙,突然不知道一個詞該怎么用英語表達,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這個詞的意思換成一個詞組,或者一句話來說,然后才介紹一個對應的恰當的詞語。這種迂回策略顯示了教師用英語解釋詞匯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的學生用不同句子表達同一意義的能力。
2.求助策略。實際上,所有在真實談話中所使用的語篇或補救策略都可以被學生們用作學習策略。學生可以通過重復對方的話語或者問題,讓對話者知道他在求助。學生也可以通過詢問問句的方式讓對話者提供解釋,通過解釋,學生再分析利用并模仿說出。
3.借助形體語言。幾個非常重要的技巧包括:微笑(Smile);開放式的站立姿勢(Open posture);身體微前傾(Forward lean);接觸(Touch);目光交流(Eye-contact);點頭(Nod)。 把這幾個技巧的首字母連起來,就是唐·加博爾(Don·Gabor)所歸納的善用體態語言的六字技巧:S-O-F-T-E-N(文秋芳,1991)。
4.練習策略。從學習的角度來看,練習可以被理解為對于已吸收的知識在認知方面的深化(Willing, 1989)。
(1)課堂練習策略。學生們在課堂上要積極參與活動,配合教師完成為練習語言知識所設計的各種練習活動,抓住每一個可能的說話機會,也要努力克服害羞和焦慮心理;樹立信心;在交流中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等。
(2)課外練習策略。學生需要有意識地創造口語訓練的機會,參加“英語角”,組織“英語沙龍” 等。
(3)英語口語練習材料可用資源。廣播(談話節目,新聞,等等);語言游戲;電視節目;所有用英語進行的游戲;電影 ;公共標識;歌曲;電話錄音;報紙;與朋友交談;你感興趣的英語書籍;針對某一特定語言點尋求幫助:
五、建議和總結:對任務型英語口語教學的體會與思考
英語口語任務型教學的目的性、過程性、綜合性和對思維的挑戰性能體現很多現代教育的新理念,能促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實踐中,筆者深感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來把英語當作一門知識來傳授,注重應試性,而且這個觀念也深深地扎根于學生心中。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教學活動忽視語言的交際應變性和得體性。任務型教學則要求教師改變課堂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任務的設計者、組織者、促進者,創設有利于習得語言的條件,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各種活動,通過語言的使用來掌握語言。因此,實施任務型教學,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善于接受各種各樣的觀點,容忍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以保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當然,這仍然是一個需要師生乃至全社會的人士予以不斷探索、學習研究和落實的。
參考文獻:
[1]Ellis,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56-7.
[2]Piaget.J.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M].New York:Meridian Books,1995:231-2.
[3]Brown,R.Group work,task difference,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卷):1-12.
[4]文秋方.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1:67.
[5]Willing,K.Teaching how to learn:Learning strategies in ESL[M]. Sydney:Macquaire University,1989: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