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的很多學生由于種種愿意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中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師應抓住課堂這一教學的主陣地,努力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今后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英語學習興趣
【作者簡介】王安娜(1996-),女,滿族,河北承德人,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英語學習情況分析
1.生源的英語學習水平普遍低于普通中學的生源。中等職業學校在學制方面與普通中學有很多不同。例如,中職學校在初中后實施三年制的中等職業教育,其定位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學生畢業屬中職學歷。
但由于性質和培養目標等的不同,中職學校在招生時對生源的文化課水平要求普遍偏低。以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為例,2015-2018年兩縣的第一中學和職教中心錄取分數線如下:
經調查,圍場職教中心從2015年至2017年在招生時未對生源的中考成績做出要求,有的學生入學時甚至沒有修完初中課程。盡管2015年至2016年由于學校競爭、生源外流等各種原因,圍場一中出現了大幅降低已公布分數線的情況(表中未記錄),學生最低分仍高于同年圍場職教中心的錄取分數線。寬城職教中心雖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對生源的中考成績做出了要求,但從2017年至2018年與寬城一中錄取分數線對比來看,寬城職教的分數線仍然大幅低于寬城一中的分數線。
由表可以看出,2015年-2018年期間,兩地中職學校錄取分數線均低于地方第一中學120分以上。如此大的成績差反映出兩類學校生源文化課水平的差異,進而推斷,大部分中職學校生源的英語學習水平低于普通中學生源的水平。
2.錯誤分析為努力與成績不成正比 。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學階段的學生期望成為社會認同的“好孩子”,避免非議以贏得獎賞。 “新學期,新氣象”,很多學生在入學之初一改往日的懶散定下周密的學習計劃,打算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但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與漢語分別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有不同的語言學習特點。以往有不良學習習慣和較薄弱的學科基礎的學生學起英語來感覺吃力,導致計劃很難嚴格執行和實現,反映在成績上則體現為較低的分數。很多學生由于自我認知能力的不足,在分析成績時會夸大努力,同時縮小甚至忽視不足之處,最終錯誤地認為努力和成績不成正比。這種情況下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學生可能會建立一種混亂或消極的自我同一感,產生失望、憤怒甚至自卑、抑郁等心理,進而出現角色混亂,不再想做他人心中的“好孩子”,變得自暴自棄,久而久之反應在成績上就體現為更低的分數。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感”,對英語學習望而止步,逐漸失去興趣,甚至表現出抗拒心理,不再學習英語。
3.缺乏學習動力和目標。中職學校需兼顧文化和專業兩方面教學。但因為中職學校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目標,部分學生誤認為只需具備某一方面的專業技能,畢業后可直接上崗工作,其他文化知識無關痛癢,導致文化課學習氛圍普遍冷淡。想認真學習文化課的學生被環境影響逐漸降級要求,放縱自己;不想認真學習文化課的學生越來越大膽,不考慮給周圍同學帶來的影響。如此直接影響了很多學生學習文化課的動力和目標。對于英語這門學科,還存在其他情況。一種是,相比在開學初想成為“好孩子”的學生,有的學生甚至沒打算過認真學習英語。他們認為英語與專業技能無關,不學英語畢業之后也能順利工作、解決溫飽,并且不會遇到需要使用英語的情況。另一種情況是,低難度的英語高考使得學生抱有僥幸心理。雖然英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高考必考科目之一,但學習內容和考試要求都相對普通中學有所調整,難度降低。曾經在河北省某職業中學甚至出現過高考英語“速成”的現象:高一高二老師對英語不聞不問,學生成績一塌糊涂;到了高三,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對著一本所謂的權威參考資料背誦,最后高考考試中竟然出現了幾近資料原題的試題,考前突擊的學生中有人取得接近優秀的成績,順利被心儀的大學錄取。有了這樣個別的例子以后,這個學校的部分學生萌生了投機取巧的想法,想著復制這樣的“奇跡”,不再努力學習英語。
二、如何提高中職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1.英語是人生路上的重要工具。因為部分中職學生畢業以后選擇直接進入工作崗位,教師應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激發學生對對口工作的向往和期待,合理規劃職業生涯發展,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服務,實現人生價值。在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上,教師應使學生意識到,當今社會各方面都有國際化發展的趨勢,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之一,是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語并不是一種與所學專業無關的語言,在今后的職場生活中隨時都可能遇到需要使用英語的情況。鼓勵學生至少掌握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培養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明確熟練掌握英語可以更好地發展專業能力,減少障礙。
對于打算進入大專或大學繼續學習的學生,教師應向學生滲透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思想。提醒學生,即使進入更高一層的學府,學校仍然會對英語成績有所要求,而且要求更高;如果不在英語方面努力,可能會影響畢業。即使英語壓線通過僥幸畢業,大型的招聘會或者好的工作依然會對英語水平有所要求。
所以無論是在今后的學習還是職業發展中,英語始終是不可繞過的一點,不要將其作為負擔,而要勇敢面對,迎難而上,使其成為人生道路上的有用工具。
2.將生活帶入課堂。知識來源于生活,所以課堂應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帶入生活經歷和經驗,調動學習興趣,從生活中學習。參考泰勒的“目標模式”,教師在設計一堂課時應考慮在哪個環節可以帶入生活中的哪些經驗,怎樣利用這些經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使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并將這份興趣保持下去,充分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主學習英語。
語文版中職英語(拓展模塊)Unit 6《Chinese Heritage》分為京劇和中醫兩部分,以京劇部分為例。第一節課的引入環節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說唱臉譜》這首歌耳熟能詳,設計用這首歌展開,以流行音樂歡快的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吸引注意力,一曲結束自然而然引出課堂主題。接下來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此年齡階段的學生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正在發展抽象思維,對于符號或命題容易產生興趣,因此可以利用鍛煉學生抽象思維的游戲引起學習興趣。例如,首先帶領學生學習課文中關于臉譜特征的相關內容;然后將學生分組,進行“你說我畫”的游戲,游戲規則為提示的學生挑選并朗讀文中描寫臉譜特征的內容,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根據提示和想象畫出臉譜。學生在游戲中不但能夠感受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快樂,還能夠檢測對所學能容的把握程度,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有利于培養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這節課的最后,教師可利用作業這一環節使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保持下去:考慮到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有聽戲的愛好,要求學生課下傾聽至少一個關于京劇的故事,結合本課所學內容,寫一篇簡單的感想;要求100字左右,簡單敘述所聽故事,全文至少用到3-5個課上所學知識點。
有一點需要注意,游戲等其他教學活動只是起到輔助教學的目的,其本身不能作為學習的內容,教師應對課堂容量進行合理安排,不能過于重視形式而忽視了知識的學習,本末倒置。
3.模擬現實情境,學以致用。知識的價值在運用中被體現,學生如果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就能夠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很多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沒用,很大原因是認為英語與專業無關,在生活中不會有需要用到英語的情況。課堂中可以設計一些活動,模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實場景,為學生提供一個運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參與進來,充分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
再次以語文版中職英語(拓展模塊)Unit 6《Chinese Heritage》為例,假設學生為某中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可以設計一個模擬場景:假如你是北京某文化傳播公司的主持人,在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錄制現場,有一位不會說中文的外國友人用英語詢問,是否能為他講講中國的京劇。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其一場景在首都北京,描述具體且與學生專業相關,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對未來職業環境產生向往;其二活動安排在京劇部分的學習之后,能夠檢測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同時在知識的運用中鞏固所學知識;最重要的是,使英語課堂和學生專業相關,加強學生對職場英語應用的重視。為了使學生積極參與,可以將模擬場景設計地更加生動,例如,主持人請現場的幾位觀眾(其他學生)回答外國友人的問題,之后又請現場嘉賓(其他學生)進行總結;或者假設現場有多名主持人,每位分別介紹一小段京劇的相關內容,由外國友人(其他學生)進行總結。
模擬生活情境的目的主要在于鍛煉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的關注點應更多地放在語言的流暢性和交際功能的實現,而非語法或發音的準確性等。
4.文化輸入提升興趣。一種語言體現一種文化,英語的背后是與中國不同的人文、地理、生活習俗和社會傳統等。赫爾巴特認為,語言學習屬于同情的興趣,是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要把自身置于別人的情感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多種機會,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以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輸入,比如播放英語電影、成立英語角、舉行英語短劇表演大賽、歡度英語節日等,使學生沉浸在英語文化氛圍中,提升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例如,講語文版中職英語(拓展模塊)Unit 6《Chinese Heritage》第一部分京劇時,教師可以播放簡短的著名英文歌劇片段,讓學生真切感受西方歌劇,總結它與中國京劇的不同之處,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引導學生接受文化差異;還可以增設文化融合和創新的活動,例如讓學生嘗試將京劇的內容用英語歌劇的形式表現出來,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論好壞而重在參與,親身體驗英語文化背后的內涵。
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英語文化的內涵,感受英語文化的不同,進而培養英語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柳紗.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育教學問題與改革創新[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07).
[2]馬成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育困境及改革措施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24)
[3]蘇惺惺.英語職業教育現階段面臨的問題[J].中外交流,2018(26).
[4]許小莉.淺談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9).
[5]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7]阿內特青少年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