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晨勇 成文彥 劉娟
摘要:體驗式課堂是為了讓學生在感受、感知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了解知識,應用知識。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構建中,教師要通過多種與所教授內容相關的課程活動的開展來給學生搭建體驗的平臺,進而使學生在思考、體驗、應用的過程中完成基本的學習目標,同時,也為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礎。
關鍵詞:體驗式;道德與法治;問題;案例;視頻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但是,傳統的灌輸式課堂讓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導致很多學生根本意識不到這門課的存在價值。所以,為了確保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我們引入了體驗式教學思想,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體驗式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使學生在不同的體驗感受中學習知識、應用知識。
一、體驗:問題探究
問題探究作為構建體驗式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一種形式,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中了解知識。也就是說,在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教學時,我們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通過給學生搭建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的平臺來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生活需要法律》時,我們選擇了通過問題探究來引導學生體驗和掌握這節課的基本知識點,即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法律之間的息息相關。所以,在這節課上,我給學生創設了以下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1)你知道哪些法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系嗎?
(2)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法律將會變成怎樣?
(3)為什么說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4)法律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出現的,我們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組織學生在這些問題的探究以及思考中去體驗法律與生活之間的息息相關,而且,當學生在嘗試解答問題時也能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構建體驗式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創設有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并在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體驗: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可以說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與學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形式,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知識靈活利用能力,當然,這一形式的存在也是為了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的過程。所以,在組織學生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進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參與度。
例如:在教學《維護秩序》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社會生活需要秩序,也為了讓學生明白維護秩序需要依靠規則,在這節課的教學時,我選擇了通過案例分析來體驗知識的方式,也就是說,在幫助學生突破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時,我組織學生對下面的幾則有關“秩序”“規則”的案例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案例一:一天,爸爸去校門口接小明,看到了校門前全都是人和車,后面很多車都在按喇叭,一點都無法行走。思考,校門口這種現象是誰造成的,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案例二:小明放學回家,自己騎自行車過馬路,正好遇到十字路口,紅燈亮了,小明看了看,綠燈方向并沒有人,也沒有車經過,小明看著幾個人直接走過去了,卻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走。
組織學生結合案例分析來體驗什么是秩序和規則,以及為什么要有秩序,為什么要制定規則,如果沒有將會出現怎樣的結果,等等。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時,我們要結合教學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案例,并在引導學生思考中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準確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在案例的分析以及體驗中感受道德與法治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最終也為高質量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現打好基礎。
三、體驗:視頻觀看
視頻體驗可以說是一種直觀的體驗,是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說,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進而使學生在形象的體驗中感受道德與法治課程不一樣的魅力,進而使學生愿意學習這門課。
例如:在教學《增強生命的韌性》時,為了將枯燥的課堂形象化,也為了讓學生在視頻觀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在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地震中努力活下來的相關視頻以及洪水中人們堅持奮斗的視頻等,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視頻的觀看中感受生命的脆弱以及生命的韌性,在比較中對生命做出正確的認識,進而使學生在視頻的觀看體驗中學會發掘生命的力量。當然,除了這些視頻之外,我們還可以從當紅明星經歷中引導學生了解挫折的意義,總之,我們要將課堂視頻化、形象化,進而使學生在體驗中真正學會對待挫折,并通過發掘自身的生命力量來確保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順利實現。
總之,作為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教師,我們要做好教學思想的轉變,要重視學生的體驗,要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和課堂形式的轉變來落實體驗式教學法的核心思想,進而在凸顯學生課堂主體性的同時,也為道德與法治這門課育人價值的發揮做出貢獻,最終也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流光.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62.
[2]王玉紅.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13):13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