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顯花
摘要:對于朝鮮族學校來說,生源日益萎縮、留守學生眾多等問題越來越明顯,制約著學校進一步發展。通過多年的教育與管理實踐發現,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是解決學校發展問題的關鍵。著眼學校內涵發展中的核心要素,來談談我校通過“以人為本”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探索。
關鍵詞:教育;發展;內涵;以人為本
什么是學校內涵發展?我認同這樣的觀點:即四個“相對于”,“相對于規模發展的質量發展、相對于粗放發展的精細發展、相對于同質發展的特色發展、相對于模仿發展的創新發展”。
一、以師為本,是保障學校內涵發展的根本
(一)運用現代制度,確保教師得到尊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訓,教師為本。一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歸根到底取決于是否有一支優秀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以師為本,意味著教師管理要尊重、培養、引領、發展。尊重教師,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專業。尊重是前提,發展是結果,力爭從尊重教師出發,著力于通過教師發展推動學校發展。學校建立完善的現代教育制度,充分發揮教代會的作用,堅持校務公開制,加強民主監督,推進民主治校,是尊重教師的體現和保障。
(二)理清教學之理,解除教師被管之感
教學常規的真正有效落實,是學校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然而,學校教學常規的管理,往往被教師認為是緊箍咒。我們在工作中,在解讀教學常規時,梳理出這些教學常規背后的教育學原理、學習原理、心理學原理等相關知識,曉之以理,盡最大可能消除教師的被束縛感,使教師真正意識到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使眾多的教師從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比如,我們在解讀批改作業的要求時,向教師介紹了關于反饋對學生成績影響的著名實驗,告知及時反饋及反饋與否對學習成績的影響。調研表明,我們幾乎所有的教師的作業批改量遠遠超過教學常規規定的數量。變“要我干”為“我應干”“我愿干”,是我們學校管理一直努力的方向。
(三)搭建發展平臺,引領教師提升成長
(1)重視培訓工作,形成培訓成果。每學期學校都派出骨干教師、教研組長外出參觀學習,觀摩取經,回來不但要寫考察報告,還要上示范課,將學習成果擴大化。
(2)加強校際交流,拓展橫向聯系。由于我校是圖們市區內唯一的朝鮮族中學,我們注重加強與州內其他朝鮮族學校的聯系,及時交流有關的信息和經驗,特別是通過互出對方的考題和及時反饋考題質量,給教師搭建了業務成長的渠道和平臺。
(3)深入課題研究,豐富教學內涵。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為了解決課堂中不斷出現的問題,我們引導教師多讀書、思考、研究,鼓勵教師通過小課題的形式開展自主研究活動。
二、以生為本,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
以生為本,即教育要以學生為本,滿足每位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我校的留守學生比例一直在65%左右,這些學生往往具有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親情失落的特點,所以朝鮮族學校要走內涵發展之路,就應突出留守學生的心理情感教育、習慣養成、實踐體驗,而不能僅僅抓住學生的文化學習不放。
(一)提高學生信心,培養健康心理
注意培養留守學生的自信心,有進步及時表揚,保證給留守學生更多的關注、更多的鼓勵、更多的輔導。針對留守學生心理失衡的特點,做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全天候開放,心理健康教師隨時跟學生談心、交流,幫助留守學生紓解心理壓力。若發現心理明顯異常的學生,及時與心理專家聯系。
(二)弘揚德育精神,開展主題活動
學校本著“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注重實效”的原則,通過開展國旗下講話、法制報告、主題班會、掃墓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和社會秩序的意識和習慣,培育學生良好的文明素養。
學校高度重視文體工作,我們深刻意識到學校的文體活動在控制學生流失、強健體魄、糾正不良情緒、培養團結合作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每天的課堂活動時間,學校的足球隊、排球隊、跳板隊、摔跤隊、舞蹈隊、樂器隊紛紛開始訓練,整個校園展現出勃勃生機。
(三)依托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生活
為此學校確定了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將愛心、合作、尊重等教育元素融入其中的德育管理思路。定期到敬老院為老人服務培養了學生的愛心;在百草園翻地、除草使學生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走進生態園使學生領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使學生品味到傳統的朝鮮民族文化……
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嚴厲的訓斥,我們的老師不惜犧牲自己的周末、寒暑假等休息時間,在使留守學生健康成長的摸索中前行。
“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使我們意識到學校不僅是傳授文化知識的地方,還是為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奠定基礎的地方,對我們眾多的學生來說,還應該是安全的、溫暖的“家”。
綜上所述,學校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使學校師生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從而激發出更高的工作熱情和學習熱情,學校的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得到社會普遍贊譽。我們將繼續致力于學校的特色和創新,讓學校的內涵發展之路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鞏堅.現代學校治理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8(21).
[2]楊婭.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政治認同與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9(9).
編輯 李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