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學科,該課程的教學根本任務是基于社會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講解,有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等。基于此,針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相關人員應能深入挖掘與拓展學科知識內涵、全面完善與豐富教學模式,從而構建高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新媒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思維能力;培養
新媒體環境下,為教育領域中的教學改革提供更多的方向與可能性。教師運用多元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更易于實現針對性教學。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應從意識形態上對學生加強引導。尤其,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其根本目的是使學生能在思想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認同感,能堅定政治立場,樹立法律權威,具備有序公共參與的政治素養等。同時,基于科學的教學模式,幫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與行為規范,堅守道德法治底線,對他們的重要價值觀進行引領。基于此,授課教師應在辯證思維能力、思辨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各個層面,通過科學制定教學策略,使其能不斷豐富意識形態,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知識真正進行了解與領會,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規范。
一、深入挖掘與拓展學科知識內涵
初中教師在實際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能注重課前的教學準備環節。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全面了解教材內容,并能深入挖掘該學科的知識內涵。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與認知風格,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拓展。將更貼合學生生活的案例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更好地了解與領會相關知識提供有價值的資料。例如,教師在對相關教學案材進行收集與整合后,可將其融入更具有趣味性的視頻課件中,建立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案。同時,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時,教師可將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片、電影片段等進行科學融入。如學生喜歡看的電影《戰狼》,運用其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將學生引入到實際教學情境中。教師可通過科學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同時,教師應通過設定有效性問題,使學生能集中精神專注到教學內容本身。即通過引導學生對影片進行熱議與討論,使他們能對實現中國夢、家國情懷等建立深刻的認知。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升華到更高的維度上,基于影片正派與反叛的較量,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以更全面、客觀的眼光面對這個社會的善與惡、真與假,使學生真正能基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本身在思想上獲得啟發。
二、全面完善與豐富教學模式
授課教師應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教學模式不斷進行完善與豐富。在課堂上,教師在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的過程中,結合學科特征與教學目標,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與教學手段,從而為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力提供有效途徑。教師可將傳統集中授課、多媒體教學模式、案例結合教學法進行綜合性整合,使學生能對現實生活現象建立聯想,運用現實科學規律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基于此,教師應能科學利用學生對互聯網迷戀現象,將其作為經典案例融入課堂上。尤其,新媒體環境下,產生的不同價值觀,對初中生的成長而言帶來不小的沖擊。因此,教師可運用多維度的思考方式,將復雜網絡社會中與他們相關的社會事件帶入到課堂上,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分析與討論。同時,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應能以問題導入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對自己的思想與行為進行反思,使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法治意識與道德品質。從事件的表象探究社會的本質問題,從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思辨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在實際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基于教學內容本身,對知識內涵進行全面的挖掘與科學拓展,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了解與思考,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等。同時,教師應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合理化革新與優化,科學融人現實案例,引導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對相關事件進行分析與深思,從而全面培養與提升學生的思辨、邏輯等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曉芹.新媒體環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3(26):194.
[幻趙超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策略[D].伊犁師范大學,2019.
[3]余二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J].名師在線,2018(29):49-50.
作者簡介:杜春蓉(1991-),女,云南昆明人,最高學歷:本科,職稱:中二,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
編輯 高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