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茜,康安安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區域,而同時物流一體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政府部門也越來越重視物流一體化的發展。國務院于2009年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要重點發展以京津地區為中心的華北區域物流。隨后在2011年,國務院又出臺了《京津都市圈區域規劃》,再一次重申要重點發展京津地區的區域物流。并且京津冀地區于2016年聯合出臺了《京津冀商貿物流規劃》,將京、津、唐與石家莊列為商貿物流標準化先期試點城市。然而,京津冀地區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包含城市眾多但物流發展戰略思想不統一,物流發展水平有所差異,各城市在制定各自的物流發展戰略時沒有針對物流一體化制定明確統一的體系等問題[1]。
現今,物流標準化作為物流發展的基礎被看作是阻礙物流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國物流行業標準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現有標準不統一,致使標準化建設推進十分緩慢。在京津冀物流一體化建設中,標準化的實施成為物流提效升級的重要步驟[2]。物流標準實施的第一步便是物流標準的制定問題,全面制定物流標準是京津冀物流標準化有效推行的前提,本文在考察京津冀物流標準制定情況的基礎上,尋找需要改進的地方。
京津冀地區物流一體化的實質就是打破三地物流活動分割的局面,消除三地物流活動的阻隔,建立統一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物流活動,物流標準的建設則是物流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本文搜集了京津冀三地各自制定的現行的物流標準,將物流標準從物流內容角度分類整理,分析描述物流標準制定的現狀,如表1所示。
京津冀三地制定的物流標準集中在公共類和專業類,分別占比55.65%、40.32%;而基礎類和標準化工作指導性方面的制定標準僅為2.42%和1.61%,制定數量相對較少。三地政府部門應提高重視程度,加快物流一體化方面標準制定的步伐,加強物流一體化的政策推動作用,促進京津冀物流一體化的發展。
通過京津冀三地物流標準的統計,可知三地物流標準的制定很不均勻,為了更進一步的分析,需建立指標體系測評京津冀的物流標準建設發展水平。

表1 京津冀三地物流標準
2.1 物流標準建設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為了準確地分析與評價京津冀現行物流標準建設情況,找出京津冀物流標準建設的短板,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及發展策略,提高京津冀物流業的效率,對京津冀物流標準建設水平進行了考察。
根據《物流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0年)》從基礎類、通用類、專業類方面講解標準的重點修訂領域,所以本文將物流標準按其內容分類為基礎類、公共類、專業類、標準化工作指導性標準[3],將其在三地的制定情況作為指標,建立指標體系測量京津冀地區物流標準建設情況,設基礎類標準制定率、公共類標準制定率、專業類標準制定率、標準化工作指導性標準制定率4個指標,物流標準建設水平為總指標,指標體系如表2。

表2 指標體系
各指標分別考察基礎類、公共類、專業類、標準化工作指導性標準的制定情況,具有該類指標的相應省市記為1,不具有的記為0,用Mij表示,用n表示城市數,則各指標具體含義為:
(1)基礎類標準制定率。基礎類標準是制定其他物流標準應遵循的統一的標準,主要為技術基礎與方法指南及物流相關的一些術語和標識。基礎類標準制定率為:

(2)公共類標準制定率。公共類標準指的是一些綜合類標準,物流設施設備標準,物流技術、作業與管理標準,物流信息標準。公共類標準制定率為:

(3)專業類標準制定率。專業類標準是基于產品的物流標準,包含了食品、醫藥、汽車、家電、冷鏈等。專業類標準制定率為:

(4)標準化工作指導性標準制定率。標準化工作指導性標準是,對標準化工作的管理、規范和標準制定指南。標準化工作指導性標準制定率:

2.2 指標權重的獲取。權重設置是多指標綜合評價的關鍵技術,權重合理性、科學性直接決定京津冀物流標準建設水平評價結果的準確性。由于云模型可以綜合考慮復雜系統的模糊性和隨機性,極大地避免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本文選擇云模型進行指標權重的設計,權重生成步驟如下:步驟一:n個專家指標因素的評分集為 {vj1,vj2,…,vjn},用評分集作為評價樣本,利用逆向云發生器生成評價集的數字特征 (Ex,En,He),運用正向云發生器得出各因素的云圖。由于專家對指標因素的理解差異,可能導致云圖的凝聚性差。這時,根據含混度(CD)值進行判斷,對專家意見溝通修改,最終使得各因素評價云模型符合含混度(CD)的要求。步驟二:根據步驟一獲得所有因素的評價云模型,對所有權重評價因素的云模型的數字特征值運用歸一法作為指標的權重。
2.2.1 權重云模型的生產。將物流領域專家對各指標影響程度的評價分為5個等級,自然語言描述為不重要、次重要、一般重要、較重要、非常重要,用奇數值進行數值表示[4],依次為1、3、5、7、9,等級越高說明該指標影響強度越強。
將專家的打分情況,根據云模型的結果進行調整,保證云模型的概念準確度,提高權重確定的有效性。云模型在表征概念時,He=En/3處是一個明顯的分界,定義3He/En為一個概念的含混度(Confusion Degree,CD),含混度為0時概念外延匯聚,形成共識,概念成熟;含混度為1時概念外延嚴重發散,難以形成共識,概念霧化。云模型作為一個概念認知模型主要研究含混度CD在0到1之間的情況,當CD>1時,云滴群已經不能稱之為一個概念[5],故各指標打分產生的云模型的CD系數需在0到1之間。
根據含混度的概念,本文運用CD系數對評分情況進行檢驗,使得He與En經過調整組:

根據專家評分結果,對各個指標建立云模型,運用逆向云模型求出各指標的而后運用正向云模型輸出各指標第一次評分的云滴圖,如圖1所示。

圖1 第一次評分云圖

圖2 最終云圖
由圖1看出,公共類物流標準制定率的打分云滴相對集中,其他指標因熵值相對較大使得超熵為虛數;進一步計算公共類物流標準制定率指標的CD系數為0.697,滿足含混度檢驗。其他指標的評分結果較分散不能使用,根據評分情況與專家進行討論,對評分情況進行調整,直至其評分結果的云模型滿足CD系數,得最終云圖,如圖2所示;云模型如表3所示。

表3 云模型
2.2.2 獲得指標權重。對所有權重評價指標的云模型數字特征值Ex采用歸一法反應指標的權重,即根據式(6)對同級指標權重加權平均得出指標體系的最終權重值,如表4所示。


表4 指標權重
3.1 京津冀物流標準建設水平等級劃分。上文的分析已經對京津冀區域物流標準建設水平的各指標實現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為測評京津冀物流標準建設的發展水平,做進一步的分析。本文將物流標準建設水平的論域劃分為5個評價等級:V={低,較低,一般,較高,高},各等級均等映射到(0,1)區間以衡量京津冀物流標準建設的綜合水平,各等級的論域劃分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各等級論域
根據各等級的論域,應生成各評價等級的正態云特征值。設綜合水平值對應的等級j(j=1,2,…,m)的上下臨界值分別為和,則綜合水平對應的等級j這個定性概念的均值可表示為:
由于臨界值是從一個評價等級到另一個評價等級的過渡值,實質上是一種模糊邊界,應該屬于對應的兩種級別,即臨界值對于相鄰的兩個評價等級的隸屬度應該相等,則有:

超熵He根據經驗和重復試驗選取,最終綜合水平各等級的定性概念用正態云模型表示,如表6所示。

表6 各等級正態云模型
3.2 京津冀物流標準建設綜合水平。通過收集并整理京津冀物流標準建設水平各影響因素的數據對京津冀地區的情況進行評價。由所收集的數據,京津冀地區物流標準的建設情況如表7所示:

表7 京津冀物流標準統計表
根據云模型所獲指標權重對制定率加權平均法求物流標準建設水平,如式(7),X值越接近1,物流標準建設越完善。

由公式,根據各個指標的測度結果和指標權重,京津冀地區的物流標準建設水平發展值為:

由物流標準建設水平的發展數值和各等級的云模型,利用X條件云發生器,求得京津冀地區物流標準建設水平各個等級的隸屬度,形成對應的云模型隸屬度矩陣。根據X條件云發生器的算法,對應等級的隸屬度表達為:


表8 各等級隸屬度
其中,Enn是以En為期望,He2為方差的正態隨機數,X為指標對應的發展值。為了提高評價的精確度,本文對各水平重復運行N次X條件云發生器條件,根據N次的隸屬度μ的均值式(9),最終求得各等級的隸屬度,如表8所示:

通過分析各等級隸屬度值,京津冀的物流標準建設水平處于高水平,但更進一步的觀察,京津冀在較高級別和高級別的隸屬度分別為0.297和0.6813,可見較高級別上的隸屬度也較大,所以京津冀地區的物流標準建設還沒有處于完全的高水平,還需進一步加強。
經過對京津冀物流標準的建設水平的研究,分析出目前京津冀物流標準的制定已經處于高水平,但仍需進一步完善。通過物流標準統計表,標準化工作指導性的標準,京津冀三地均未涉及到;基礎性標準方面也不完善,沒有全面覆蓋三個省市,僅北京市和天津市現行的標準中涉及到基礎類標準;關于專業類的標準,雖然三地均有涉及,但涉及面狹隘,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的完善物流標準的制定。建設物流標準化首先要建立物流設施設備標準,基礎標準推廣以后能夠使物流各環節轉移更容易,費用更低,京津冀三地的政府需加強該方面政策及物流標準的頒布。
雖然物流標準的制定已經處于相對高的水平,但物流標準的實施力度是目前面臨的很嚴重的問題,需引起重視,后續應進一步的研究分析。